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明朝其实并不存在宦官专权的现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2
其实有关明代的历史,有一个相当有意思的课题,这就是明代的宦官。托一些影视剧的福,明代的宦官的知名度是相当的高:什么魏忠贤、汪直,那都是影视剧的常客。在这些影视剧中,公公们那是上打皇帝,下打忠臣无所不能,只要是坏事儿都干。
《出警入跸图》中的万历皇帝。
宦官能成为反派阵营中的常客,只能说明一点,在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流传下来的那些残破不堪的历史记忆之中,明代的宦官,或者说中国历史上的宦官,就是一个不太招人喜欢的群体。当然了,这又是一句传说中的废话,谁会喜欢太监?但其实这种把宦官作为日常的反派的创作方式很明显是没有认识到宦官在封建王朝的政府之中所占的地位。凡是这类以明代为背景的电影,大多都会出现宦官谋害皇帝的情节。我始终认为,整日讲一些“君明臣奸”的剧情,这就没意思了。
明太祖朱元璋严禁宦官干政。
宦官那是什么?那说白了就是皇帝的仆人,而仆人的生存基础不就是皇帝本人吗?咱们首先可以看一看明代的中央政府的运行方式。首先咱们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前前后后牵连了三万多人。胡惟庸的党羽被清理完毕之后,这老朱转头一看,中书省这玩意儿是真的扎眼。虽然说宰相这个职位汉武帝削了一次,搞出一个中朝;汉光武帝又削了一次,搞出了一个御史台;北朝隋唐又削了一次,搞出来一个三省制;宋朝又削了一次,搞出来一个参知政事,又搞出一个三司使(管财)和枢密使(统兵);元朝又搞掉了尚书省和门下省。
明代官员的服饰。
但中书省也好,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好,本质上不还是宰相么。所以权力欲望极强的老朱就干脆把中书省整个削掉了,至此,在中国延续了将近2000多年的丞相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等会儿,退了,但是又没完全退。因为什么呢?这皇帝也是人呐,那朱元璋是劳模看奏章处理政事那都是不亦乐乎。到了他四儿子朱棣,那也是工作能力极强,但到底还是不如自己老爹,所以到永乐年间他自己招了一些人进宫入职,这些宫办事的地点在大内之中,这就是明代所谓“内阁”的雏形,但是到此时,这些入宫办事之“秘书”也不过正五品,一直到洪熙元年品级才逐渐高了起来,这个制度后来一直到清代都一直在沿用。
明成祖朱棣。
内阁的职责是什么呢?是票拟,那什么是票拟呢?就是奏章呈上来,内阁先替皇帝看,给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看过之后将自己的处理意见用朱砂笔直接写在奏章上发回内阁,这就是所谓的批红,然后再由内阁下发给下面的官员让他们去执行。所以说决定权仍在皇帝本人,但还是那句话,皇帝也是人,不可能永远精力旺盛,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更何况人呢?
明宣宗朱瞻基。
在宣德年间,又有一制度横空出世,这便是著名的宦官“批红”,明宣宗朱瞻基开始驱使身边的宦官,批红成为了司礼监宦官的权力,司礼监秉笔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都成为了当时“香饽饽”的职位(当然,仅限于宦官而言)但是就宦官而言,在这些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之上肯定是不敢胡来的,因为皇帝的眼睛在身后盯着他们。
明宪宗朱见深宠信宦官汪直。
他们手上的批红权也只是照抄内阁大臣的票拟而已,然后改一改错字,也就仅此而已了。批红之后,有时还要皇帝过目。什么刘瑾也好,还是天启年间的魏忠贤也好,谁也没有逃脱出皇帝的手掌心。明代真正意义上的权宦只有一个,那就是隆庆、万历年间的司礼监秉笔、掌印太监冯保。当然冯保先生之所以能够在万历年间如此吃香,一方面是因为他是皇帝的“大伴”,另一方面是因为皇帝只有十岁。
万历皇帝朱翊钧。
当万历皇帝朱翊钧成年并且成功搞臭老师张居正之后,冯大伴也就理所应当地吃了铁拳,被赶到南京给朱元璋看坟去了,不久之后便在南京去世。冯保都如此,被崇祯皇帝逼杀的魏忠贤以及直接吃了凌迟碎剐之刑的刘瑾就更奢谈“权宦”了,
说到底也只是皇帝自己的仆从,他们的权利全部来源于皇权,有朱明皇帝则有他们,无朱明皇帝他们就什么也不是。
《出警入跸图》中的锦衣卫。
