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特教育怎么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1

历史新知学的介绍

历史新知学是一种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潮。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内锡大学创设的世容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在思想和方法上,为历史新知思想提供了可以直接借鉴和吸取的东西。1901年,德国教育家莫伊曼首先将历史新知思想称为“历史新知学”,1907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又出版了《历史新知学》一书,系统阐释了历史新知思想。拉伊是德国“历史新知学”的奠基人之一。

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冯特的实验室建立,还是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三卷本)出版。

顺带一提,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首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

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以桑代克1913—1914年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

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做出突出贡献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立志于用准确、精密的数量化方法研究和解决有关学习问题。

1903年,他写成《教育心理学》一书,后来扩展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并于1913—1914年出版。在该书中,桑代克创建了一个教育心理学的完整体系,从而正式确立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3)冯特教育扩展阅读:

桑代克主要贡献

1、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借用大量生物学和生理学的概念来建立他的联想主义心理学说。其结论大多是建立在心理实验的基础上的,这使他的理论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3、发展了古典联想主义心理学。他的学习心理学是以“联结”一词贯穿始终的,所以他自称为“联结主义者”。其联结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不讲观念之间的联想或联结。因此将完全客观的参照系与他的心理学理论结合起来。

他所提出的学习规律在提法上也与早期联想主义心理学者有所不同。 主要缺点表现在: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具有机械性。他只注意人的外部行为,为了研究这种行为把它分解成最简单的要素,即 *** —反应单元。但是他忽视了对心理元素和意识的研究。

冯特国际教育集团总部在哪

在河南省郑州市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是买哪本书,,与下面内容对应一样 :心理学 第三章

一、 心理学流派
1、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2、 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3、 行为主义——华生
4、 格式塔——惠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5、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6、 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
7、 认知主义——皮亚杰、加涅

二、 智力理论
1、 斯皮尔曼——二因素论
2、 瑟斯顿——群因素理论
3、 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论
4、 卡特尔——智力形态论
5、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6、 斯滕伯格——三元智力理论

三、 人格理论
1、 奥尔波特——共同特质、个人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2、 卡特尔——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 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3、 塔佩斯——求新性、尽责性、外向性、随和性和神经质
4、 荣格——内、外向
5、 霍兰德人格理论
6、 斯普兰格人格理论

一、 心理发展
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3、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

二、 学习理论
(一) 行为主义
1、 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2、 桑代克——联结—试误学习理论
3、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4、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二) 认知主义、
1、 格式塔——完型—顿悟学习理论
2、 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
3、 布鲁纳——认知—结构(发现)学习理论
4、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策略
5、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三) 人本主义
1、 罗杰斯——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教学观
(四) 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1、 知识观
2、 学习观
3、 学生观

三、 学习心理
(一) 学习动机
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 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
3、 韦纳——成败归因理论
4、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
(二) 学习迁移
1、 桑代克——共同要素说
2、 贾德——概括化理论(水下击靶实验)
3、 苛勒(格式塔)——关系理论(小鸡觅食实验)

希望能帮到你

论述个体发展差异性的教育意义

一、个体差异的含义及其研究走向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个体差异最早进行研究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孔子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

近代对个体差异的重视和研究源于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对个体差异的实验室认定。1879年,随着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室,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人类行为的共同特点时,发现对于同一 *** ,各人的反应常常不同。开始时以为这是由实验本身的误差造成的,但经过长时期的实验后,终于发现这种差异与误差无关,而是由被试个体之间的差异造成的。随着这一发现,个体差异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随后,高尔顿、卡特尔、桑代克、比奈、斯腾等人对个体差异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个体差异的研究逐渐被性向研究所代替。性向(aptitude)作为某种特定情形下行为的预先倾向性或适合性,既包括能力,也涉及个性,既包括意动,也涉及情感,而且还暗含着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特征,因此,在教育、教学以及社会决策和规划的许多领域中均具有重要意义,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特别是克龙巴赫和斯诺的开创性研究,使之与教学紧密联系了起来,直到现在仍然是个体差异研究乃至教学论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

60年代,有关动机的研究日益丰富和深入,进一步揭示出人类行为多样化的根源。动机理论表明,由于人的需要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动机,从而导致了不同的行为,而不同的行为反过来又强化了不同的动机。如此循环往复,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动机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将人的个体差异的研究从单纯的心理差异引向了社会性差异,由微观的个体差异引向了宏观的个体差异。

70年代初,元认知研究的兴起,把个体差异研究又推上了一个新台阶。1976年,弗拉维尔在《认知发展》一书中对元认知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系统的论述:“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它是以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为对象,以对认知活动的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的认知”⑧,其实就是“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元认知在个体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它对于更好地解释个体差异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学习的差异性等,都是十分有价值的,从而极大地深化、完善了个体差异的研究。

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各学科研究既纵深分化又综合贯通的趋势,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也进一步微观化和综合化。前者比如在个体的自我效能、信息加工模式、认知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大量涌现,后者比如许多研究通过强调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从环境与人相互作用的观点解释人的个体差异的形成与发展等。

近年来,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习风格、内部动机、认知方式等个体差异变量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二、适应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的研究

在教育学、教学论中,对个体差异进行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学活动应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活动。在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今中外,人们一直在寻求一条能较好地处理个体差异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的有效途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与各种个别化的教学模式。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就已提出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积极倡导并十分重视因材施教。由于孔子在教育、教学中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朱熹就将其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后来简化为“因材施教”,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良传统。

今天教学论中所讲的因材施教,其含义与古代的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从以上可以看出,因材施教的本质和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优势、弱势和已有的知识基础等,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

那么,这一思想和原则的科学性、合理性究竟如何?在实践中的效果如何?

