在战国之前“百姓”是对什么人的总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6
在战国之前,"百姓"这个词语主要是用来指称贵族阶层。那时,普通民众没有姓氏,而贵族则有可能获得姓。在古代经典文献中,"百姓"一词通常用以指代贵族或官吏。然而,到了四书五经时期,这个词汇大多数情况下开始指向平民。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这一概念的含义也随之变化。尽管如此,其中的一个不变特点是,它所指代的群体与阶级身份有关,且这一关联曾由姓氏来体现。据传,黄帝之母居于姬水之畔,故黄帝姓姬。在那时,孩子通常随母姓,姓氏与出生地相关,且只有王公贵族才能获得姓氏。
在战国时代之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非贵族也非奴隶的人群。这个群体的数量逐渐超过了贵族和奴隶之和,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从那时起,"百姓"一词开始与"庶民"同义。
到了现代,"百姓"几乎泛指所有普通人。在某些语境中,它还可以指代私营企业的员工或普通工人。对于那些在政府机构工作的人来说,普通人可能还会带有一些特别的尊敬之意。
此外,"百姓"还有一个含义是指代百家姓氏。这些姓氏中确实包含有"百"这个字。有传说称,百姓一族曾居住在洛阳,其起源有三个不同的故事,包括声称是黄帝的后人、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列御寇的后代,以及古代高丽八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