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又割手了,我好害怕,怎么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2
我试着安抚下她的情绪,让她稳定下来,等到觉得自己可以了,她才说:“医生,这已经是第三次割腕了。”

“第一次是半年前,我家孩子那天考试没考好,看到她那点分数,我气得狠狠的骂了她一顿,她当时眼里含着泪花、嘴唇咬的死死的,一句话都不说。”

我就逼她:“你自己说吧,下次再考不好怎么办?我辛辛苦苦工作,管你吃管你喝,你就是这样考这点分数来报答我的?我看是我上辈子欠你的,你来报复我的吧?!”

我越说越生气,本来孩子说两句软话,表个态,我觉得我心里会舒服一点,不至于再骂她了。

可那天说来奇怪,她就是抿着嘴不说话,后来实在忍不住了,我拿起衣架就往她身上打去,边打边说:“你这个废物,你还不如去死!”

当我说这些的时候,孩子忽然抬起头,眼冒凶光,仇恨的看着我,发出“啊啊的…”低吼声,现在想想,她当时应该是压抑到了极点。

我被她这个动作惊住了,没敢继续往下骂。

孩子转身进了自己房间,晚饭也没吃。

我没管她,但当天晚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第二天起来的时候,发现她已经在客厅里坐着看电视了。

大热天的,身上穿着一件长袖,我就对她说:“天这么热,你穿那么厚的衣服做什么?快脱下来!”

孩子根本不理我,好像眼里就没有我这个妈妈!

当天下午,我送她回学校。

可那两天我总是心神不宁,觉得会有什么事发生。

果不其然,两天后,班主任忽然给我打电话,说:**妈妈,你赶快来学校一趟。”

我心里咯噔一下,就赶紧问老师:“咋啦,是不是孩子出问题了?”

老师安慰我说:“你别着急,没啥大事,你过来了再说!”

当我去到学校才知道,班级里有个学生给班主任反应我家孩子手腕上有伤。

班主任找了她,果然看到了伤口,问她才知道是自己割的。

班主任觉得事情挺严重的,就喊我来学校。

我当时吓坏了,觉得自己以后不能那样对孩子了。

后来跟朋友聊,朋友说:“她就是故意吓唬你,让你以后不敢再打她骂她,越这样你越不能惯着她!”

听了朋友的话,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就没听老师的话: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之后,我还是我行我素,不高兴的时候就打她骂她,两个月前,她又割手,当时老师很生气的质问我:你为什么不给孩子看心理医生?

我说:“她就是为了吓唬我,有什么好看的!”

当时,老师生气的说,没见过我这么不负责任的妈妈!

直到今天上午,孩子又割了,这次出了好多血,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悔自己没有早点带孩子看心理医生。

说完这些,她上前抓住我的手,让我无论如何都要帮帮她。

这位妈妈的心情,特别能够理解。

做心理咨询这么多年,见识了很多类似的个案。与上一代人相比,今天的青少年抑郁障碍发病率逐年提高,他们面临的压力和风险因素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升学压力、学业压力、同伴压力、关系压力,父母压力、家庭关系压力等),这些都是心理疾病发病率增加的原因。

特别是自去年疫情以来,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井喷式增长,自残的学生越来越多。某中学一自残学生说:他们班50人,心理问题比他严重就有4人,其中两人住院,两人休学在家。

自残的原因是什么?

有一个孩子是这样的:他以前浏览过一个自虐网站,后来有一次犯错,在学校受到老师指责并且全校通报批评,他无法排解自己心中的苦闷,忽然想到了在网上看到的用刀扎腿的照片。于是他就迅速找到自己的削笔刀,狠狠心,扎了下去,第一次他觉得很疼,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但是慢慢的,他觉得不再有刀痛的感觉,反而有刀滑过皮肤的凉意,很爽。后来每十天左右,他就迫不及待的感受一下那丝丝“凉意”。很多自虐的人都是通过模仿学会自虐的,现在出现的这种网站、帖子,家长也要提醒孩子们不要轻易地去看甚至模仿,容易产生不好的心理暗示。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从心理、家庭、个人、 社会 层面分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童年的创伤。在我对有自残行为学生的咨询中,几乎所有人都诉说早年时候有受到身体上或精神上的虐待或是有过童年的不幸。如父母的离异,家庭的暴力,在学校常受侮辱、嘲弄等。在这样的环境里,缺少父母的疼爱、朋友的友爱、老师的关爱,生活感到无比压抑,不爱与人交流,导致遇到压力无法排解,最后便通过自残的行为来释放压力。

