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压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美国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曾经提到过,未来的社会是高度变化的社会,一切都存在着短暂性、新奇性,而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在2015年10月,美国压力管理协会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77%的人经常出现压力引起的生理异常,比如头痛、肌肉紧张,73%的人经常出现心理异常,比如易怒、心情低落,33%的人感到他们的压力非常大,甚至出现抖、心悸,48%的人因压力导致失眠,而54%的人因为压力而跟身边的人吵架。由此可见,压力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出现的状况。

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压力山大"似乎也已经变成了我们的口头禅,时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一方面,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够被触达,并且触达我们的人,默认我们应该马上回复信息。

所以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虽然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可以更快速地接受到信息,但同时也绑架了我们,让我们同样的时间内需要处理更多的事情,压力也自然而然增大了。另一方面,社会高速运转,导致我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让我们更容易变得焦虑和无所适从,进而感觉到失控和压力。

但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些压力的本质是什么呢?它是否真的是坏事情呢?它除了让我们焦虑、烦躁之外,还会有什么影响呢?

如果它都是负面影响的话,那为什么我们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还会保留这项特质呢?

如果我们追根溯源,会发现,压力并不是我们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才出现的,它与我们相伴已久。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时刻需要与大自然的恶劣环境做斗争,当他们面对生存的威胁时,身体对生存压力会出现紧张反应,让他们快速对情况进行评估,做好战斗或者逃跑的准备。

这时候,压力反应是他们得以生存的保护伞,感受到压力之后,肌肉会自然紧张,进而帮助逃跑或战斗;同时加速的心跳和急促的呼吸,也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血液和能量。直到环境中没有危险了,为了快速反应所积聚的能量才会释放出去,身心又重归于平静状态。

所以,压力的产生,是物种进化的产物,成功地帮助我们的祖先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

因此,我们都讨厌的压力,其实并不是全无好处的。在面对压力时,急促的呼吸和加速的心跳,是在给大脑和肌肉运输更多的能量可以让我们精力更加集中,相当于是给我们开了外挂,让我们在应对挑战时爆发出更多的力量。

既然压力并不是全无好处,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压力对我们的影响呢?为什么同样是压力,有的人感觉"压力山大,无处可逃",有些人“却可以越挫越勇,化压力为动力”呢?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就是要告诉大家,真正的压力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进而学习如何调节与利用压力,让压力为我们所用,成为我们职场中加速成长的助推器。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自己“压力山大",认为是面试官的犀利提问、老板给的繁重的任务、同事间明处暗处的竞争,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但其实不是,因为我们会看到,有人在面试官前应对自如,有人觉得繁重的任务可以让自己集中注意力,有人认为同事间的竞争是自己前进的动力,面对同样的外部事件,他们并没有感到压力山大。

为什么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事件,感受到的压力会不一样呢?压力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对我们会有什么样的作用?

只有真正了解了压力和它的作用,才能拨开压力的面纱,而不是人云亦云。

所以我们会和大家一起理清楚“什么是压力”、“压力有什么作用",进而找到化压力为动力的可能性。

大家先花5秒钟想一下,在你的印象中,压力是什么呢?其实,心理学中对压力的定义有很多,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RichardS.Lazarus(拉扎勒斯) 提出的:他认为, 在人对环境进行评估后, 如果觉得以自己的能力和资源不能应对问题、或者很难应对问题,就会感到有压力。

比如,在面对面试官的提问时,如果感到有压力,那可能是我们觉得,自己的回答达不到面试官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工作任务时,我们会感到有压力,可能是我们对工作量和工作效率评估后,认为自己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觉得同事间的竞争有压力,可能是我们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很难在同事之间脱颖而出。

所以,我再来给大家总结一下,什么是压力呢?

既然压力是一种不平衡的状态,那么压力有什么作用呢?

