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确的教学工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曾面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过文学概论、美学概论、传统文化与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史、文学批评学、文学研究方法论、中国20世纪美学等课程。 项目: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首席专家,总经费80万元,2012年立项
◇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文史哲复合型教师教育人才创新模式培养实验区——文史哲通修课程体系研究与建设》,主持人,总经费50万元,立项时间:2008年。
◇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特色专业建设点《第二批特色专业点——汉语言文学》,主持人,经费20万元,立项时间:2008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项目《东亚背景下中国美学的发生》,主持人,经费12万元,立项时间:2010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美学的人间性研究》,主持人,经费5万元,立项时间:2005年,已完成。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儒家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主持人,1996.6—1999,已完成
◇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主持人,1996.6—1999已完成
◇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现代美学意识形态性研究》,主持人,经费:0.6万元,立项时间:2004年,已完成。
◇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人文科学专业教育与学生人格教育的关系研究》,1万元,2005-2008。
◇ 吉林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文学概论》,主持人。
◇ 东北师范大学创新团队项目《中国文化精神的形成与文学的发展》,150万元,2007-2011,首席专家,已完成。
论文:
73.《中国美学转型与生活美学新范式》,《哲学动态》,2013年第1期。
72.《面对感性的思考——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值得一读》,《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2期。
71.Wang Que and Liu Yuedi,MultipleDialogues on Living Aesthetics: 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estheticstowards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Aesthetics Newsletter(《国际美学协会通讯》), Volume 41 - November, 2012.
70.《生活美学的多元对话》,《哲学动态》2012年第12期
69.《基于三种理论路径看微薄客与社会的关系》,《中国电话教育》,2012年第8期,第2作者。
68.《“气质”与“内涵”的双重回归/贺绿汀音乐思想的现实指向》,《文艺争鸣》,2012年10月号,第2作者。
67.《论20世纪40年代华南方言文学运动的有限合理性》,《学术研究》,2012年第9期,第2作者。
66.《“十七年”文艺理论译介中的“现代性”问题》,《外国问题研究》,2012年第3期,第2作者。
65.《殖民地语境与爵青的身份建构》,《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9期。
64.《1949—1956:新中国美学理论的统识》,《文艺争鸣》2011年4月号,第2作者。
63.《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中国学科美学发生的考察与反思》,《当代文坛》2011年第1期。
62.《贡布里希对中国新时期艺术观念的影响》,《文艺争鸣》,2011年1月号, 第2作者。
61.《“癸卯学制”与美学课在中国的最初确认和布局》,《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2期。
60.《植民地という言说空间における文学の振る舞い——爵青というのモダニズム小说を论ず》,王徳威《帝国主义と文学》、研文出版、2010年7月16日初版第1刷発行。
59.《中国新时期美学观念与人的主题——略论室内设计的美学衍变》(第2作者),《当代文坛》,2010年第2期。
58.《茶馆、劝业会和公园——中国近现代生活美学之一》,《文艺争鸣》,2010年7月号上半月。
57.《生活、身体以及文学消费——“新世纪文学”的婚恋叙事》(第2作者),《文艺争鸣》,2010年10月号上半月。
56.《美学课——民初“美学”教师肖像扫描》(第2作者),《文艺争鸣》,2010年5月号上半月。
55.《论人格构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第2作者),《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54.《晚清至五四时期“美学”汉语名称的译名流变》(第2作者),东北师大学报,2009年第2期。
53.《美学关键词“崇高”的生成和流变》(第2作者),《文艺争鸣》2009年第11期。
52.《新闻的审美传播》(第2作者),《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4期,国家级。
51.《中国の美学知识の形成——19世纪から20世纪初头の美学、美、美観概念を中心に》,铃木贞美・刘建辉编《东アジア近代における概念と知の再编成》、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08年。
50.《20世纪初中国“美学”课程发展略论》(第2作者),《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2期。
49.《文学性与文学艺术终结论》(第2作者),《东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1期。
48.《前卫艺术的好处与坏处——兼论艺术对人类应该有用》,《文艺争鸣》,2008年第11期。
47.《文学经典的历史合法性和存在方式》,《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国家级。
46.《文学的审美属性——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7期。
