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坏孩子一生最幸运的是:妈妈“会说话”,老师有方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女儿已经快到2周岁了,昨天晚上进行了疯狂的“拆家”活动,她把酒柜上所有的东西都搬下来,放到地上当积木摆,把书架和茶几上所有的东西都收进了纸袋子里。奶奶看她抱着满满一瓶酒,很不放心,怕女儿打碎了,想要把酒拿走,却被孩子爸爸阻止了,娃爸说:“现在是娃创作激情正盛的时候,不要打断她,她想怎么摆就怎么摆吧,不妨等一等,看看最后到底摆了个啥。”娃前前后后大概忙活了有半个小时,奶奶看着地上的一片狼藉,发现娃虽然最后没有摆成个具体的创作品,可是却是有严格的分类的,酒放在一起,水杯放在一起,毛绒玩具放在一起,小物件放在一起。

这时候不禁对娃爸刮目相看,有时候在大人眼中,孩子的某些行为给大人带来了无尽的麻烦,是个问题孩子,但其实孩子有自己的行为逻辑。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讲述了在妈妈和老师的帮助下,一个问题多多,甚至被退学的坏孩子变成好孩子的故事。这不是杜撰的虚构的故事,而是真实发生的事。

故事的原型是日本的黑彻柳子,这是她小学的真实记录。曾经的她上课捣乱,被同学排挤,一年级的时候就被老师投诉然后退学,退学后她转学到巴学园,遇到了影响她一生的小林校长和同学们,改掉了坏毛病的她,后来成为了亚洲第一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被美国《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赞誉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她说:“小林先生(校长)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孩子们,这一切,我觉得必须详细的写下来。”

一.孩子的问题真的是问题吗?

我们来设想一下,假设你是一位老师,在你上课的时候,有个学生对你的上课内容不感兴趣,对桌子感兴趣,她把书桌的盖子来回地开关,把笔记本,文具盒等用品来来回回的拿进来放进去,声音很大。你会怎么处理?

在假设,这个学生不再来回摆弄书桌,却不愿坐着上课,选择站着上课,并且在上课的时候,在窗边招手,和教室外的人大声说话,甚至直接大声地和燕子说话,影响课堂秩序。你又会怎么办?

我想大多数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大概都会喊家长到学校来了。孩子身上有太多问题,必须要改掉才能坐在课堂里上课。的确如此,上述的场景其实都是真的发生的,这些都是小豆豆平时上学的表现,老师认为小豆豆是个问题孩子,要求小豆豆转学,因为她严重影响了班级里的其他学生。

作为一名老师,我很理解小豆豆老师的做法,因为老师不是一对一辅导,而是需要对班级里的好几十个孩子负责。小豆豆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班级的秩序,还没有适应学校的节奏和内容,的确需要磨合和引导,才能坐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可是,作为一个教育者,却不能止步于此,小豆豆的行为不太适应学校的生活,但是我们得思考,她真的是一个问题孩子吗?她的问题是真的问题吗?

很显然,并不是,小豆豆去了巴学园之后,很快身上这些曾经的问题都没有了,小豆豆的妈妈很惊讶。我们来看看小林校长的教育智慧。他见小豆豆的第一面,并没有对小豆豆进行教导和指责,更加没有继续给小豆豆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他认认真真地听小豆豆说话,一听就是4个小时,听到小豆豆把所有的话都说完了,无话可说的地步。其次,在巴学园里,孩子们没有固定的上课安排,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也没有固定的上课座位,孩子喜欢坐到哪里就坐到哪里。孩子们可以在学校的礼堂地板上充分的画画,但是画完了之后要自己打水擦干净。

没有任何一位老师,需要在课堂上不断强调安静,维持课堂秩序,孩子们也不会大声随意说话。

没有任何一位老师,需要在外出前提醒孩子们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乱涂乱画,孩子们也会保持很好的礼仪。

因为上的都是喜欢的课,所以孩子们聚精会神;因为座位是随意选择,和喜欢的同学做同桌,所以可以打开心扉,下课充分地交流;因为在学校已经充分地乱涂乱画,并且知道擦掉画画的痕迹很不容易,所以在外面和在家里不会乱涂乱画。

因为把好奇的事情和感兴趣的事情都做了一遍,所以就变得安静下来。很多时候,孩子的不老实和问题,都是因为孩子无尽的好奇心和创作欲,因为孩子身上的能量太多,又没有很好的途径去释放,所以变成了大人的问题。

究其根本,是因为在巴学园里,孩子们释放了身上所有的能量,跟随天性,顺应成长规律,于是开发了身上无尽地潜力和美好的品质。

二.对待孩子的“问题”,需要耐心和智慧

小豆豆之所以能够成长为健康聪明的孩子,是因为在她的一生中,遇到了两个极具智慧和耐心的人,一个是她的妈妈,一个是小林校长。

小豆豆的妈妈“会说话”

在孩子的早期,妈妈是朝夕相处的人,妈妈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可谓深远。在《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这本书里,心理学家就认为,父母的语言影响孩子大脑的开发。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丰富而正面的语言环境里,他的大脑将会开发的更好。小豆豆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个人。

我们还是来假设一下,假如你是小豆豆的妈妈,听到老师的投诉后,你会怎么和小豆豆说退学的事情呢?你是会生气的教训女儿,还是会温和的解释退学的概念?