大家可以先回想一下,你是否有过这些情况?某天早上起来, 想想今天放假, 没什么任务需要完成, 就懒懒地不想起床?或者是在一次deadline的压力下, 工作非常高效,一个晚上就完成了本来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任务?还有,是不是曾在长时间加班赶工的压力下,感觉到注意力难以集中,身心疲累,焦虑不安?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都经历过上面三种情况,分别是没有压力带来的懒散、适当压力带来的高效和过大压力带来的焦虑不安。

所以,压力会对我们产生作用,这种作用是有好也有坏的,并且会进一步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具体来看,由耶基斯(Yerkes) 和多德森(Dodson) 提出的倒u形曲线, 很好地解释了压力的大小与效率的关系。

也就是说,当压力很低和很高时,对应的效率都低;只有当压力适度时,效率才会较高。

这是因为,过低的压力水平难以激发我们努力的意识,人的精神状态会变得疲惫消沉、什么都不想干、没有欲望也没有动力。

而当人们无法完成他们所期望的工作时,过高的压力水平则会让我们感到疲惫和力不从心,长时间的过高压力甚至会让身体易于患病。

所以过高或过低的压力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因此,对我们来说,只有适度的压力水平,才会让人把事情视作挑战,有信心、高效率地完成任务,不断进步。

既然知道了在适度的压力下,效率最高,那么我们就知道如何才能"化压力为动力"了。

当我们觉得压力太小,自己没有动力时,可以用一些手段适当地加压;反之,当我们觉得压力太大,自己承受不了时,可以用一些手段适当地减压。

总之就是,尽量让自己的压力水平,处在倒u形曲线的中间部分。

通过上一小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压力是我们主观认为的外部要求和自身拥有的不平衡,那这种不平衡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个让你感受到压力的场面,比如说,老板今天一整天都沉着脸,现在突然叫你现在去办公室谈话。你会不会有压力呢?

然后你试着分析一下,在这个场景下,之所以产生压力,是因为什么呢?你的大脑什么都没有想,就直接感受到压力了吗?并非如此。

是因为在老板说让你去他办公室的时候,你的大脑已经自动产生了很多想法,有一个迅速判断的过程。这就是压力的产生过程。

心理学学家Richard S.Lazarus(拉扎勒斯) 认为,压力的产生要经过四步:

http://static.iqycamp.com/challenge-20171016150505-jgazrm1q0.png

压力的产生首先要有一个事件或某种情境,即压力源。比如压力源可能是老板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明天要交一份报告,也可能是,我明天要当众做一场演讲等等。

然后,第二步,我们对这个事件或情境进行初级评估,判断这个压力源对我们是否重要,是否是个威胁。

比如说,经过我的评估,“老板让我明天交一份报告"这件事是很重要的,因为工作任务能否完成,会影响到老板对我的评价,进而影响到我将来的晋升。所以初级评估的结果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对我很重要。

第三步是次级评估,也就是将解决压力源的所需资源,与我们自身已有的资源进行比较,判断我们是否能够应对威胁。

比如,还是老板要求我明天提交报告,如果我们认为,以自己的能力不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就会有较大的压力;而如果我们完全有能力,或有充足的时间按时完成任务,则不会感到有压力。

再举个例子,我明天要做一场演讲,如果我评估后发现,相同内容的演讲我已经讲过一百遍了,完全可以应对地过来,就不会产生压力。

第四步,在经过两次评估后,如果压力源对我们构成威胁,同时我们应对这种威胁的资源不足时,就会形成外部要求与自身拥有的不平衡,面对这种不平衡的状态,生理和心理会对此作出一系列的反应,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感受到的压力。

比如我明天要交一份报告,但是评估之后发现,很重要、却无法按时完成,就会出现压力反应,可能是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头疼、心里有些焦虑等等。

好的,那我们总结一下,压力的产生需要经过四步:

这四个步骤中,我们需要关注的其实是两次评估,一次是第二步的初级评估,也就是判断压力源对我们是不是重要,是不是一个威胁;另一次是第三步的次级评估,判断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应对或处理威胁。

因为压力源通常是客观的事件和情境,所以无法改变,而这两次评估是我们对外部要求和自身资源的的主观评估,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感受到的压力大小。

清楚了压力产生机制,我还想再强调两个注意点,帮大家更深入地认识压力:

虽然压力与情绪紧密相关,但又有所不同。

首先,压力本身代表了一种失衡的状态,也就是我们认为自己拥有的资源,和我们在面对压力源时,所需要的资源不匹配。

比如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我们什么时候会觉得压力很大呢?给的时间太少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认为,规定的时间和完成工作量所需要的时间之间不匹配;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感知到的压力,是对这种失衡的反应,包括心理和生理变化。

* 而情绪的产生来源之一,可能是我们感知到的压力源, 遇到挑战时感觉到兴奋,当众演讲时感觉到紧张,快要考试时感觉到焦虑,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情绪是压力的结果,压力是情绪的原因。

