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0-9岁儿童心理成长之0-18个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0~18个月

01这次我要带领大家读的是查尔斯·谢弗的《把握0-9岁儿童心理成长》。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心理学家写给父母的育儿秘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谢弗教授,他于1982年创立了美国游戏治疗协会,被誉为“游戏治疗之父”,是一位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游戏治疗专家和儿童心理健康专家。他几乎一生都致力于和儿童工作,出版了60多本畅销书籍,本书就是其中之一。

在书里,谢弗教授总结了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家长们带来了非常多的养育技巧和可用策略。之所以称之为“秘笈”,我想是因为这本书的结构性非常强,脉络也十分清晰。

首先,它使用年龄分段,把0-9岁孩子的成长分为了四个阶段,其次,书的每一章都从孩子的情绪健康、认知发展、家庭和同伴关系、个体成长和性格形成这五个方面来写,让家长全面了解到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可期待的情况。这样手册式的编排,让家长可以进行一种检索式阅读,陪伴新手家长在做父母的路上少走弯路。

鉴于本书严谨全面的结构,我们的读书也就按照目录分成四讲,今天我们来看一下0-18个月的孩子在这五个方面都有些什么样的特点吧!

02

首先来谈谈情绪健康的部分。

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每个人是否可以拥有良好的认知发展、家庭和同伴关系、个人成长以及个性形成的基础。

对于一个0-18个月的婴幼儿来说,情绪发展的第一步是先要获得情绪安全感。在生命的初始,情绪的安全感完全来自于孩子对父母或者是他们身边的主要扶养人的信任。

当一个小婴儿还不会说话时,TA可以用来呼唤养育人的工具只有一种,那就是TA的哭声。

婴儿大致会在以下这三种情况下哭泣:第一,就是生理需要,饿了或者是排泄了;第二种是心理需要,难过或是生气了;第三种比较特殊,但也不少见,这时候的哭泣是由于他们的神经系统还未发育成熟,很难自我调控到一种让自己比较舒适的状态,有时候需要在一天的忙碌下来,接近傍晚的时候用哭泣来放松一下,弱化自己的烦躁,这就是所谓的“黄昏闹”。

所以这个时候,养育者是否有能力去辨别这些哭声分别代表哪种需要,从而去给与相应的回应,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当我们可以给出恰当的反应时,孩子就能够和养育者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知道当他有任何不适的时候,对方是可以立刻感知并且接纳和满足自己的需要的。这种感知、接纳和满足,让婴儿体验到的就是被全然爱着的感觉,这种被爱的感觉帮助婴儿与养育者建立起了一种纽带,我们称之为依恋关系。

当然,依恋关系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取决于开始建立的年龄,越早当然会越容易建立。当然也会因个体差异而有不同,有的孩子很容易就可以建立起和他人的信任,有的则是慢热型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地是:它一定会随着我们不断的投入而越来越紧密。

新手爸爸妈妈们或许会发现,随着他们和婴儿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也就越来越熟悉婴儿的各种需求,甚至开始和孩子产生一种默契和敏感度。这种默契会增加父母作为养育者的成就感,同时也会让婴儿与父母的依恋关系越来越牢固,相应的,婴儿的情绪安全感也就越高。

人类的情绪很多,但基本情绪只有喜怒哀惧这四种,其他所有的情绪都是建立在这四种基本情绪之上的。所以新手父母要做的就是学会去应对婴幼儿的这四种基本情绪。

喜悦是人与生俱来,在非常满足,可以获益的情境下会流露的情绪,也是他们获得养育者积极关注的自然方式,所以在面对宝宝的笑容时,我们只需要回应我们的笑容,或是一个温暖的拥抱,这就会启动他们大脑中的犒赏系统,让他记住自己的微笑可以换来重要他人的积极回应。

除了喜悦之外,婴儿最常出现的情绪就是愤怒和恐惧。

因为他们还不会使用语言,行动上也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无助感是会时刻伴随着他们的。他们看到奶瓶就在眼前,却没有能力拿到它;他们看到眼前有个陌生人朝自己张开双臂,但又没办法躲闪,只能任由别人把自己从爸爸妈妈手里抱走,这都会让婴儿体验到挫折感。在这个时候,父母该怎么做呢?谢弗博士在书里告诉了大家几个要点,我给大家总结了一下。

