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农村建设

福建省与国家有关部门对于海西建设的措施

第1个回答  2014-01-02
前 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编制和实施《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我省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规划纲要》的编制,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以2005年为规划基期,主要阐述“十一五”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并对远景目标进行展望。第一章 把握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设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是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时期,也是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第一节 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在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良好态势,为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扎实推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00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560.1亿元,年均增长10.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621元,超过2000美元;财政总收入786.8亿元,年均增长16.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431.8亿元。——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05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396.1亿元,年均增长4.2%。全省初步形成临海蓝色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培育形成了一批有规模、有实力、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闽台农业合作成效显著,全省农业合同利用台资21.1亿美元,实际到资12.3亿美元,已成为大陆对台农业引进合作的密集区,农业利用外资、农产品出口走在全国前列。——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450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6.6%。农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93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6.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46.1%。在全国率先实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000元的农村困难居民全部享受低保政策。 http://www.fujian.gov.cn/zwgk/ghxx/zxgh/200708/t20070807_221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