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内卷现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8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年轻人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相伴“内卷”一词也流行起来。

 

一、什么是内卷?


1.内卷的定义:内卷是指恶行的内部竞争,或着是没有意义的付出, 内卷是低水平的复杂化,并没有带来更高的效率。

2.内卷的通俗解释:内卷就是在不应该使劲发力的地方,没必要发力的地方拼命使劲。大家都非常的拼命非常的努力,但是大家都停留在原地,想要脱颖而出就愈加困难,而且稍不努力就会被淘出局。

3.内卷的词语来源:内卷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哪多年前的一篇论文《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后多被用来代指社会文化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停滞,也就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下,尽管环境内的每个人都在努力争取自身利益,但是大家越努力,造成无畏的损耗越大,社会整体利益并没有得到提升。


内卷这个词之所以能够在网络上快速的流行起来,是因为很多知名学府的学生发布了一些学霸勤奋学习的照片,之后也出现了各种相关的网络表情,现在人们都用内卷来指代过于激烈、过度的内部竞争。

现在的内卷大多的是一种消耗精力的死循环,内卷化,也给当代青年带来很大的焦虑,减轻内卷必须要明确的知道我们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获得什么,而不是盲目的从众。

二、内卷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示例



1.无意义劳动付出的是内卷。在电影院看电影,第一排的人站起来看,第二排的人为了能看到电影不得不站起来看,第三、第四排也跟着站起来,最后导致整个电影院的人都站起来看电影,但是大家的所观看的电影没有变,观看的时间也没有变,但是所有人的观影体验都变差了!

2.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是内卷。明明大家都可以本科毕业去工作,但是大部分的人认为那些考研的就有更好的工作。所以现在每个人都考研了,到最后研究生的工作跟以前本科生的一样。

3.没有相应价值回报的竞争是内卷。我们身边还有一个更形象的例子,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内卷——高考。准确的讲是高考中的衡水模式,只要学不死,就往死了学。无论衡水的学生有多么努力,哪怕人人都考满分,但是各大高校给河北省的大学录取名额的数量是一定的的。衡水学生的努力并没有给自己带来相应的价值回报。

 三、当代大学生内卷的现象

俗话说人的悲欢并不相通,卷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在大学生群体中“内卷”一词的热度很高,我想可能是因为很多人都感受到了身边的激烈竞争。有一个我们很多人都亲身感受的经历,让我们悄无声息的进入内卷之中:比如任课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字数大约在5000字的论文,当然有人为了自己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分数他就写了10000字左右的论文,其他人见状也赶紧把自己的论文字数增加了,但是能够获得满绩的学生比例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大家这疯狂内卷的举动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好的结果。

 

有一些同学为了在找工作或者保研中可以有一个优秀的英语成绩就一直不断地刷四六级成绩,这使得本就紧张的考位更加紧张,使得一些人迟迟没有报名的机会,这不仅把别人卷入这个激烈的恶行竞争者,还给其他人带来了困扰。

在大学中占座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刚开始所有人都是提前一点时间去教室上课,可是一旦有人在上节课下课之后你就把作为占下那些上课前提前去教室的同学反而没有占到作为,之后基本所有的人只要下了上节课就去占座位,但是最后占座的还是原来上课的那些人,这个行为不仅没有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便利还给自己的形象带来一定的损坏,当然在图书馆占座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无效的忙碌(也可以说是假装努力),为了显得自己大学生活的充实,盲目参加各种活动,到最后什么都没有获得,好像很忙好像什么都没做。盲目报考各种技能证书,看到大家都有报考,自己也不甘于落后,证书比赛报名报得满满的,最后却用不上。这都是在我们身边最常见的内卷行为。

四、内卷的成因


1.大学生内卷的内因—过度竞争

我认为“内卷”是内耗,更准确地说,“内卷”是没有发展的增长。一些大学生的“内卷”当然与压力有关,但从深层次上说,这不是真正向上的压力,有虚荣和炫耀心态的成分,比如把所谓的“证书”等表层东西当成“优秀”。可以说,部分大学生的“内卷”很可能是一种精心算计的利益得失和功利计较,是生怕别人比自己得到的外在 “荣誉”多,绝非真正的良性竞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内卷”并不是今日才有之现象,而是竞争压力之下,对诸多短期利益、荣誉的过度追求,才导致了超出正常竞争压力的疲惫和不堪。所以我们应当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跳出自己认为的高度一体化的竞争,静下心来向内分析自己,再向外分析整体竞争环境,结合大势锻炼和发展自己,从最深层根除“内卷”。

