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范文

谁能帮帮忙,写一份关于鼓楼广场活动日,节假日期间的突发事件欲案,内容涵盖了喷泉,保洁管理,水电安全,花卉管理这些方面!谢谢各位好心人了!
我说的是西安鼓楼广场,你写的是很多,但是没一点有用的啊~麻烦看清楚内容再写,Ctrl C、Ctrl V 的就不麻烦您了~~

第1个回答  2010-09-09
到我的文库里面,有ppt版本的下载。不花钱。
第2个回答  2010-09-08
一、隧道坍方冒顶处理预案
在隧道的施工中,虽然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坍方冒顶,但由于种种原因,此类事件还是防不胜防,难以杜绝。一旦发生隧道的坍方冒顶,我们将采取以下处理方案:
一、应急措施
1、现场施工人员立即撤离到安全地带,工班长负责清点人数,并将情况立即报告项目部调度。
2、机械设备有条件转移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由领工员指挥快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3、待坍方处于相对稳定时,由电工检查线路,恢复该地段安全应急照明,确保用电安全。
4、如有水涌出时,应根据水量的大小,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应急处理,原则是:堵、排、引结合。待施工方案确定后进行根治。
5、项目部通知工程部(或办公室)采取摄影、录像等方式记录坍方情况。同时,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会同现场监理、设计院配合组共同会勘,分析、确定坍方的性质、规模及其后果,并根据初步判断结果按下列分级程序处理:
如为C级(小型坍方):根据现场会勘结论及施工方案、措施,直接由项目部组织实施。
如为B级(中型坍方):项目部应立即通知局指参加现场会勘,分析发展趋势,制定施工方案、措施,由项目部立即安排实施。应急预案处于预警状态。
如为A级(大型坍方):项目部应立即通知局指启动应急预案,同时电话报总指,并在8小时内将详细情况书面报总指和监理单位,联合现场办公,评估事件的严重程度,分析发展趋势,采取一切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减小事件对施工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二、隧道塌方的整治
1、隧道发生塌方,应及时迅速处理,不得随意拖延时间。处理前,必须仔细观察塌方的范围、形状、数量大小及坍体的地质状况、地下水的分布、活动情况等,分析塌方发生的原因,研究制定处理方案。
2、隧道塌方应根据发生的部位、规模及地质条件、采取“治塌先治水、治塌先加强”的原则,采取喷锚支护、注浆、管棚、加强二次衬砌、设置护拱等技术措施,不失时机、不留隐患地进行处理。
3、清理塌方前,应采取下列技术措施,加强防排水工作:
1)、地表沉陷和裂缝,应采用注浆填充和加固,或采用不透水土壤夯填紧密,开挖截水坑,防止地表水下渗进入塌体;
2)、通顶陷穴口的地表四周应挖沟排水,搭设防雨棚遮盖穴顶‘洞内衬砌通过塌方后,陷区应及时回填,回填应高出原地面,并用黏土或浆砌片石封闭穴口,做好排水:
3)、塌体内有地下水活动时,采用管、槽引至排水沟排出,无法进行引排时可采用注浆堵水。
4、隧道洞口坍方应按下列要求处理:
1)、中小型坍方应将坍体自上而下全部清除。根据坍方后坡面的情况,可选刷坡卸载的方法,同时应对仰坡面自上而下进行喷锚加固。
2)、大型坍方的坍体不必全部清除,可采取先挖台阶的形式清除一部分,再进行喷锚网加固,并在仰坡上适当位置设浆砌片石挡墙防护。
3)、仰坡加固完成后,洞口段已露空洞身可采用暗洞明做或改为明洞衬砌,拱圈上部可回填土石或浆砌片石。
4)、根据仰坡坍方的规模及稳定性情况,对洞内二次衬砌应进行加强。
5、石质类塌方的围岩级别为Ⅱ—Ⅳ级,岩体以未风化或轻度风化的岩层为主,节理较发育,坍体呈碎石状,黏土及砂的含量较少,一般不超过30%。为塌方的围岩呈相对稳定状态。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为WNF法和WF法:
