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起源的故事,回答我,不会亏带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11-17
朱耷所书“八大山人”含意深刻,“八大”与“山人”紧联起来,即“类哭之、笑之”作为他那隐痛的寄意,他有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山人一般指隐居山林的高人,表达了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八大山人的名号来历有三种说法:

一说“尝持八大人觉经,因号八大”。《八大人觉经》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以说明诸佛菩萨等大人应觉知思念之八种法。佛弟子须观察体会八大人觉,以作自觉、觉他之修行。本经之八大人觉系指觉世间无常、觉多欲、觉心不足、觉懈怠、觉愚痴、觉贫怨、觉欲过患、觉生死。八大人觉在阿含经典、佛遗教经、成实论中均广有论说,其顺序、名称虽异,然旨趣则同。

二说“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者也”。意思是四面八方数我最大,没有比我再大的人。由此可见,八大表面上装疯卖傻,内心却一日不忘自己是朱皇明室的嫡系遗少。在此之前,曾用过不少名号,都与他的生活环境与个性有关。最初的名号是“人屋”,意思是广厦万间。明朝灭亡,父亲去世,他沉默不语,自号“哑”,并写于折扇之上,有人与他交谈,他打开扇子,人家便不与他交谈了。后又自号“雪个”、“个山”、“秃驴”等。

三说是拆字说。朱耷二字中分别取“八”、“大”合成“八大”二字,朱耷名字中就剩下了“牛耳”,也是猜测吧,牛耳在过去那可是好东西,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要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据领导地位。不能直接称自己为牛耳山人吧,就把自己称作八大山人了。

朱耷(1626—1705),原名统鍪(quan),江西南昌人。明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据《个山小像》记载,少为世袭贵族。天性聪颖,八岁能诗。明亡时为诸生(秀才)。正值得意之时,明亡,时年19岁,20岁丧父,“遭变,弃家后避贤山中”。二十三岁“剃发为僧”,释名传綮,号刃庵。三十一岁时“竖拂称宗师,从学者常百余人”。康熙十七年(1678)夏秋之交,病癫。至康熙十九年(1680)还俗。此后住江西南昌,以诗文书画为事,直至去世。八大经历明清之际天翻地覆的变化,自皇室贵胄沦为草野逸民,为避害而出家。但其诗文书画极其出色,颇引人注目,清统治者又千方百计地笼络他,“遂发狂疾”。他装哑未狂,均因家国之恨使然。其内心之悲怆由此可见。对山人的种种奇行,当时人们都认为“其癫如此”。

朱耷的绘画,大多缘物抒情,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因此主观的成分比较多。如画鱼、鸟,经常作“白眼向人”之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署款“八大山人”,连缀一体宛若“哭之”、“笑之”,寓“哭笑不得”之意。他的山水画多为水墨,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出他孤愤的心境和个性。

中国大写意花鸟画成绩最高者,非八大莫属,他承前启后,堪称花鸟画大写意之泰斗。八大继承和发扬了徐渭的大写意画风,他能纯熟地控制水墨效果,既淋漓潇洒,又浑圆厚朴,对后世花鸟画影响极大。扬州八怪、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大师都从他那里吸取了人格力量与艺术营养,堪称中国画坛之巨人。《孔雀图》可谓是最典型的一幅,这是一幅以独特的绘画语言对时事进行了辛辣讽刺的典范。画面上是一块残破的石壁,石壁的角落中有牡丹和竹叶,石壁下有一块石头,石头上站着两只孑乙雀。这几个意象,本来是花鸟画中的传统题材,但此画通过变形处理和艺术创造,却突出了一种丑怪的风格。石头尖而不稳,孔雀奇丑无比,尾巴上只三根雀翎。画面上题诗一首:“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
诗中的“三耳”典故,出自《孔丛子》里所记的“臧三耳”。臧是个奴才,奴才的本性逢迎拍马、唯命是从和告密他人,所以比平常人要多一只耳朵。画里的孔雀当是奴才。清代官员中,顶戴“三眼花翎”者是高等级的官,“花翎”是皇帝赏赐的。孔雀尾巴上只有“三眼花翎”,是用来影射那奉承溜须的高官,说他们是奴才。“坐二更”,更是直截了当讽刺奴才的,原来,当时康熙下江南巡幸之时,这些奴才纷纷赶来接驾,本来皇上是五更天才到,他们二更天便早早地候在那里了,所以叫“坐二更”。据史料记载,康熙两下江南,石涛都以“臣僧”前往敬见。八大作此图,已经65岁了,距明王朝灭亡已有46年之久。46年的光景,八大仍保着崇高的民族气节,对变节的奴才们嗤之以鼻,实在难能可贵。