2.大学生内卷的外因—就业压力大

大学毕业生连年创新高,甚至985、211大学毕业生数量也连续突破新高。2022年大学毕业生首次突破1000万,达到1020万人,研究生毕业生130万,毕业生数量大增,而适合这些优秀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却没有那么多,这就造成了各行各业的就业内卷现象。疫情影响大量海外留学生涌入国内,2022年大约有超过100万留学生回国,也对国内就业形势造成一定冲击。

 大学生就业形势

1.校园招聘岗位数量有所减少。

   据统计,截止目前,24365校园招聘服务面向高校举行了25场专场招聘会,参与企业7.5万+,提供岗位256万+。应届生或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竞争。一方面是国外疫情不稳定,不少海外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另一方面是去年毕业未就业的应届生同样也会使得就业难度提高。

2. 大学生毕业人数基数不断增长。

社会就业岗位与各大高校毕业生数量之间严重失衡。大学生毕业人数基数不断增长导致就业基数变大,就业市场的供需能力不足,供大于求,就业岗位的竞争大,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率下降,就业形势很不理想。优胜劣汰的结果形成了众多毕业生难以就业的现状!

五、我对大学生内卷的看法

在大学里,有的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的人宿舍床上铺满了一摞摞的书、有的人甚至边骑车边端着电脑写论文......为了高绩点,为了出国,为了保研,大家从早上“卷”到晚上。还有更多的人,被迫“内卷”。跟着别人一起在竞争中向内翻卷,拼命努力,拼到最后被其他人的奋斗遮住了自己原本想走的道路,总以为比不过他们自己就输了,就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了,却忘了通往罗马的路不止一条,忘了自己想去的“罗马”本来在哪个地方。

良性的竞争鞭策着每一个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不断克服困难去争取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内卷”这一现象的出现,则意味着人们按照社会期许,把自己往一个模子上去刻。大家都在抢夺热门专业、大家都去考某一证书,大家都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大家都这么做,不管自己喜不喜欢都要跟上,生怕多思考片刻自己就会掉队落后。最终可能出现的结果是,自己明明忙忙碌碌,学得很刻苦认真,但是好像并没有实现太大的突破,也没有获得多少提高;明明每个人都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最后却没人获得更多的利益。

很多大学生因为陷入“内卷”而感到焦虑不已,其实大可不必,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不能跳出自己的思维框架。大学生明明在学校里更加努力,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技能,但他对于“取得进步与否”的判断仍然处于简单的成绩的提高、排名的提升等,那固然是狭隘的。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大学生更应该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式,跳出“小圈”,真正明白“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得到什么样的发展”,这样不仅能对自己的努力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评价,而且能避免你真的做一些无用功。不可避免地,也有一些学生真的会因为竞争压力过大,学习压力过于强而出现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缺乏锻炼等现象。对于这样的同学,跳出自己的“小圈”就更为重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宜的目标,拥有清晰的自我规划,选择更高效科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每一个都比沉浸在“竞争”里更加明智。

不少大学生陷入“内卷”,对此感到焦虑,与缺乏科学规划也有很大关系。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需要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式,从盲目的同质化和一体化竞争中走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走差异化、个性化的路子,弄明白“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不一样的我”。

六、内卷的利弊

对于现在大学生越来越严重的“内卷”问题,我认为,客观上讲有助于这改观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颓废和放纵状态,但从主观上讲,这也给了很多大学生莫须有的压力和痛苦。在提倡奋斗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努力学习才是“该有的样子”。可若是一味地“内卷”,还是免不了陷入死循环,无所成长与进步。学生自己需要想明白“我希望成为怎样的人”,而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以及学生父母,需要想清楚“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怎样的人才”。要做到不被“卷”,我认为,最好的方法,还是要明白自己的人生规划与目标,有计划地学习,过好每一天。

七、如何避免无意义的内卷

跳出“内卷”怪圈,并不是说要同学们安于现状不做努力,而是不要把过多的目光放在别人的努力上面,要正视自己的付出,时刻清醒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为其而奋斗。不必在意内卷所带给我们的无效焦虑,它只会让我们陷入迷茫。

无论是主动内卷还是被迫内卷都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自我调节,心态平和,保持初心,不被世俗的成功观念束缚,也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但是仍然要有热情,持之以恒,这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