3、现实的压抑。人的心理承受力都有一定的限度,现代 社会 竞争日益激烈、残酷,生活节奏快学习负担重,而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健康 状况、承受力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孩子在父母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中不停地受挫,体验着挫败感常常感到无助、无能,时间长了就会失控和绝望,产生心理危机,部分学生就会通过惩罚自己来处理问题即把感情的痛苦转化为身体的一种形式以减轻 情感 的痛苦和压力,缓解愤懑和紧张,从而防止自己做出更糟糕的事情。

4、同伴效仿。据报道某学校的两名学生为证明彼此有“义气”,约定同时用美工刀割伤手腕,然后再用相同的手帕包扎伤口作为标志。没想到做出如此荒唐行为的两人竟被其它同学视为“英雄”并群起效仿。这是当今中学生中出现的一种典型的“同侪现象”。同学们为了表现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展现自己的强势以吸引其它人注意而自残手腕。

5、人格因素。多年的心理工作经验发现:自残行为的青少年人格特征上有着相似的特点,就是性格都比较内向或者孤僻、敏感、遇事情绪化、易冲动。有的自卑,对生活失去信心,长期处于焦虑之中,还有的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抑郁或创伤应激后反应,解离性疾患,冲动控制障碍等。

另外也有的青少年自残是因为生理、心理的发展还不健全。当他们在遇到压力打击时就会反应消极冲动行事就会采自残自虐的方式释放心理压力。

更加可怕的是:自残具有成瘾性。许多自残者提出,即使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也会有想要实施自残行为的强烈冲动,他们将自残比作毒品,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要达到与以往同样的效果需要越来越多或更严重的自残行为。

孩子自残了为什么不愿意让家长知道?

由于缺少对自残的了解,心理意识不足,家人或老师经常会对此产生误解,从而造成自残个体的阻抗或回避(更不愿意倾诉和寻求帮助),如家长或老师经常会指责“为什么要伤害自己,你脑子有问题呀!”甚至有家长会因此打孩子。

家长一旦以震惊或惩罚的方式表达,会强化自残行为并导致自残的孩子在今后避免寻求治疗。

自残通常以沉默、隐蔽的方式出现,旨在压抑负面情绪或克服 情感 麻木。对自残的孩子,家长一定要采取倾听的态度,同时不要去评判,也不要有指责,同时别表现出震惊的反应,鼓励他们用声音而不是行为来自我表达。

好担心,孩子都自残了,万一自杀怎么办?

注意:自残大部分情况下不是一种自杀行为,它往往是由于某些潜在的和未解决的痛苦导致的,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帮助。

那该怎么办呢?

1、最好的办法是需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2、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是人格的塑造场,父母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孩子的第一模仿者,因此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一个理性积极的榜样。 家和万事兴在心理层面上照样是真理,家庭里父母关系的处理对孩子心理成熟、 健康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处理好家庭关系,给孩子一个宽松、和谐、安全的家庭环境,让她 健康 快乐的成长。同时,调整家长过高的期望值建立适合孩子的目标期待。“望子成龙”的父母是孩子产生压力的一个重要压力源,很多孩子在无法达到父母的期待下以自残来缓解自身的痛苦和焦虑。所以只有综合自己孩子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特长等各种信息进行正确加工,提出切合实际的期望和要求,才能产生积极的期望效应,否则除了增加孩子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别无他利。 除此之外,家长要重视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在沟通中遵循尊重、理解、宽容、信任、激励的原则,这样做不仅可及时了解孩子成长中的烦恼,帮助孩子勇敢面对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而且有利于增强亲子关系,形成孩子正常心态和良好性格。

3、学习更适当的应对策略。自残的个体往往在应对焦虑、抑郁或其他严重心理痛苦(超出情绪调节能力范围)方面存在困难。帮助他们识别、练习和使用更高效和更积极的方法来应对负面情绪状态十分重要,这同样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4、发挥同伴作用和减压减负。同伴通常是最先知道或怀疑朋友在实施自残行为的人。因此同伴是自残识别和干预的前线。老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知道同伴有类似自残行为时应该如何寻求帮助。同时家长和老师注意减少孩子的压力,当然也有家长认为,减轻了压力他可能就考不上大学,这里就需要平衡和取舍。其实很简单:考上了大学孩子出现了心理和精神问题你愿意吗?

5、让青少年了解媒体的影响。现在铺天盖地的消息充斥着网络,其影响力之大大家深有体会。而这些新媒体的影响一方面会通过图片、歌曲、新闻文章等对青少年产生心理暗示作用,另一方面青少年强大的模仿能力让他们在出现问题时,极可能会去模仿其他人的做法,诸如自残等。

所以一定要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媒体,使其少受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