提倡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和原则的人们普遍认为,因材施教是教学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这一规律的反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每个人的素质、环境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不同,以及主观努力等诸方面的差异,使处在同一年龄阶段中的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教育、教学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特殊措施,以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这种以“适应”为主的教育、教学思想,看似合理,实则既不合理,也难以实践。

第一,从个体差异的年龄特征来看,儿童早期的个别差异并不是很明显,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其个别差异分化得越来越明显。布鲁姆通过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儿童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在自信心、想象力等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是很小的,随着年龄的增大,个体在这些方面的差异越拉越大。这些加剧了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造成的。也就是说,正是我们所推崇的以强调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为特征的因材施教,反而扩大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既有个性的,也有智力的和学业成绩方面的。

第二,从因材施教的产生来看,它形成和发端于我国古代个别教学的情景之中,是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后虽经不断完善和发扬光大,但始终是在个别教学的范围之内演进变化的,在今天以班级授课为主的学校教学中,已显得无能为力。尽管我们仍在一贯倡导并对其做了新的诠释,也有学者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现代化问题,但由于其产生的条件及其根本特征,仍然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需要。

请问行为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对教育学发展的影响500字左右谢谢。

一、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为冯特。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他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冯特首创实验内省法。
冯特的理论为他的学生铁钦纳所继承和发展,并把这种心理学理论命名为“构造心理学”。构造心理学的积极意义是它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桎梏,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是,这个学派所从事的“纯内省”和“纯科学”的分析,严重脱离了实际。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机能主义者比较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而不像构造主义比较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机能主义的这一特点,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
20世纪以来,美国心理学一直比较重视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应用,这和机能主义的思潮是分不开的。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把 *** 一反应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行为主义还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客观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极力主张客观研究方法,使心理学的研究更加自然科学化了,也就是说更严谨了。然而,行为主义完全否定了对人的心理、意识的研究,以行为和生理反应代替心理现象,把人与动物等同起来,以及分析行为的机械主义观点,又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转自北京安通学校
(四)格式塔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该学派的创始人是惠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后期的代表人物是勒温。格式塔是从德文 “Gestalt”音译而来,意为“完形”、“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尽管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但该学说强调的“整体”观点以及关于知觉的组织原则、学习和思维的研究成果等至今仍有积掇意义。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前面所说的构造主义、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主要重视意识经验的研究,行为主义重视正常行为的分析,而精神分析学派则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该学派的理论根据是来自对精神病患者诊断治疗的临床经验。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系统。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人格的这三种力量相互矛盾冲突的结果。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很小的一部分,处于心理的表层。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处于心理的深层,它是被压抑的或未变成意识的本能冲动。 *** 则是人的所有本能冲动中持续时间最长、冲动力最强,对人的精神活动影响最大的本能。
弗洛伊德把心理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并关注需要、动机等心理的动力因素,这是他对心理学发展作出的贡献。但他把人的一切行为都归于被压抑的 *** 的表现,认为无意识决定意识,甚至决定社会发展则是错误的。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对心理学研究问题的窄化和偏颇,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
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人本主义反对精神分析认为人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
重视意识经验,认为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人本主义反对行为主义认为只能相信可以观察到的 *** 与反应。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不足:
错误地理解了人的本质,把人看成人性的人,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他们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某些描述,常常是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出发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还带有纲领的性质,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这使得其理论难以得到检验。
趋势: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理念淡化了心理学的纯科学色彩,成为近年来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
(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起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反对。一般认为奈塞1967年写出第一本《认知心理学》着作时,才正式建立“认知心理学”这一心理学的新方向。其主要理论是信息加工理论,所以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处理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分析、贮存、转换并加以利用。这些活动叫做信息加工过程。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包括皮亚杰学派。该学派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始创,并建立了“发生认识论”。
二、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一)多学科交叉和多层次整合
(二)应用心理学分支发展迅速
(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上心理学日程转自北京安通学校
意识、智力产生的问题是人类长期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过去对它只能做思辩性的议论或猜测,现在由于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的迅速发展,已可以在科学基础上应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认真的研究。与此有关,长期困扰学术界的人的心理现象中的遗传与环境、先天与后天的问题,也将获得认真的研究。
(四)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认知过程的心理机制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
智力与脑的关系
意识和无意识问题
儿童认知发展
参考 教育心理学考研

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有什么区别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在社会环境中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

2、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3、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是社会心理现象,是关注于整个社会的心理变化;而教育心理学是关注于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变化。应该说,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范围比教育心理学更大,所以也是更基础的心理学科,但两者有一定的交叉。比如教育心理学在环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等方面就会使用到社会心理学知识。

提出“历史新知学”这一概念的是谁

在经验主义和来实证主义以及实验自生理学的影响下,作为其标志的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97年在莱比锡大学创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至此,实验心理学得以诞生和发展。冯特利用这个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新知家的早期教育实验很难和心理实验分开。无论在思想和方法上,实验心理学都为历史新知思想提供了可以直接借鉴和吸取的东西。1901年,德国教育家梅伊曼首先将历史新知思想称为“历史新知学”,1907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又出版了《历史新知学》一书,系统阐释了历史新知思想。随后众多的教育学家加以发展。历史新知学家认为,应该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采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