首先,要允许孩子产生这些所谓的负面情绪,不要试图立即就将孩子带离这些情绪,因为体验这些情绪是让他们学会掌控和处理这些情绪的必经之路,情绪的产生是很随机而不可多得的,所以千万不要去剥夺这样的机会。

其次,虽然这些情绪不可多得,但父母也不要刻意去“创造”这样的机会。有时候父母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孩子是否会恐惧。比如说,在孩子颤颤巍巍学走路的时候,主动对他们说“不要怕!”或者是“小心!别撞到!”这样的话,你的情绪和语言对孩子来说,都是在提前警告他们:接下来要有危险了。

第三,我们需要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愤怒和恐惧,不要因为他们有了这些情绪就去惩罚和嘲笑他们,也不要利用他们对父母的爱去要挟他们,比如去对他们说“如果你不听话,妈妈就走咯!”这样的话,更不能因此而去对他们有语言和身体的攻击。

最后一点是,父母也需要在自己有这些情绪的时候,真实地向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要认为这么小的孩子听不懂你在说什么,这样做可以将他们的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做最初的联结,比如,在孩子被陌生人抱走而哭泣时,你可以说:“哦,你还不认识这位阿姨,所以会觉得有些害怕对吗?”也可以在TA奶嘴掉落而哭泣的时候告诉TA“宝贝,你的奶嘴掉了又没办法拿起它,这会让你很沮丧对吗?”这都可以教会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为将来可以自己去做语言层面的表达而做好准备。

03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0-18个月孩子的认知发展。

认知是大脑的高级神经功能,是一个人获得并运用知识的过程。在一个孩子出生后,大脑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网络会飞速发展,不断修剪和建立神经突触之间的连接。所以,在这一阶段,父母和孩子的互动会对孩子的认知发展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0-18个月之间,也会存在很大的月龄差异。6个月的孩子和10个月的孩子适合的玩具和对事物的认识会大不相同,但是共同点是,他们都是从偶然的尝试中学会了解决问题。比如说TA偶然按动了一个按钮,音乐就响了,他们就知道下一次想要听到音乐,按动这个按钮就可以了。

所以对于0-18个月的孩子来说,让他们有机会试错是非常重要的。

在犯错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学会耐受挫折,学习坚持完成任务,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父母要控制住自己去帮忙的欲望,不要代替孩子去想办法,或者直接去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总是依赖父母的孩子,是不可能发展出主动性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会在孩子长大以后发现,为什么我的孩子喜欢遇难则退,情绪很容易崩溃,那正是因为小的时候,一遇到困难,父母就出手相助。这无形中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你是不行的”。因为对孩子来说,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玩也是一样。孩子天生就会游戏。从婴儿期的被动游戏,发展到一岁左右开始主动的“假装游戏”,父母需要学会去陪伴和鼓励。30分钟有效专注的陪伴,比你一整天在孩子身边,却从不放下手中的手机要来的更为有效。同样,鼓励孩子自己充分发挥想象,发明创造一些游戏,让他们引导你,也比你为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产品更有利于发展其认知。

语言是认知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孩子的语言发展并不是从开口说话开始的。在他们会使用口语词汇之前,需要先积累一定数量的听力词汇,也就是先能听懂,再学会说。所以养育者一定不要因为孩子还没有成型的语言,就吝啬于和他们做口语交流。要多和他们说话,让他们沉浸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为某一天的开口做准备。

04

第三部分是家庭和同伴关系。

随着婴儿慢慢长大,他们的探索会由内转向外,开始对其他人感兴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开始交朋友了。父母需要帮他们安排一些和同龄孩子的聚会,让他们适应和其他孩子的相处,有机会学习和模仿其他人的行为,从而建立与他人的关系,这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初始。

在聚会的过程中,孩子可能还是会一直依偎在妈妈的怀里,他们也并不会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给别人。但并不要因此就觉得这样的聚会没有意义,恰恰相反,在聚会中给孩子营造舒适安全的感觉,允许他们可能走开几米远,然后又立刻跑回来,这会为他们在未来离开父母的怀抱奠定良好的基础。

