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难解之谜,莫过于:道理我都明白,可是我就是做不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美好的亲密关系会成就我们,但糟糕的亲密关系会拖垮我们。」 亲密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透过紧密连结而建立起来的 情感 联系 ,像是亲情、爱情或是友情。但是在亲密关系里,我们仍会徬徨困惑,不明白对方的心思、甚至连自己的想法都搞不清楚。

世界上最难解之谜,莫过于:道理我都明白,可是我就是做不到。

而另一个未解之谜就是:我们不知道对方到底想要什么,对方也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很多话到了嘴边,却又咽下去了。

为什么表达自己的情绪那么难?

最让男人崩溃的一件事就是听到女人说:我们在一起这么久了,你怎么就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最让女人崩溃的就是听到男人说: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为什么我们在 情感 中那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另一个问题说起:表达情绪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现在,想像你是一个婴儿,当你饿了,不哭也不闹,这样做你就是在冒险:你怎么知道妈妈会明白你饿了?如果她是个粗心大意的人,根本就忘了你的存在,那么等待你的恐怕就是死亡。

所以,孩子一出生,就会哭,就会闹。

如果妈妈给你很好吃的东西,你还想吃,你需要发出什么信号呢?因为开心,你要咯咯笑,这样妈妈就知道你很喜欢吃这个东西,你就有机会继续吃到你想吃的。

所以婴儿就是这样活下来的,婴儿发出信号 父母接收到信号(信号包括正向喜欢的和负向不满的),并且回馈 婴儿存活。

接下来,又一个问题出现了:父母的回馈是不是都一样呢?当然不一样。

父母大概有四种回馈:误解回馈、不回馈、不完全回馈、适度回馈。这四种回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在长大以后表达情绪的能力和方式。

1.误解回馈

当孩子饿的时候,父母如果揍孩子一顿;或者给孩子换尿布,孩子的需求完全被误解为折腾父母或者提出无理要求;或者认为孩子不是饿,而是想喝水而已,那么这个孩子的存活成本就会很高。

因此,孩子需要把所有的能量都用于帮助父母理解自己。他必须先理解父母,然后再帮父母理解自己。他用尽所有力气,才能吃到别家孩子很轻松就能吃到的奶。

于是,他能成为超级同理心父母的人,却唯独不能同理心自己。

2.不回馈

有人跟我说,他从小就是被放在床上养大的,父母忙于工作,只有中午会回来喂他一次。有一次父母加班,中午没回来,晚上回来的时候,发现他头朝下,趴在床下,几乎窒息而死。

这个孩子经历了怎样的哭叫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一天?这样的日子如果不是偶尔,而是经常如此的话,这个孩子就必须学会隔离自己的情绪,进入精神上的 假死状态

3.不完全回馈

父母会给你提供一切 衣食住行的「爱」 ,但对你所有的精神需求毫无回应。这就是我经常在文章中提到的「衣食父母」而非「心理父母」。

你说有同学欺负你了,父母充耳不闻,或者把你骂一顿;你说学习有困难,很担心达不到他们的期待,父母就说你太娇气,不体贴他们。你得到的爱永远都是「冰与火」的 游戏 ,你很困惑父母到底是不是爱你。

一方面,他们特别关心你的学习,你的身体;另一方面,他们连你想自杀的念头都不知道,尽管你都直接和他们说了,他们也好像失去了听觉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生活在矛盾之中,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在聊到自己父母的时候会说:「我父母对我很好,他们很爱我,但他们的表情却骗不了我—我能看到他们的悲哀。」

你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方面会陷入悖论: 只能表达被允许的,而不能表达不被允许的

4.适度回馈

我们都渴望这样的父母。如何形容这样的父母呢?「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一切不能真正同理心自己孩子的父母,都是因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因为无法解决自己的心魔,于是只能让身边最亲近的人来承担。

前三种错误回馈孩子的父母的心魔是他们竭力想去遮掩的阴影。

有的父母绝对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受到一点伤害。有时孩子摔倒可能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他想和父母分享,摔在地上很好玩,但父母就像是离弦的箭一样,拖着救护车般的哭喊声冲到了孩子面前,让孩子的惊喜变为恐惧。

有的父母如果很自卑,就会担心孩子不够坚强,于是从婴儿时期就开始「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于是,这个孩子总得不到必要的抚慰和足够的滋养,会变得更瑟缩、更脆弱,父母也因此更加不满。恶性循环由此诞生。

有的父母如果对生存充满了焦虑,或者忙于到外面的世界寻找自己的价值感,就会忽略孩子的需求,让孩子自生自灭地长大,孩子就会不得不说服自己活在 情感 的沙漠里,让自己的所有 情感 都变成空气一样不可见。

父母把自己都无法承担的脆弱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都无法承担的焦虑放在孩子身上,把自己都无法承担的恐惧放在孩子身上......