但是唐代就相反了,虽然说唐代宦官的权利也是来自于皇帝。在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政局混乱,各地藩镇不断叛乱,仅仅德宗统治的21年间就接连有田承嗣、李宝臣、王武俊、朱泚、李希烈等人的叛乱,泾原兵变的乱军更是直接打进大明宫。此时李唐王朝的中央禁军已经腐朽而不堪用,于是一支来自陇右的1500多人的小部队成为了皇帝的直属禁军,长安周围的部队后来都归其管辖,这便是神策军。
唐代军队。
神策军由宦官担任的左右护军中尉统领,同时唐朝廷还设置了枢密使,供内外庭传递机要。宦官以此掌握了重要的军权,所以说到此时,唐代宦官的权力的来源已经由皇权转化为军力,而皇权反倒被宦官挟制。在唐文宗李昂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839年,唐文宗李昂和翰林学士周墀曾经有过一番对话,皇帝问周墀:“您说一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周墀恭敬地回答到:“您是一位堪比尧舜的君主”唐文宗听后无可奈何地笑了笑:“我怕是连周赧王和汉献帝都不如”这位东周末代天子和东汉末代皇帝只是受制于强藩而已,而大唐皇帝却受制于家奴,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唐文宗太和九年也就是公元835年,长安城内部爆发了一场血腥的政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这里全盘引用《旧唐书?文宗纪》的记载“
时李训、郑注谋诛内官,诈言金吾仗舍石榴树有甘露,请上观之。内官先至金吾仗,见幕下伏甲,遽扶帝辇入内,故训等败,流血涂地。京师大骇,旬日稍安
”在这一年的11月李训、郑注等人和唐文宗李昂秘谋诛杀当时的大士官仇世良。郑注等人以左金吾衙门那个石榴树上有甘露为由,邀请仇士良入宫,然后在衙门内布下重兵,准备让仇士良有来无回。
大明宫宫殿的模型。
然而事情败露,宦官们将文宗挟持回宫内,仇士良等人指挥神策军大肆捕杀,先后有1000多人因此而死,抢劫和杀掠甚至蔓延到了整个长安城,文宗在此时之后也遭到宦官更为严密的监视,最后在公元840年忧愤而死,年仅31岁。而在之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中”宦官集团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协助太子李纯登上了皇位,这就是中唐雄主唐宪宗。
中唐雄主唐宪宗李纯。
所以其实很多时候,武力虽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却能解决对头,在牛李党争之中以牛僧辩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之间吵吵嚷嚷40多年,从宪宗时代一直吵到宣宗时代也没吵出个结果。掌握军权的宦官却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把自己的对头连根拔起,而且只过了“
旬日
”局势就“稍安”。
晚唐武士砖雕。
而明代的宦官,无论是冯保、刘瑾还是魏忠贤谁也没拿到军权。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在消灭胡惟庸一党和宰相制度的同时,也废除了大都督府制度,建立了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实际上只有掌兵权,真正的调兵权在兵部,而兵部又直接听从皇帝的命令。明代早期的地方兵制为卫所军制,就像唐代的府兵一样,每逢作战,皇帝授予将领总兵官大印,各地卫所抽兵作战,战争结束之后,士兵回到卫所,将领回到朝廷,交还总兵官大印,随着军事形势的紧张,地方的营兵制应运而生,并且逐渐顶替了卫所军制所应发挥的作用,营兵由地方总兵官以及部下军官统领,主要由招募的人员和部分原卫所人员组成。所以在中央只管批红的宦官很难接触到军权,当然了,天启、崇祯年间的宦官监军制度就另当别论了。
《出警入跸图》中的明代军人。
所以类似甘露之变这种悲剧但明代是绝对不会发生的,终明一代300多年,唯一一个真正谋反的宦官就是曹吉祥,当然,他倚仗的武力是自己的侄子曹钦所率领的由他笼络的几百名蒙古降兵,在驻军反应过来之后,这些人迅速被消灭干净了。所以很明显,明代其实是不存在所谓“宦官专权”的,大多数的明代宦官只不过是皇帝意志的执行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