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与悟性提高_语文的悟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27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对于理解。来说是很重要的。朗读是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言语,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一个“感知接受――体验理解――领悟表达”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悟性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反复朗读课文,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和收获。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悟性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又适应了新课程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悟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勉,
  在阅读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然领悟思想与情感。一般通过“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活动。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感知阶段,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直观的感受。整体感知课文,首先要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课文的主体形象。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主体形象,有的是人,有的是物,要根据具体的课文作具体分析,这是课文最主要的信息。其次,要在阅读中把握课文的基调。基调是统摄课文的灵魂,是蕴藏在课文中的情感倾向,是贯通课文整体的主旋律。把握了课文的基调有助于从整体上认知,把握课文的主旨。
  在这一阶段教学中主要以粗读课文为主,以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等为主要形式。如《社戏》这一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课文情节,对文中人物有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运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在其中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工具书的运用,训练了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这也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读的良好习惯。可见,读可以悟“形”,能够对课文有整体直观的感受。
  不同的文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社戏》、《故乡》这些篇幅较长的课文在这一阶段教学中不适合教师范读整篇课文,而《春》、《济南的冬天》、《清塘荷韵》这些散文和一些古诗文则可以。如《春》这一课,学生通过自读,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信息,扫除了字词障碍后,教师再范读课文,范读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思考题,如:文中以迎接春天到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到歌颂春天,听范读后分分哪几节写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答案。通过教师有表情的示范朗读,就会把学生很快地带入课文情境,把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进行心灵的接触,产生课堂情感效应,如果范读达不到这种效果,可以用录音机或多媒体播放来代替,从而达到悟“形”的教学目的。
  
  二、重点研读,深思探究
  
  重点研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理解阶段,是获取信息之后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是认识深化、思维拓展、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整体出发,“披文人情,沿波讨源,因形体味”,深入到文章的内部去揣摩、品味、分析、思考。
  在这一阶段教学中主要以细读为主,以学生自由读、齐读、轻声读、默读、指定学生读和教师范读等为主要形式。比较精彩的词语、句子、段落可以让学生熟读成诵。如《社戏》这一课的教学,首先,学生轻声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脉络,把握叙事的详略,进一步体味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读后思考问题:本文共记叙了哪些事情?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其次,默读课文,找出详写、略写的各是哪几件事,找出后齐读。思考讨论:本文标题是“社戏”,是否可以删去以下这些内容?为什么?(1)平桥村是“我”的乐土;(2)看不成戏的焦虑心情;(3)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f3)归途“偷豆”。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进行点拨,和学生一起完成。
  重点研读的整个过程学生都是在读中完成的,学生不仅知道详写、略写的事件,而且还真正懂得了为什么详写和为什么略写的道理,学生讨论的是否可以删去的内容非但不是多余的,而是有力地表现了课文的主题。教师抓住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这一机会,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童年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教师加以点拨指导,并让学生在课下整理成文字,这也解决了学生作文时不知道写些什么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见,读可以悟“意”,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可以从课文的表象深入到课文的深层世界之中,去倾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以自己整个身心的介入去获得多维的审美体验。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
  
  再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领悟阶段,主要是对课文的鉴赏,可以说是阅读审美的最高境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把感知、理解课文的结果重新联系、统一起来,对课文进行宏观的理性的审视和鉴别,从而“悟”出课文深藏的人生精义和表达这种意蕴的艺术方式,并对课文或课文的某一方面做出评价或进行鉴赏。如果说“感知”和“理解”是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具体品味,那么“领悟”则是吸收、过滤和重构。
  在这一阶段教学中主要以精读课文为主,以学生自由读、指定学生读、教师范读等为主要形式。如在《社戏》教学中通过反复读,让学生懂得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领略课文中人性美和自然美。首先采取自由读的方式,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文中最优美的部分,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为“三美”,即: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然后,采用齐读、指定学生读、教师范读等方式反复朗读,每读一次,教师都要提醒学生体会到了什么。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悟出许多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东西,在这其中,不同的学生由于感悟能力不一样,领悟到的思想和情感也就不同,这正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和语文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要求。又如《春》这一课,只有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才会品味文中的妙词佳句,才能体会到那些生动、鲜明、流畅的词语和语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这种感悟是教师无法代替的。可见,读可以引导学生悟“情”、悟“新”,让学生跨越文字的领域,发现作家的心理奥秘,领略作品艺术境界的无限风光,同时也使自己获得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同化、人格的升华,达到阅读审美的最高境界。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地讲,要多给学生留一点时间、空间,让学生多读一读,多想一想,做到“读中悟”,通过读去悟“形”,悟“意”,悟“情”,悟“新”,这样文章中鲜活的生命才能展现出新鲜的活力,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舒展和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