45.中国儿童文学是“现代”文学--评朱自强的《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娄底师专学报》,2003/07/01。
44.《关于文学新历史主义的思考》,《吉林大学学报》,2002/11/24。
43.《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与时空概念》,《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2/02/01。
42.《世纪末的觉醒——中国新时期文化的内在自觉》,《东北师大学报》,2001/03/01。
41.《一种特别关注历史价值的文化选择》,《丹东师专学报》,2000/04/01。
40.《儒家传统与赵树理的民众观》,《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05/01。
39.《历史的对话——读王曦昌长篇小说<紫色学历>》,《文艺争鸣》,CSSCI,2000/05/03。
38.《儒家文化的历史处境》,《社会科学战线》,2000/07/01。
37.《赵树理的政治忠诚及其文化背景》,《克山师专学报》,2000/07/04。
36.《儒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走向》,《东北师大学报》,核心期刊级,2000/03/01。
35.《人生观,主体性与思维能力》,《松辽学刊》,1999/01/04。
34.《儒家传统与茅盾的现实关切》,《求是学刊》,1999/03/01。
33.《儒家传统与茅盾的文学价值论》,《琼州大学学报》,1999/03/04。
32.《儒家传统与郭沫若的文学功利观》,《长春大学学报》,1999/04/03。
31.《儒家传统与茅盾的尚群观念》,《社会科学战线》,1999/04/04。
30.《儒家传统与鲁迅的历史本体观》,《沈阳师范学院学报》,学科二,1999/04/06。
29.《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东北师大学报》,1999/05/02。
28.《艺术信仰的逃避——儒家文化与赵树理的文学工具理性》,《文艺争鸣》, 省级,1999/08/04。
27.《种学风,化新知,从教为乐》,《文艺争鸣》,1999/09/01。
26.《论儒家的救世精神》,《齐鲁学刊》,学科二,1998/04/03。
25.《道德人格:老舍毕生的追求》,《世纪论评》,1998/08/04。
24.《西化心态与五四文学观念》,《丹东师专学报》,1998/09/03。
23.《中庸传统与周作人的文化选择》,《东北师大学报》,1998/10/03。
22.《中庸传统与周作人的文化选择》,《东北师大学报》,1998/11/03。
21.《象征诗的天性》,《外国问题研究》,1997/01/01。
20.艾略特及其《荒原》再读解,《长春师院学报》,内刊,1997/01/01。
19.《文明时代对野蛮的认同》,《外国问题研究》,1997/02/01。
18.《儒家与五四文化重建》,《东北师大学报》,1997/02/01。
17.《儒家文化与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长白论丛》,1997/03/01。
16.《思维能力与知识结构的目标选择》,《教学研究》,内刊,1997/03/01
15.《香港女性作家的女性关怀》,《东北师大学报》,1997/04/01。
14.女性与命运的冲突—读《退休的女人》及其他,《新文化报》,1992/02/01。
13.《真理与时代文化》,《新文化报》,1992/03/01。
12.《主情的审美世界——谈日本人的美意识》,《外国问题研究》,学科二,1992/04/01。
11.里程碑铸就的华光——《狂人日记》和《浮云》创作启示,《东北师大学报》,1992/06/01。
10.《大文化氛围与美学突破》,《新文化报》,1992/10/19。
9.《社会批评与历史文化意识》,《新文化报》,1992/11/01。
8.《大众文艺与受众心理》,《新文化报》,1992/11/01。
7.《鲁迅的一个文化观》,《新文化报》,1992/11/01。
6.新文艺方向的呼唤——谈《讲话》的价值论思想,《新文化报》,1992/12/01。
5.《中国现代文学观发展述要》,《语言文学集》,1991/01/01。
4.《民族文化精神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畅然整合》,《文坛散论》,1991/02/01。
3.《论中国现代文学观的社会目的性》,《东北师大学报》,学科二,1991/03/01。
2.《相似的精神冲突,迥异的文化价值》,《小说报》,1989/02/01。
1.《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调节圈》,《现代日本经济》,1989/05/01。
著作:
1.《美育教程》,王确(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2006-08-01
2.《文学理论研究》,王确(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材,2005-06-01
3.《文学理论教程》,王确(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2003-06-01
4.《文学概论》,王确(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2003-05-01
5.《西方文论选读》,王确(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材,2003-05-01
6.《西方文论》,王确(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2002-07-01
7.《西方文论选》,王确(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2002-07-01
8.《使命的自觉》,王确(自著),东北师大出版社,专著,2000-06-01
9.《文学概论》,王确(参编),吉林文史出版社,教材,1993-02-01
10.《东西方艺术辞典》,王确(副主编)
获奖:
1.学术论文《文学经典的历史合法性和存在方式》(独撰)获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国家级,时间:2009年。
2.学术论文《文学的审美属性——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获吉林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吉林省政府奖,时间:2007年。
3.学术论文《文学经典的历史合法性和存在方式》获吉林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暨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一等奖,学会级,时间:2008年。
4.学术论文《文学的审美属性——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获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优秀奖,学会级,时间: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