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什么时候出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7
问题一:行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1、行书产生的时间: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
行书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居主流地位。
2、证明:
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一文:“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
唐代张怀《书断》记载:“行书者,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张怀在其《书议》又云:“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明代丰坊在《书诀》中则有更为形象的描述:“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
3、简介: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问题二: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分别是什么时间形成的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
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

问题三:行书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埂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行书”这个名词,有人读“hang shu”,以为是古时候市井商贾为了便于记录买卖货物数目而采用的一种书体,所以叫做“hang shu”,这是不对的,应读作“xing shu”。有些人对行的原意不理解。宋代书法家苏东坡说过:“楷如立,行如走”,他们便以为“行书”就是因为如行走而得名,这都是不对的。《太平广记》第206卷“书类”一章中记载:“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行书即正书之小变,务从简易,相闻流行,故谓之行书。”

问题四:中国书法行书是什么时间开始的 行书大约起源于东汉时期,与楷书、草书在中国书法历史上是平行发展演变。行书是为了加快汉字书写速度、适应历史发展需要而出现的。

问题五:行书楷书草书分别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行书最早出自传说是东汉末年才出现的,没有肯定的答案,草书最早出现于西汉。

问题六:楷书,草书,行书的出现顺序。 书法字体出现的历史顺序如下
甲骨文(商)――篆(秦代)――隶、草(汉代、汉代的草书称为章草)――楷(晋朝、含魏碑)――行(晋朝)――草(晋朝、即今草)
朝代代表:
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

问题七:行书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