但在另一些情况下,情绪并不是在压力源的作用下产生的, 比如看到日出美景后的开心,听一首悲伤的歌曲时的伤感等等。

正因为情绪与压力产生的机制不同,对人的影响不同,所以管理压力与管理情绪的侧重有所不同。

例如同样是一次比赛,有的人进行两次评估后,觉得这是一场关系重大、非赢不可的比赛,但自己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就会产生过大的压力。

有的人进行评估后,觉得这是一次检验自己能力的比赛,虽然重要,但不是至关重要,而且自己已经有一定的能力应对,把比赛视作挑战而不是威胁,把心跳加快等身体反应解读为兴奋而不是紧张,这时候感知到的压力就会比较适度。

因此,我们要想改变自身感觉到的压力大小,也应该从改变对压力的初级评估和次级评估入手。所谓"改变可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就是我们对待压力的正确态度。

好了,了解了压力的产生机制,大家可能会问:对同一件事情,有些人容易感受到压力、有些人不容易感受到压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跟能力有关系吗?

我们下一小节,就来跟大家说说,是什么样的因素影响了不同人对压力的评估和感知。

通常情况下,压力源是相对客观的,所以,不同人对同一压力源会感觉到不同的压力,是因为中间经过了初级评估和次级评估。在这两次评估中,不同的因素会发挥影响,最终决定了不同人对压力的感知程度不同,这些因素分别是人格类型、认知方式、应对资源以及个人能力,接下来我具体给大家讲解。

这个结论首先是来源于心脏病专家迈耶.弗里德曼和雷.罗森曼(FriedmanandRosenman) , 迈耶.弗里德曼在工作中注意到,诊室的椅子、沙发等家具的扶手经常被抓坏,进而推测,可能是因为到这里看病的心脏病人,都比较紧张。

在后来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发现,具有这种行为模式的人群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急性子“,并把这群人命名为A型人格,这类人群的特点是:时间紧迫感强,走路吃饭的速度很快,缺乏耐心,对很多事情的进展速度感到不耐烦,总是试图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情,追求难以实现的较高目标,不断给自己施加时间压力,为自己制定最后期限, 而且对额外的休息感到不舒服或者有罪恶感。后来的研究学者Irene和Chew进一步发现, 有这种行为模式的A型人,更容易感知到紧张和压力。

与之相对应的,B型人格的特质是,个性随和、生活悠闲、对工作要求不高、对成败得失看得淡,他们有时的压力会过于小,可能会表现出来比较散漫。

所以,总结一下,人格类型对压力感知的影响是,A型人格者更容易感受到过大的压力,B型人格者则更可能觉得压力过小。当然需要和大家说明的是,在这里的A型人格和B型人格,和A、B血型没有一点关系,只是代表一类有相似行为方式的人群。

简单说来,认知方式会影响我们对一个压力事件的威胁度、和自己应对这种威胁的能力与资源的评估,也就是说,当我们把压力的威胁性估计过高、把对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和资源估计过低,那么感知到的压力水平就会更高。

给大家举个例子,同样是要做一次当众演讲,A同学认为一次演讲的好坏会决定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而且目己本来的演讲能力就很弱,且没有渠道可以提升,家人、朋友、同事都不会看好自己这次的演讲。

而B同学却把这次演讲看作一次检验自己能力的机会,如果效果不好,说明自己还有待提升,而且与没有练习之前相比,现在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演讲基础,无论结果好坏,家人、朋友、同事都会支持自己。

A同学,B同学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表现出来的就是,A同学觉得演讲这件事情让自己压力很大,而B同学会感觉更放松。

已有资源是如何影响压力感知呢,我来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对“老板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明天要交一份报告"这件事,我觉得时间太紧张做不完,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如果争取到老板的同意,把提交的时间由明天推后到了后天,时间充足了,那么由时间紧迫感带来的压力就会减轻。

这就充分说明了,当我们拥有的资源不足时,就更容易感觉到压力,而充足的资源会减轻这种压力感。

比如说,还是“要在明天交一份报告"这件事,我因为自己能力不够,写不出来,感觉到很大压力。如果我能力提高了,我会对快速写出一份报告更有把握,那自然压力会减轻很多。

我们知道了影响压力的四个因素分别是人格类型、认知方式、应对资源和个人能力。知道了这些,我们就能够有一个方向,去控制自己的压力了。想要控制自己的压力,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因为人格类型、还是因为认知、还是因为其它因素才产生压力的,然后再去对症下药。

<<<圈外商科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