关于八大的疯癫,陈鼎《留溪外传》有过记载:“初则伏地呜咽,已而仰天大笑,笑已,忽鋂趵踊跃,叫号痛哭,或鼓腹高歌,或混舞于市,一日之间,颠态百出。”有人说八大并没有疯,只是装疯而已,以求得内心世界的平稳。也有人说他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不管是真是假,八大确是一个人格不完善的奇人。这种人格的不完善不仅仅表现在日常俗态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他的画作中。他的鱼鸟胜于山水,因为在他眼里,满目青山绿水已被清人“霸占”,他只是这山中的鸟,水中的鱼。他离不开这山,他忘不了那水,但他又不愿与这些易主的山水合作,所以他的笔墨极其简练。你看那《孤禽图》、《双鸟》、《荷叶翠鸟》、《游鱼图》等哪一个不是白眼朝天,不屑一顾;或者缩着脖子,懒得答理;或者只看眼前,山水全无,狂傲、怪戾,不屑于天地鬼神,还有那看似山高路远的皇帝老儿。八大山人誓死不与清朝合作,我行我素,行为怪僻,将内心的大悲大愤匿藏于纸墨之中,其画寓大恨于清、寓大爱于明。
第2个回答  2010-11-05
朱耷所书“八大山人”含意深刻,“八大”与“山人”紧联起来,即“类哭之、笑之”作为他那隐痛的寄意,他有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山人一般指隐居山林的高人,表达了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八大山人的名号来历有三种说法:

一说“尝持八大人觉经,因号八大”。《八大人觉经》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以说明诸佛菩萨等大人应觉知思念之八种法。佛弟子须观察体会八大人觉,以作自觉、觉他之修行。本经之八大人觉系指觉世间无常、觉多欲、觉心不足、觉懈怠、觉愚痴、觉贫怨、觉欲过患、觉生死。八大人觉在阿含经典、佛遗教经、成实论中均广有论说,其顺序、名称虽异,然旨趣则同。

二说“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者也”。意思是四面八方数我最大,没有比我再大的人。由此可见,八大表面上装疯卖傻,内心却一日不忘自己是朱皇明室的嫡系遗少。在此之前,曾用过不少名号,都与他的生活环境与个性有关。最初的名号是“人屋”,意思是广厦万间。明朝灭亡,父亲去世,他沉默不语,自号“哑”,并写于折扇之上,有人与他交谈,他打开扇子,人家便不与他交谈了。后又自号“雪个”、“个山”、“秃驴”等。

三说是拆字说。朱耷二字中分别取“八”、“大”合成“八大”二字,朱耷名字中就剩下了“牛耳”,也是猜测吧,牛耳在过去那可是好东西,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要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据领导地位。不能直接称自己为牛耳山人吧,就把自己称作八大山人了。

