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孝的文化 (三) : 愚孝的危害与启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30
日常生活中从来不乏“愚孝”之事。长辈干预人生选择,哪怕违拗本心,子女也不能违抗父母之命。这就是最普遍的愚孝行为,还不忘贴上“懂事”的标签。 其本质就是自己的人生做不了主,直接表现为活得不自在。

愚孝对婚姻就存在这样的伤害,往往造成婚姻的不幸福和离婚率的增加。“妈宝男”是这样,女性也不少见。婆媳关系不和谐,一定程度上也因愚孝思想所致,多表现为男方立场的矛盾和摇摆。

多少痴情儿女被拆散,成为痴男怨女。 “许配”一词的害处,莫不过梁祝。《孔雀东南飞》记载了焦母驱儿媳、刘母逼女嫁,以致夫妻双双殉亡。《钗头凤·红酥手》脍炙人口,却是陆游的悲恋写照,因遵母之命被迫离开唐氏,再相逢时已是凄楚无奈的人生遗憾了。

愚孝思想也是现代青年受道德绑架的有力工具。以“无后为大”来说理,是对婚育行为无形的武断干预。随着社会思潮进步,现在的年轻人也多不认为生育后代是人生的必修课了。

除了在爱情婚姻方面的危害,愚孝还会导致其他方面的不良影响。首先是思想上的影响,愚孝是一种相对极端的文化现象。其中,最通识读物莫过为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再由王克孝绘成图而流传世间。虽有真实事件,也存在夸大神话,还竟有些迷信或愚昧之味。

汉文帝为薄太后亲尝汤药三年,安然无事?吴猛为父恣蚊饱血,不堪入目。郭巨埋儿奉母天赐金,不仅惨无人道,也充满迷信色彩。鲁迅先生就在散文《二十四孝图》中直接说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部分故事不仅带来无知恐惧,更是引起他的强烈反感。

概括愚孝的表现,大致包括:1.对父母绝对的盲目服从,如指婚许配、不敢争取人生选择;2.对父母的情况过分担忧,如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割股饴亲;3.对父母的期望不计代价,如百里负米、卧冰求鲤;4.以牺牲健康来表现尽孝,如亲人逝世,儿女若不泪流满面、形销骨立,别人就会觉得不够缅怀而不孝。

再说其他的危害,也显而易见。1.导致自我思考的退化,缺乏主见和行动力;2.让爱人受委屈,缺乏理解别人的立场;3.某些愚孝行为会引起疾病,甚至有生命危险;4.过分悲恸,影响人的精神意志;5、老带着尽孝念头或丧孝情绪,胡思乱想而浪费时间;6、只顾父母身故之悲而影响到本职工作与孩子教育,还可能忽略自身应承担的其他社会责任;7.影响生育,如《北史》记载的顾协守丧而不娶妻之事;8.形成攀比风气,不免有目的性地进行功利行为,比如汉代的“举孝廉”、孝礼的相互攀比、借助孝名而助其事业;9.对整体的社会伦理道德造成失衡。

愚孝并非正孝,孔孟所倡导的是正孝,而愚孝流行于宋元明清。 从史料来看,汉武帝时代便埋下了愚孝的种子,再在后世才逐渐出现畸形之态。易中天先生也曾说,汉独尊儒术确是一件坏事。尽管近代孝文化去伪存真得到了变革适应,一些传统价值观早已经不起推敲,但现代社会仍有人不明所以,不仅随意搬出孔孟之孝道,而且仍存专制性和绝对性的愚孝余毒。

总是完全顺从父母的人,习惯于等待别人意见,不会有什么出息。若合法合理合客观,话语足够让你信服,当然可以听信。 但父母总有老去的一天,自己也总要面对这个世界。 还有,社会上最难还的就是感情账了,“都是为了你好”、“养你不容易”、“现在叫不动你了?”等等都是能常听见,甚至一味索取也是有的。却不知,亲人之间也需要合理的距离。 愚孝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糟粕,应毫不犹豫地批判和摒弃。

古人云,天下事,过则有害。孔子云,过犹不及。再以辩证法角度看,愚孝文化也反映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如果毫无保留、不加辨证地盲目传承,只会适得其反。 《二十四孝》故事的初衷很善良,结局也很圆满,但其内容形式难以苟同。我国文明源远流长,完全可以用更好的孝行故事来替当那些诞生于封建社会的落后案例。

愚孝思想所带来的危害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该曲解了孔孟之正孝理念。 家庭和社会不能没有孝,也不能过犹不及,批判的是愚孝,传承的是尽孝,淡化愚孝思想,重视正孝内涵,才是我们需要认识和反思的。 孝作为基本的亲亲关系,可以发挥它应有的当代价值,促进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次“愚孝文化”系列共分三篇文章。

1.点击右边标题即可阅读第一篇。 谈孝的文化(一):孝与愚孝的历史 -

2.点击右边标题即可阅读第二篇。 谈孝的文化(二): 孔孟提倡尽人之孝道,但绝不为愚孝背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