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眼中的“霸道总裁”,往往是渣男的化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不管什么年代,道明寺和杉菜、何以琛和赵默笙、霸道总裁配美女的故事总是让人流连忘返。

但真实世界里,这种组合往往不一定有美好的结局,更多的是好女孩被渣男抛弃的故事,噢不,是事故。

“好”女孩更容易被渣男吸引

在我们大部分人心中,传统意义上的好女孩,就是温柔、谦卑、体贴、顺从。

但为什么很多被渣男抛弃、家暴的女孩子,大部分都是这一类?

这类女孩子有一些共同的背景特点,大多数都是从小家里有比较强势,要求严格的父母。比如著名的青年作家蒋方舟就在《圆桌派》的节目中坦承自己就是讨好型人格,容易碰到渣男。她在节目里分享过,说有一个男的在她提分手后打电话给她,威胁她,说如果不和好就要做伤害自己的事情,她也是使出各种方法才摆脱了对方。

另外一类女孩子会无意识迎合和讨好别人,是因为家里人对她们比较冷漠和忽视她们的存在。比如在广东潮汕,“重男轻女”思想极为严重,很多家庭都是想尽办法要生男孩,女孩子在家里的地位相对低很多,她们从小就习惯迎合自己的父母,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关注。

这种相处方式久而久之形成她们的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人们长大后,依然会不自觉地被那些能够让我们重温和经历和童年时期和父母相处时带来的那种感觉的另一半所吸引,即使这种感觉是痛苦的,但潜意识会给她们带来熟悉的感觉。

那些顺从体贴的讨好型人格女孩子,之所以更容易被渣男吸引,正是因为他们身上的傲慢、专横、冷酷的个性态度,会让她们无意识地把小时候和父母相处的模式投射在对方身上。

大部分渣男往往是“控制者”

渣男通常有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喜欢通过压制女孩子的思想、行为来满足他们控制欲,通过让对方顺从自己的意愿来证明自己是对的。我们可以把这类型人称为“控制者”,而讨好型女孩则是“依赖者”。控制者和依赖者的关系不仅限于情侣,父母和孩子也很常见。

一般而言,正常的人际关系,会使一个人努力地去理解对方。

而控制者,通常看不见也不愿意承认对方有独立的个性。

我有一个朋友的男朋友就是典型的控制者,他每次吃饭前都会问她想去什么餐厅,等她想好发给他选的时候,他会觉得她选的都不好,最终他会去他想去的餐厅。他们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会直接把菜点完,最后问甚至不问她想吃什么,当然,还是他买单。

当他们意见有所分歧的时候,想要跟他坦诚沟通却很困难。他要么用自己的逻辑来反驳她,要么不回应,甚至翻脸,觉得她很烦。

严重一点的控制者,他们会对另一半的服装、香水、甚至连微信头像都要过问和批判。

他们好像看不见真实的另一半,根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对方内心的想法,一切只能按照他的意愿行事,而我们也看不见他的真实内心想法。

所以说,表面上可能是一个温柔美丽的女孩被“霸道总裁”征服的故事,但实际情况可能是一个“控制者”和“依赖者”的虐心恋。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投射性认同”,指的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行动或者做出反应人际行为模式,控制者就是对依赖者实施了这种投射。

投射性认同有两种逻辑,一种逻辑是我希望你用我认为的好的方式对我,这样你就变成了我期待的样子。

但还有另外一套逻辑,我知道你肯定不会用我希望的好的方式对我,所以我先将“坏”投射给你,如果你认同了这份“坏”,就等于验证了对方的判断,但实际上这是他自己诱导的结果。他心想,你果真受不了,用了坏的方式对我,你就是不喜欢我。

比如一个男人打电话给自己女朋友,如果对方没接,他会打很多个,甚至一直打到对方接为止。问对方为什么没接电话,女朋友说刚才自己有事情在忙,想事后再回电话。他说你可以先接了,再去忙其他事情,是不是有种强盗逻辑。

他认为自己的女朋友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先接他的电话,如果女朋友做到,他就认为他们之间有了好的关系。

但如果女朋友认为自己在处理事情的时候选择不接电话,事后再回复,他会否认对方做法的合理性,觉得对方是个坏人,甚至可能提出分手。

男人的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如果一个人频繁使用这种心理机制,那他周围的人就会有严重的被限制感,而且会有不断要在他面前变成坏人的感觉,这使得周围人会容易离开他,这会验证他最根本的痛苦,那就是:”我是个坏人,没有人喜欢我。”

控制者是如何养成的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人变成一个控制者?

