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是如何做到开发潜能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6

很多家长都知道画画能开发孩子的潜能,特别是对于创造力、想象力及审美能力。却很少有人知道绘画具体是怎样做到开发潜能的呢?我整理了一下关于几位知名美术老师的口述资料。

孩子从会爬开始,他们只要手里有东西,包括地上的水、酱油、打洒的汤汁、任何触觉不同的东西,孩子的小手都会去刨,然后快速的来回划拉,无所谓脏还是不脏。当他们手上拿了工具,第一动作也是来回划拉,尤其手上拿到口红、笔等有颜色的东西后,划得更加起劲。他们这个阶段会持续到3岁左右,有的孩子早一点,有的孩子会晚一点,这个长长的阶段叫涂鸦期。

这个时期,他们画出来的东西几乎没有造型,就是哗啦哗啦的“闪电“”,干脆利落。到了三岁左右才开始出现各种圆圈,每个圆在孩子心里都代表着某一种独属于他的名目。但几乎都是圆圈和线条,很少出现有棱角的造型。

孩子们都是在3岁以后开始学习画画课,因为这个年龄段,部分孩子开始进入造型期,另一部分孩子的涂鸦期会持续到4岁,甚至更晚。所以画画是根据孩子发育的生理特征来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的。

感知力发育期的涂鸦画

我们说3——5岁是感知力发育的旺盛期,在3岁以前当然也是感知力发育期,但是角度不同。那时候小宝宝还没有教室安坐、跟随老师的能力,手的控制及专注力和安坐能力都不够好。

孩子进入3岁以后,开始能安坐下来进入课堂,这是他们最基础的能力。这个时期孩子的控笔、精细动作、手指的协调、手眼协调、手指的力量都还不成熟。他们通过大脑活动,构建对各种事物的认知敏感期,是感知觉培养的黄金期。运用“峰终定律”,通过视听嗅触觉五感去学习绘画。

所以这个时期的课程并不会有太多拿起画笔塑造造型的内容,而更多的是让他们体验不同的绘画方式。

比如用黏土做造型,这是最常用的方式,其它的如:用皱纹纸、用泡沫纸、用纸箱、撕纸、用吸管吹、泼墨吹、用水彩等各种方式。优秀的幼儿老师一定不会教孩子画简笔画(而且现在高校绘画专业也不再有简笔画这类课程了,它已经被淘汰出局了)。这个时期,就是利用各种工具、方式让孩子感受不同的创作过程。

1、涂鸦期是他们的感知觉发育高峰,感统训练是利用大运动整合大脑的感觉体系;而绘画是利用精细动作整合大脑的感觉体系。比如这幅《秋天的玉米》

用到了黏土、发泡纸,颜料、剪纸。他整合的都是孩子这个时期可以应用的优点,剪纸是剪好的,触摸与看到的形状、触感、颜色都是不同的。

2、玉米形状的发泡纸是剪好的,拿起来的触感与观感不一样的,贴这个动作对于3岁多的孩子非常神奇,他们喜欢反复尝试。然后用黏土做眼睛和手臂,一个是圆形、一个是长条形,观感不同的同时手的精细动作也不同。

3、然后是上颜色,老师选择了大排笔,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这个笔的抓握会比较容易,孩子只需要掌握单一的大动作、上下刷就可以了。一个是直线、一个是点点点,都是比较容易掌控的。

这样一幅作品,让3岁多的孩子完全独立完成其实挺困难的,他们这个时期的造型力还不太好,所以他们贴图的角度、位置、距离都是混乱的。黏土的摆放位置也需要协助,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有贴同一边的、有贴上下的、有重叠贴的,他们的心里知道,也能说出来是什么,但是操作的时候,对称和审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逻辑思维能力在绘画学习中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练习表达力的明确年龄是5——7岁,此时的孩子有很强的表达欲望,几乎达到顶峰。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行为表达。但是他们词汇量少,所以他们拿起画笔的表达欲望是最强的时候,孩子根本不担心会不会?能不能?像不像?