朱耷(1626—1705),原名统鍪(quan),江西南昌人。明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据《个山小像》记载,少为世袭贵族。天性聪颖,八岁能诗。明亡时为诸生(秀才)。正值得意之时,明亡,时年19岁,20岁丧父,“遭变,弃家后避贤山中”。二十三岁“剃发为僧”,释名传綮,号刃庵。三十一岁时“竖拂称宗师,从学者常百余人”。康熙十七年(1678)夏秋之交,病癫。至康熙十九年(1680)还俗。此后住江西南昌,以诗文书画为事,直至去世。八大经历明清之际天翻地覆的变化,自皇室贵胄沦为草野逸民,为避害而出家。但其诗文书画极其出色,颇引人注目,清统治者又千方百计地笼络他,“遂发狂疾”。他装哑未狂,均因家国之恨使然。其内心之悲怆由此可见。对山人的种种奇行,当时人们都认为“其癫如此”。

朱耷的绘画,大多缘物抒情,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因此主观的成分比较多。如画鱼、鸟,经常作“白眼向人”之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署款“八大山人”,连缀一体宛若“哭之”、“笑之”,寓“哭笑不得”之意。他的山水画多为水墨,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出他孤愤的心境和个性。

中国大写意花鸟画成绩最高者,非八大莫属,他承前启后,堪称花鸟画大写意之泰斗。八大继承和发扬了徐渭的大写意画风,他能纯熟地控制水墨效果,既淋漓潇洒,又浑圆厚朴,对后世花鸟画影响极大。扬州八怪、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大师都从他那里吸取了人格力量与艺术营养,堪称中国画坛之巨人。《孔雀图》可谓是最典型的一幅,这是一幅以独特的绘画语言对时事进行了辛辣讽刺的典范。画面上是一块残破的石壁,石壁的角落中有牡丹和竹叶,石壁下有一块石头,石头上站着两只孑乙雀。这几个意象,本来是花鸟画中的传统题材,但此画通过变形处理和艺术创造,却突出了一种丑怪的风格。石头尖而不稳,孔雀奇丑无比,尾巴上只三根雀翎。画面上题诗一首:“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
诗中的“三耳”典故,出自《孔丛子》里所记的“臧三耳”。臧是个奴才,奴才的本性逢迎拍马、唯命是从和告密他人,所以比平常人要多一只耳朵。画里的孔雀当是奴才。清代官员中,顶戴“三眼花翎”者是高等级的官,“花翎”是皇帝赏赐的。孔雀尾巴上只有“三眼花翎”,是用来影射那奉承溜须的高官,说他们是奴才。“坐二更”,更是直截了当讽刺奴才的,原来,当时康熙下江南巡幸之时,这些奴才纷纷赶来接驾,本来皇上是五更天才到,他们二更天便早早地候在那里了,所以叫“坐二更”。据史料记载,康熙两下江南,石涛都以“臣僧”前往敬见。八大作此图,已经65岁了,距明王朝灭亡已有46年之久。46年的光景,八大仍保着崇高的民族气节,对变节的奴才们嗤之以鼻,实在难能可贵。

关于八大的疯癫,陈鼎《留溪外传》有过记载:“初则伏地呜咽,已而仰天大笑,笑已,忽鋂趵踊跃,叫号痛哭,或鼓腹高歌,或混舞于市,一日之间,颠态百出。”有人说八大并没有疯,只是装疯而已,以求得内心世界的平稳。也有人说他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不管是真是假,八大确是一个人格不完善的奇人。这种人格的不完善不仅仅表现在日常俗态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他的画作中。他的鱼鸟胜于山水,因为在他眼里,满目青山绿水已被清人“霸占”,他只是这山中的鸟,水中的鱼。他离不开这山,他忘不了那水,但他又不愿与这些易主的山水合作,所以他的笔墨极其简练。你看那《孤禽图》、《双鸟》、《荷叶翠鸟》、《游鱼图》等哪一个不是白眼朝天,不屑一顾;或者缩着脖子,懒得答理;或者只看眼前,山水全无,狂傲、怪戾,不屑于天地鬼神,还有那看似山高路远的皇帝老儿。八大山人誓死不与清朝合作,我行我素,行为怪僻,将内心的大悲大愤匿藏于纸墨之中,其画寓大恨于清、寓大爱于明。
第3个回答  2010-11-06
很可贵

安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