说到分离,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养育者的离开是会让他们觉得恐惧的。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分离变得可预测。比如说,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每天早上是会去上班的,但他们也会在傍晚回到家里,这会让他们渐渐不再因为父母的离开而哭泣。同样,每天晚上固定的入睡仪式,比如说,固定在每天晚上睡前的某一个时间为他们洗澡,做抚触,接着关灯哄睡,会让他们慢慢知道,当他们被抱进浴室洗澡时,就意味着他们是进入睡前程序了。这样的可预测性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多安全感和控制感。

养育者和同伴的另一项重要作用是:提供给孩子模仿的对象。

有一项关于模仿的研究发现,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就会模仿成人吐舌头等动作。那么究竟是什么驱使孩子去模仿别人呢?是对关系的需要。

研究表明,婴儿的模仿可以促进母婴依恋关系的发展。同样,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模仿是为了使自己更容易融入与他人的关系。可是在这个阶段,家长一定要避免让同伴压力给你和你的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因为在低龄阶段,孩子每个月甚至每10天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一定不要拿你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去做比较,尊重孩子的个体发展,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你全然地关注和爱就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养分。

05

第四部分讲的是孩子的个体成长。

在这一阶段中,孩子会通过身体来探索自我。而养育者的主要任务,则是对他们的探索保有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因为这些探索可能在成人眼里,会是一些给你带来麻烦的事情,比如说撕纸巾,扔东西,大声喊叫等等。

他们喜欢在你面前把勺子故意扔在地上,看你捡起来后继续扔掉,周而复始而且会越做越开心。其实这正是婴幼儿表现出的自我效能感的雏形,他们开始发现,原来我可以有能力控制一些物体了,原来我可以通过叫喊来吸引妈妈的关注了,太好了!我不再是那个想拿却拿不到的小家伙了!当然,建立起这种效能感的前提是,养育者可以理解并欣赏他们的这些行为,而不是去指责他们或是给予他们一些限制。

有了这些良好的自我意识之后,他们也开始发展出自主性。自主,是父母与子女在整个儿童青少年阶段因为独立和依赖而拉扯挣扎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婴幼儿阶段,我们在给予了足够的有效陪伴之外,也需要让他们有独处的时间。谢弗教授建议,在孩子6个月之后,可以根据前期依恋关系建立的稳固程度开始让宝宝尝试独处一会儿。但是因为个体的差异,我们也不要在他们没有做好准备之前去强行推动,这可能会适得其反。

责任感也是个体成长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可是婴幼儿是没有办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所以养育者只有间接的让他们体会,什么是负责任的人。这个人,就是他们的养育者。

负责任的父母会给予孩子及时的回应,会在孩子给你惹了麻烦后依然面带微笑地去接纳他们。总而言之,负责任的父母是孩子最可靠、可依赖的对象。孩子自然也会通过对养育者的观察学会关爱他人。

06

最后我们来解读一下性格的形成。

前面我们说到了责任感的培养,依靠的是父母向孩子展现自己的责任感。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你处理情绪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关爱他人的方式,你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时时刻刻都在给孩子树立榜样。所以不要说一套做一套,也不要只是说教,让孩子感受更多被爱,被关注,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教育。

那么我们该如何传递给婴幼儿一些规则呢?

这会是很多家长养育孩子时的一个难点。3个月的孩子需要无条件的即时满足,而8个月的孩子可以给与一些延迟的满足,在这里需要提示养育者的是,延迟满足并不是没有回应,我们依然需要用语言告诉孩子,我听到了你的需要,但可能我没有办法立刻满足你,你需要等待一下。这样他们会慢慢学会耐受和等待,以及发展自控。

随着孩子的长大,养育者要学会和他们说“不”,但这也是需要技巧的。

首先,不要让他们觉得被拒绝或者是被限制某些行为是因为他们不好。“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但妈妈是爱你的!”

其次,我们说“不”的时候,态度必须是温和而坚定的。科胡特说:爱是不带敌意的拒绝。让孩子理解,拒绝仅仅因为这是规则不允许的。

最后,说“不”也不能过度使用,只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例如牵涉到安全和伤害的情形下使用,否则它也将会失去效力。

好了,恭喜你学完了这一讲的内容!

0-18个月的孩子尚处在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作为养育者,付出的或许会远多于得到的,但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来说,相信一切都是值得的。

输出才是更好的输入,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听书笔记。我们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