对于此时的孩子,只有想不想,想就画,不想就不画。老师能做的就是引导孩子观察,这时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在迅速的发展,是从观察、思考、联想一系列动作衍生出来的,而观察力是需要人为去引导的。让他们去观察、然后再用画笔表达出来,这是一个输出过程,有这个过程,大脑才会有针对性的整合。

作为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儿童画老师,他们非常会引导小朋友去观察、感受和联想,而这些就是发散思维的核心基础,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能力,而创造性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

都说教儿童绘画非常简单,其实不然,这也是一门有着技术和艺术的学科,说它容易的人就好像说带孩子容易,当幼儿园老师简单一样。一个优秀的幼儿园老师并不是把简单的事物教会孩子做,而是引导他们学会生活自理、知道人际交往的基本互动、学习大运动功能的协调练习。以上能力都需要老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熟悉、了解、应用。

就像教孩子画画,并不是握着他的手教会他们简笔画,而是引导孩子知道这个物件,然后让他们自己去看、去发现、去寻找。比如这幅《榨汁机》

虽然现在家庭都有榨汁机,但是大部分孩子是不知道它们具体长什么样子?用来做什么?怎么用?老师会给他们看实物、看图片、看视频,看各种各样的榨汁机,无论它们长什么样,它们的功能就是把水果榨成果汁。

除了了观察榨汁机的形态、功能、颜色,老师还需要引导孩子们去联想,可以榨什么?怎么榨?谁来榨?然后让孩子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就可以发挥无限想象去感受和联想。

观察力强的孩子,会通过看到的榨汁机去了解和分析,找到榨汁机与水果之间、与奥特曼之间的联系。他们可以通过毫不相关的一个物体想到另外的一个物体,(榨汁机与奥特曼)这种想象就是他们独立的思考能力及 探索 ,这也是孩子的发散思维过程。

通过画笔表达出来的过程又是一个聚合思维过程。聚合思维就是让孩子去洞察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找到事物的联系,并表达出来。

很多家长会送孩子去学学习绘画,因为绘画可以培养孩子的安坐能力、耐心、观察力和创造力……但是家长同时又掉入一个陷阱:画得像?不像?如果把像和不像作为教授幼儿绘画的标准,那做一个绘画老师真的挺容易的。但是只是学习画得像和不像,那不是在大大的浪费幼儿时期几乎达到巅峰的想象力了吗?

孩子们不需要画得像不像,他们需要的是知道,然后天马行空的表达。

在绘画中得到发展的空间想象力

3岁前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几乎为零,所以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我们大都是在说动词和名词,因为直观,孩子更容易理解。逐渐的才开始和他们说形容词和副词、量词,因为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他们也开始有了区辨抽象概念的能力:如左边、右边、前面和后面、亮闪闪、慢悠悠。

5岁内他们对于空间的理解大概是10%,到了小学阶段,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大概达到50%,而在10岁前后,也就是开始接触几何内容的年龄,这个能力几乎达到100%。可以说:只要没有智力障碍的孩子,这个时候都是他们的数学敏感期。

栅栏遮挡了部分萝卜,但是萝卜依然完整

学习绘画的孩子,在5——7岁阶段,老师开始讲解遮挡关系、层次关系、阴影关系及前后关系。孩子的认知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容易从他人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寻找关联,所以也看不到物体与物体间的细微差别。

但是进入一年级的数学课程以后,课程的抽象理解内容开始有所改变。他们必须有对事物细微差别的观察力、辨别力及表达力。比如:这样一个数学题

这就类似于“盲人摸象”,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再比如,这样一个题:

这种题型看上去简单,但是让没有接触过的孩子凭空想想被挡住又真实存在的内容,真的不是太容易。看不到,但是你要想象它存在,并且要数出来。

这样的题型并不是难为孩子,这是一年级的数学基础,让他们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是为以后的课程打基础的。如果学过绘画的孩子是比较容易明白的,因为在绘画练习中,他们要无数次的重复被遮挡住又真实存在的操作。

我把这个内容详细的写出来,是因为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的过程中真的不理解孩子,对于他们,有他们的特征,在他们需要得到加强某观念的时候,如果家长忽略了,后面的理解就需要加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孩子理解。

知道绘画可以帮助孩子成长,还需要知道绘画是如何帮助孩子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