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犹豫不决、有选择性困难,记住这两点就可以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尘心第141天焦点解决分享(2019.1.4)

01选择困难,人人都有。

很多人有选择性困难,我前些年尤甚。比如,每天早上起床后穿什么衣服上班、买菜的时候买什么菜、出去吃饭不知道到哪家餐厅、点菜的时候拿着琳琅满目的菜单不知如何下手————

一位网上认识很久的网友说,她在考虑要不要和男朋友分手。她觉得男朋友不够爱她,她想找一个真正爱自己的。可是,万一和这个男朋友分手,下一任还不如这一个怎么办呢!所以,她纠结如何选择。

去年冬天,我又一次面临重大选择。单位有几位跟我同龄的同事申请内退。因为关系不错,时不时互通有无,发现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工资跟我相差无几。我开始动摇了。让我好长一段时间徘徊摇摆,权衡利弊:如果我申请了内退,可以全力以赴地做眼前喜欢的事情,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三年后的自己肯定很厉害了。如果在单位耗着,三年的学习不如其他同行一年的进步大,我有些不甘。

几乎我们每个人,都会陷入类似的纠结中。

02 我们为什么容易纠结呢?

首先是人们大脑的惯性思维模式喜欢简单的选择。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好和坏两个方面。即时不是太好的一面,失去了也是一种看得见的损失。我们的大脑有个工作原则——劳动量最小原则,就是能简单就简单,喜欢走老路。当你去做选择的时候,可能面临着太多的未知和不确定性,大脑要重新建立新的链接和思考,这不符合大脑的工作原理,人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但事物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简单的“好”和“坏”,甚至会隐含着更多的不确定性,是我们未知的。这样,很容易出现选择困难。

二是对自己想要的目标不够清晰。比如,有的同学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出现迷茫。这是因为他仅仅知道这个专业的大概情况,具体的细节了解的不够,未知的东西太多,给自己的选择带来困难。假如你去一家餐馆吃饭,你非常地了解这家餐馆的拿手菜是什么,你也恰好非常的喜欢吃这道菜,根本就不存在选择困难。

三是不舍得放弃一些利益。佛家讲“舍得”时说,“舍得”就是先懂得放下,才能有所“得”。而且,这个“得”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在面对“两难选择”时提出过一个表述:“布里丹之驴”。即一只完全理性的驴恰处于两队等量等质的干草中间,可能会被饿死,因为它不能对究竟该吃哪一堆干草作出任何理性的决定。也就是说,当我们希望获得“利益最大化”的回报时,最终会因为错失机会而得到一个最不想看到的结果。所以,面对选择,不是我们不知道如何选择,而是,我们不舍得舍弃。我们以为是在做最优的选择,其实,不舍得放弃那些看似鸡肋的失去。

四是不敢选择最根本的原因是,你不愿意承担这个放弃需要承担的潜在责任。再深一层,为什么不敢或不愿承担这个潜在的责任呢?因为你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会给你一个评判——好和坏的评判。那个声音来自小时候,你在做事情的时候,带给你的评判,一直跟随着你。即时你长大了,这个声音已经内化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在做选择的同时,他就随时给你一个评判。所以,你的选择,不是基于当下的选择,而是基于满足过去的某个人或某个情景的。

03 怎么做才是关键。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们最关心的还是如何做到在选择的时候,花费最少的时间,很快的做出有利的选择。如何做到这些呢?我觉得,只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我们的选择困难症就会大大缓解。

首先对自己的选择对象,就是目标,越清晰、越具体越好。我们可以利用现在有利的通讯手段,查证更多的资料,论证你的目标,清晰具体到你可能预测得到的困难和风险,当这个风险和可行度达到80%左右(任何事物都无法做到100%的利益最大化),或者是自己能够接受的程度,你就要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目标是可行的。并坚定不移地去执行。

第二,不要盯着目标,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上,放在解决问题上。患得患失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把目标的看重要,总是因为那个“忽明忽暗”的目标让自己心情起伏不定。当我们放下对目标的执念,专注于实现目标的过程,享受当下在克服困难和接近目标的过程,这本身就是对自己努力和付出的一种回报。 而且这世上的每一条路,只要我们全心全意的去走,结果都不会差。我们需要竭尽全力把一条路走到尽头,才知道它到底是不是对的。

有人说,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材料,他失败了1000多次。可爱迪生说,我不是失败了1000多次,而是通过实验,让我知道这1000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电灯的材料而已。所以,停留在想象层面,问题总比困难多。只有行动,才是治疗选择困难症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