1)、WNF法:先清除塌体,利用围岩暂时的基本稳定状态,抓紧时间沿坍塌面采用喷锚支护技术加固未塌的地层(既W,以下称“外层初期支护”),然后沿二次衬砌外轮廓施作钢架混凝土支护壳体(即N,以下称“内层初级支护”)。同时用钢架将内、外层初级支护连成整体,待二次衬砌完成以后,沿内层初期支护外轮廓依次设防水层、1m厚混凝土护拱及1m以上的土石缓冲层(即F,简称“防护”)。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工序多,处理周期长,成本高,但安全可靠。此法适用于坍腔横断面矢跨比小于0.7时的坍方。
2)、WF法:当坍方高度较大,塌腔横断面矢跨比大于或等于0.7时的塌方,W、F的含义同前,在塌方发生后,利用围岩的自稳能力,抓紧时间沿塌方面外层进行初期支护,不设(也难于设)内层初期支护,待二次衬砌完成以后,设置与WNE法相同的防水层、护拱及缓冲层。与WNE法比较,WF方法未设内层初级支护及内、外层初级支护之间的联系钢架,从而成本大量降低,处理周期短很多,但因矢跨比较大,再次塌的可能性较小,仍能基本确保施工安全。由于设有1m厚的混凝土护拱及1m以上的土石缓冲层,即使在隧道完工后的运营时期,发生了一定规模的塌方,其抗冲击能力仍能确保运营安全。
6、当岩石类塌方已塌至原地面(这种情况一般只发生在浅埋隧道或深埋隧道的洞口段)时,就不能采用清喳的方法,而应利用塌喳。施工时应先处理地面塌口,其内容具体如下:
1) 塌口周围进行防排水处理。
2) 塌口进行喷射混凝土封闭。
3) 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采用地表注浆加固,以防止塌方的继续发展和扩大。
4) 洞内塌方采用注浆加管棚的方法,即Z法进行处理,其施工的具体内容为:
a、设止桨墙,一般采用素混凝土(厚度一般为1m),或浆砌块石(厚度一般大于2m);
b、安设注浆孔口管:一般采用长2.5~3.0m,直径为80~150mm;
c、塌体注浆,一般采用双液浆或单液浆;
d、注浆完成后,打设管棚,一般采用直径为80~150mm,长10~32m的长管棚;
e、管棚内注浆,一般在管棚内安放小钢筋笼并灌注水泥砂浆。
7、土质类塌方,除了开挖面附近,因地质或水文原因引起的局部坍塌外,一般规模较大,为大型或特大型塌方。土质隧道在开挖后,围岩的稳定主要靠土粒间的摩擦力维持,其自然坍塌的高度,达40~50m,按隧道宽度为10m,坍塌纵向长度也按10m考虑,其塌方数量即可达到5000~8000m3,引起这类塌方的主要原因:一是初期支护的强度不够;围岩的周边收敛变形过大;二次衬砌未及时施做,使围岩暴露时间过长。
土质类塌方的处理,应根据土质类塌方的特点,施工时考虑几个不同的事项:
1) 注浆,一般不采用渗透注浆,因效果不理想,而采用超细水泥的劈裂注浆。
2) 管棚的钻孔,因成孔较困难,故大多数情况下,应采用跟管钻机钻孔。
3)开挖,应采用小断面开挖,如注浆效果不理想时,可考虑增设临时预应力仰拱的技术。
4 )支护,初期支护及时进行,并保证其强度和刚度,防止第二次塌方的发生,并及时施作二次衬砌。
发生塌方的地段,一般情况下,其地质状态较差,故其开挖及支护应按照软弱围岩的开挖及支护要求进行,即严格遵守“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的原则。
但是,对于岩石类塌方中采用Z法处理的塌方地段,如果岩石本身的强度高,呈均匀的碎石状,黏土及沙石含量较少,则采用塌体注浆加固后,其强度及整体性大大提高,此时的塌体稳定性相当于Ⅲ~Ⅳ级围岩条件。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可采用全断面开挖,但进尺一般不超过2m,其初级支护及二次衬砌的施工可比照Ⅲ~Ⅳ围岩的要求进行。
8、塌方地段的衬砌是否加强及如何加强。应结合回填的方式方法一起考虑。如采取将塌穴填满的方式,衬砌一般可不加强。对于采用WNF方法处理的塌方,因设有钢筋混凝土支护壳体和护拱及土石缓冲层,其衬砌可适当加强(如增加厚度)。对于WF方法处理的塌方,只有护拱及土石缓冲层,其衬砌应加强(如采用钢筋或钢架混凝土衬砌)。对于Z法处理的塌方,其衬砌一般不需要加强,但其衬砌后,必须采取注浆填充处理。
三、处理塌方的物质储备及机械
1、物质储备
由于云雾山隧道、周家湾隧道、白龙坝隧道Ⅳ、Ⅴ级围岩较多,围岩稳定性较差,涌水量较多。特别是云雾山隧道地质条件特别复杂,引起塌方的原因很多。因此处理塌方的物质储备对安全生产至管重要,储备物质如下:
1)钢工架 30吨
2)钢管 1000米
3)水玻璃 1吨
4)编织袋 2000个
5)方木 20方
2、机械
利用原有洞内施工机械及从其他隧道调用机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