孩子如果要承担父母都无法承担的情绪,就会失去发展自己情绪的能力,他们无法区分,自己体验到的是自己的情绪还是父母的情绪。

所以孩子会在成人以后遭遇以下三种 情感 表达障碍。

1.隔离 情感

做「内在小孩训练营」的时候,有人问我:我没有任何感觉怎么办?

没有感觉,就是一种感觉。

开始心理学学习的时候,我曾经羡慕很多女人,她们可以有那么丰富的情绪体验,有那么自然的 情感 表达,而我却什么感觉都没有,就像是一块木头。

回看我二十岁到三十岁的人生,我曾经一度非常绝望:我似乎是两个人,一个人好像有正常的情绪,也会哭,也会笑,也会谈恋爱,像一个「正常人」一样活着。但在另一个层面上,我觉得自己内心有一块地方始终是在沉睡的,就像是冬眠的熊。

这十年,我其实是「 假装活着 」,没有「 存在感 」地活着,我活着,但其实死了。因为我不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我也不知道我适合什么,我不知道我的未来会走向何方,我没有体会到心动的感觉。

二十岁之前,我生活在学习的焦虑里;二十岁以后,我生活在空虚之中,我不知道除了学习,还有什么值得我去拼搏,而学习其实也不再是我奋斗的目标了。

这是一段很漫长的自我发展的过程。

直到有一天,我忽然顿悟,我忽然看到了自己的内在小孩,泪水夺眶而出—很多年都没有像一个小孩一样哭过了。此时才知道,我也需要依恋,我最想做可以躺在日式榻榻米上晒太阳的小孩子。

我找到了自己,也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 情感 。

所以,很多男人(当然也包括女人)都和我一样,他们都是靠本能活着,为一个从未思考过的目的活着。他们的感情具备一般的标准,从未真正体验过发自内心的 情感 。他们总是会说:啰啰嗦嗦什么啊,哪有那么多故作文雅的 情感 ?

我之所以找到了自己的 情感 ,是因为我终于可以消化乃至放下父母放在我身上的生存焦虑。我才能开始发展自己的 情感 ,我才能开始表达自己的 情感 。

2.分裂 情感

很多焦虑型的人处于这样的分裂状态:

当他们爱你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如升天堂;当他们骄纵起来的时候,你会觉得如坠地狱。

他们的人格是分裂的,可以瞬间进入到另一种情绪状态。前一刻还喜笑颜开,下一刻就愁容满面。

冲动是魔鬼,很多人的感情都是如此,说了不该说的话以后又后悔了,然后想挽回,却已经破镜难圆。但是无论事后怎么打嘴,到了下一次,他们嘴上还是没门的。

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跳崖式的表达?因为他们的世界缺乏一个过渡性的空间,他们必须做强者,才能驱逐自己的弱小感。

我们面对无中生有、无奇不有、无所不能这样「三无世界」的时候,最原始的处理方式就是:假装自己没有处理的情绪,假装对方不是自己要面对的人。

分裂 情感 者 就属于后者。

他们会忘记这个人是他所爱,只记得对方是需要用机枪射杀掉的坏蛋。一是给自己施魔法,让自己的一部分消失;一是给对方施魔法,让对方变成另外一个人。但这都属于孩子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成人的世界一定会失败。

回避型 的人会不明白:这个女人哪有那么多 情感 啊?是疯子吗?

焦虑型 的人也会不明白:这个男人太残忍了,我有这么多的痛苦,他却毫无知觉?

无论是太少的还是太多的 情感 体验和表达,都是因为我们的过去成长环境不允许我们真实地长大。于是,我们才会过度地发展某种能力,成为「偏科生」。

3.冲突 情感

很多人并不是如此碎片化的,而像看到「国王的新衣」那样,明明看到了,却假装没看到。

我健身的时候,教练问我:「现在的训练量如何?」

我说:「还好。」

教练哑然失笑:「什么叫做还好?」

我说:「就是还行。」

教练说:「是百分之多少的还行?」

我说:「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还行。」

教练说:「那就是不行,你觉得过量了,是吗?」

我说:「是的。」

教练说:「如果我不这么问你,我还以为你是可以承受的。」

......

接下来,我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在不行的时候还说「还好」?

其实,我几乎把自己蒙骗过去了,在自己完全无法承受的时候,居然无所察觉。

然后,我看到了自己内在的流程—

我的身体跟我说:不行了,大叔,你的身体受不了了。

我跟我的身体说:既然教练给我安排了这个量,就说明一般人都可以达到,如果我认了,那多丢脸!再坚持一下吧!

身体说:大叔,你年纪不小了,不能这么闹了,接下来一周你一定会很难受。

我说:我的面子更重要!你闭嘴!

如果我不去觉察,我几乎都意识不到自己内心的自动化流程。这个流程一定已经被执行了上亿次,所以它几乎已经自动化了,于是我就成了一个「 死要面子活受罪 」的人。结果呢?我永远都会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