我们来看小豆豆的妈妈是怎么做的:她自始至终都没有和小豆豆解释退学的事情,当老师要求小豆豆另外找一所学校时,小豆豆的妈妈只是对小豆豆说: “我们去一个新的学校看看吧,听说那里很不错呢。” 没有打骂,没有指责,没有过分的解释,从而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直到小豆豆到了20岁问到这件事时,她的妈妈才轻描淡写的说了真相:“其实是被退学了。”黑彻柳子回忆到,她真的很感谢自己的母亲。

小豆豆和妈妈一起去新学校的路上,小豆豆临时决定,长大后要当一名卖车票的人。假如你是小豆豆的妈妈,会怎么回答呢?是批评志向不够远大,还是表示赞成,给予鼓励?

小豆豆的妈妈问小豆豆:“不过,你不是说要做间谍吗?这可怎么办才好呢?”后来小豆豆想了想,说:“可以做间谍,但是装作是卖票的样子,怎么样?”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豆豆妈妈的智慧,孩子的思维是很跳跃的,今天想要这个,明天想要那个,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认真地对待对话,但是不要太认真地对待内容。大人要表示,认真地听孩子说话,对孩子表达的内容,不要着急的做出肯定和否定,而是引导孩子充分的表达,一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孩子感兴趣的内容,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后来小豆豆来到了巴学园,新学校里的教室都是用车厢做的,

小豆豆问妈妈:“新学校的校长是车站的人吧?”

妈妈说:“为什么这么说呢?”

豆豆说:“因为他有这么多电车。”

妈妈回答:“那你可以自己问问校长先生,你想一想,爸爸是拉提琴的,他有好几把小提琴,可是他并不是卖小提琴的,这样的人也是有的呀。”

从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妈妈实在太会沟通了, 她没有着急给孩子一个答案,而是用问句,了解孩子语言背后的想法。在回答“校长是不是车站的人”的问题上,小豆豆妈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用了一个类比,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答案,拓展和训练了孩子的思维。

在小豆豆和妈妈展开的对话中,不仅可以看到妈妈是极具耐心的人,也是充满了教育智慧的人。她愿意了解孩子语言背后的真实想法,不急于给出答案。这是很多人需要学习的。

校长的教育智慧

在巴学园里,课堂内外处处展现着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因为巴学园里的孩子数量很少,孩子们上课的时候,没有固定的座位,想和谁坐到一起就坐到一起。老师们并不需要担心孩子们说话聊天,因为孩子们自己决定,从哪一节课开始上。其次,老师会给出课堂提问的时间,让孩子们问问题。所以上课的时候,从来不需要考虑课堂秩序的问题。

事实证明,孩子们大多都从事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对实验感兴趣的同学,长大后去了国外当老师。而小豆豆则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拥有十亿观众。

小林校长喜欢带着孩子们做韵律操,在学校的大礼堂里,校长弹琴,给出节奏点,孩子们跟着韵律自由舞动身体做操,当节奏变化时,学生也得跟上节奏变化。一开始学生们感到困难,但是渐渐地都能跟上节奏,甚至能自由发挥。小豆豆后来回忆到,这是自己的专注力和身体协调能力都变强了的缘故。韵律学的创始人是达克罗兹,这项研究发表于1950年。小林校长是去欧洲考察后,决定引进学校的,他认为韵律操可以唤醒孩子的感觉,充分的培养专注力,激发孩子的创作灵感。

“不要让孩子们与生俱来的素质不被周围的大人损害,让这些难得的素质得以发扬光大。”这就是小林校长秉持的理念。

如果孩子们害怕鬼怪怎么办?是紧紧拥抱孩子,告诉他世界上没有鬼?还是嘲笑孩子胆子太小。小林校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举办了一个晚上的试胆量活动,一些孩子去寺庙装妖怪吓人,一些孩子结伴去寺庙试胆量。结果后来结伴而行的孩子因为害怕没有去,回到了教室,而装妖怪吓人的孩子长时间没有等到试胆量的孩子们而吓得大哭,也回来了。孩子们相视大笑,知道了,原来妖怪也会害怕。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教会了孩子们勇敢。

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活动,在课堂外,老师们会带着孩子们学习农活,去野外散步,充分的感受大自然。其实,这都体现了教育者的智慧。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是很可贵的,我们要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孩子们去大自然中,充分开发感官和大脑。因为“孩子们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当然,也比父母们的计划大得多。

现在,我们终于了解另一个实质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孩子有问题,是因为孩子们发展的无限性和父母视野的有限性发生了冲突。李雪就曾经说过类似的观点,如果父母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水平,就不要用自己有限的知识,是限制孩子无限的发展。少作为就是有作为。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很短,但是是从孩子的视角,去回忆自己受到到教育。作为家长,作为教育者,当我们遇到一些所谓的“问题孩子”时,要想一想,这到底是不是孩子的问题。蹲下来,和孩子保持统一视线,也许我们就发现了不一样的世界,同时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希望孩子们,都能遇到小林校长这样懂教育的人,但是我们也得尝试先成为小豆豆妈妈这样的人,用耐心和爱引导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