依赖者通常是因为有控制欲强的父母,而控制者和父母的关系是颠倒的,他们的父母是脆弱的依赖者,需要孩子来照料自己,他们从照料和支配父母过程中获得了自己最初的价值感。长大了便渴望重复这种关系。

另外一种情况是因为控制者和母亲有过严重的分离,或儿时没有被照顾好,他们内心有所不满。长大后,一旦爱上某个人,他们会把这个形象强加在这个人身上。因为童年时严重受伤,所以惧怕分离,恋人的独立意志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威胁。

他们希望这个世界“如他所料”。当生活出现意外时,他们就会有失控感,觉得自己没有预料到,就意味着自己是差的、坏的,同时觉得这个世界也是这样。

美国心理学家帕翠丝·埃文斯在《不要用爱控制我》这本书里告诉我们控制者有三种基本的内心需求和特点:

1.控制者很注重外界的认同和接受

控制者是从外到内塑造自己的,他们要让自己成为自己所相信的那种人。

控制者的内在逻辑是,为了存在,我必须是对的。如果我是正确的,那你们必须是错的。

不同的思想、信念和情感,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威胁。

2.宁愿放弃自我,也要维护外在形象

他们会把外在形象当成真实的自己,所以名牌服装、豪华的汽车、漂亮的配偶、体面的职业都能让他们自我感觉更良好。

也有另外一种控制者是完全反对社会规范,他们通常在这两种情况里面走极端。

这让我想到“上海杀妻案”的那个男人,在杀害自己老婆后还用老婆的微信和对方父母聊天,用她信用卡购物制造种种假象,其实就是为了能够继续维护自己的外在形象。

而我认识的一个控制者,着装很有品位,看起来很爱干净,随身带好几包纸巾那种。但是后来有一次去他住的地方一看,傻眼了。物品散落地到处都是,衣服堆成山放在沙发上也不叠,厕所几乎没清洁过简直不忍直视,还看见几只小强在垃圾桶附近爬。他真的只在意自己的形象,周围好像对他没有任何影响。

3.文化习俗的影响

控制者通常会受到周围环境和文化习俗的影响。他们常常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你需要XXX才是成功的”,“只有这样你才是好看的或者帅的”,“除非有人喜欢上你,否则你就什么也不是。”

他们表面看上去很自信、冷酷、专横,但实际他们本人经常感到无能为力和内心极度的不安全感。

如何在关系里化解这种不恰当的控制关系?

有且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打破幻觉。

让控制者知道,我是我,你是你,我要尊重我的合理性,你的感受也一样是合理的。

这个世界不是按照你的意愿运转的,但同时又是善意的。失控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美好的。

怎样打破幻觉,武志红老师举过一个例子,一个事业很成功的男孩因为追一个女孩子很久还是追不到,最终无奈放弃了,觉得很郁闷,去找他做咨询。咨询过程中,武志红老师感觉到,这个男人其实是开心的。他发现了一些细节,这个男人说那个女孩子一直是很温柔委婉地拒绝他。后来那个男向他承认自己内心其实是开心的,因为他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别人也是有独立意识的存在,并且这个人是好的,善意的。这种感觉就打破了他的幻觉,颠覆了他以往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好的,别人都应该顺从他的意愿的错觉。

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控制者朋友在吃五羊牌的雪糕,这是在广东几十年的老牌子。我随口说了一句,你是不是也从小喜欢吃这个,他瞬间露出很鄙视的眼神,说我没智商,外省根本没有这个牌子。一般人我会觉得他不懂换位思考就算了,但重点是,他是个理科博士生,居然说出这种话。我瞬间就笑嘻嘻地反驳他,我说我怎么知道你那边没有这个牌子?你怎么可以拿这个来衡量人的智商?他见我态度比较好,说的有道理就没再反驳了。

如果我们用“坏”的方式来回应控制者,他们的防御心理会更强,幻觉更严重。只有“爱”可以帮助控制者慢慢驱逐内心深处的恐惧。

难怪李安导演说:“我不会教孩子孝顺,我只会教他怎么去爱。”

人性的残缺是因为爱,人性的圆满也是因为爱。

控制者不懂爱,依赖者的迎合、讨好也不是爱。

一个人只有在意识和潜意识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才能给予真正的爱。

就像一个内心充满恐惧的人,他潜意识明明渴望得到更多的爱,但却害怕付出爱以后被拒绝,所以通过意识层面,在语言和行为上把另一半推开,这很明显不是爱。

因为内心缺爱而迎合的依赖者,容易错把对方的控制和物质照顾当成爱,继而更加地依赖对方,但这也不是爱,而是索取。

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受。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