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中医常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6
1.中医常识中何为虚实
虚,是指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减。

正气包括了气、血、阴、阳、精、气、神以及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等,它具有保卫机体,免受各种致病因素的侵害,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促进人体生长发 育等作用。如果人体正气不足,就会出现一系列抵抗力低下,脏腑功能活动减弱的病理现象, 这就是虚证。

实,指的是邪气实,邪气有余,脏腑功能活动亢盛。邪气大致包括了各种致病因素,比如, 六淫、七情、痰饮淤血、饮食劳倦等。

如果邪气停留体内,正气奋起抗争,驱邪外出,正邪交争剧 烈,脏腑功能亢奋,就会出现了一系列病邪过盛所产生的病理现象,这些就是实证。总之,虚指正气虚,实指邪气实,了解了这些,才能分清正邪虚实,即为“虚则补之”“实则泻 之”的治疗用药,打下了坚实基础。

2.中医常识中什么是虚实真假
虚实真假,就是指证候的虚实真假。

主要包括真虚假实和真实假虚这两方面。真虚假实系指疾病的本质是虚证,而有时却反见“实”证的一些表现。

其实,这些“实”证的表现,其实都是假象,因而,称之为假实证。比如,正气虚弱的人,有时反出现类似“实”的表现。

既可以见到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胖嫩苔润滑、脉虚无力等正气虚弱的表现,又可有腹胀、腹满腹痛等一些类似“实”证的症状。 如果仔细观察,则可发现腹虽胀满,但有时减轻,和实证的腹满持续不减或减不足言不同,腹虽痛但喜按,和实证腹痛拒按不同。

由此可见,病虚是本质实”象为假象。真实假虚系指实是疾病的本质,而虚是表面现象,是假象,即病属实证而有“虚”的表现。

例如,实邪结聚的病,一方面有大便秘结、腹痛持续不减又常拒按、潮热谵语,舌苔黄燥等实证的表现时,也有脉沉、沉默不语,四肢不温等类似于“虚”证的表现。 但仔细辨别,就可以发现,脉虽沉但沉实有力,沉默不语但说起话来却声高气粗,故这些“虚”证的表现是一种假象,而实证表现才反映疾病的本质。

正如《景岳全书》所说:“大实之病,反见症状。”。
3.中医常识中怎样辨别虚实的真假
通常情况下,虚实真假的鉴别可以从舌脉和症状这两方面仔细审察。

一般来说,凡脉有力者为实,脉无力者为真虚,舌质苍老坚敛,舌苔黄厚者,多为真实;舌质淡嫩,舌苔薄白滑者多为真虚;新病,身体较强壮者多为真实,久病,年高或身体衰弱者多为真虚。但要注意的是,虚实真假很容易和虚实夹杂相混淆。

从本质上来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证候,其中,虚实真假是一真一假,而虚实夹杂是虚证实证同时存在。因而,它们的治疗上也是有区别的,虚实真假是针对真象而治之;虚实夹杂则要虚实同治,补其虚攻。

在临床上,虚寒与实寒都属寒证,但由于病因、病因机制、临床表现均有根本区别,因而,在治疗上,特别是在用药上有根本的区别。 所谓虚寒,是指体内阳气不足,寒从内生,即“阳虚则外寒”之意。

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温煦生化能力减弱,机体不得温暖,而出现寒证的症状,属阳虚证的范围。而实寒是指外感阴寒之邪,使体内阴寒过盛,损伤阳气,出现寒的表现。

阴寒偏盛,阴盛则寒,即“阴盛则内寒”之意。 一般来说,鉴别虚寒和实寒,主要是自疼痛性质与症状这两方面人手:疼痛性质不同。

实寒为剧烈疼痛拒按;虚寒为隐隐作痛喜揉喜按。症状不同。

实寒是寒气侵犯人体局部引起的疾病,除了局部冷痛外,没有全身症状。虚寒则兼有各脏腑功能的衰退,常有神疲乏力,精神不振,胃口不开,大便溏泄,精遗滑泻等症状。

实热与虚热都是由于感受热邪所形成的实热证,是机体阴液亏损或机能亢进所致的虚热证。实热是有身体感受外邪侵人表里肌腠引起,具有发病急,病程短。

高热,怕热,大汗出。神昏谵语,甚则发狂,烦渴引饮等表现。

鉴别实热与虚热,一般要看临床表现,其中,骨蒸潮热或热无定时,盗汗,虚烦,咽干痛,舌绛红,脉细数无力为虚热。
4.中医中的虚实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实:所谓实,是指邪气盛而正气尚未虚衰,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变化。

实所表现的证候称之为实证。发病后,邪气亢盛,正气不太虚,尚足以同邪气相抗衡,临床表现为亢盛有余的实证。

实证必有外感六淫或痰饮、食积、瘀血等病邪滞留不解的特殊表现。一般多见于疾病的初期或中期,病程一般较短,如外感热病进入热盛期阶段,出现了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四大”症状,或潮热、谵语、狂躁、腹胀满坚硬而拒按、大便秘结、手足微汗出、舌苔黄燥、脉沉数有力等症状,前者称“阳明经证”,后者称“阳明腑证”。

就邪正关系说来,它们皆属实,就疾病性质来说它们均属热,故称实热证。此时,邪气虽盛,但正气尚未大伤,还能奋起与邪气斗争,邪正激烈斗争的结局,以实热证的形式表现出来。

或因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引起的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都属于实证。 2.虚:所谓虚,是指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以正气不足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变化。

虚所表现的证候,称之为虚证。或体质素虚,或疾病后期,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不足,伤阴损阳,导致正气虚弱,正气对病邪虽然还在抗争,但力量已经显示出严重不足,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应。

所以,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的虚损不足的证候。虚证必有脏腑机能衰退的特殊表现,一般多见于疾病的后期和慢性疾病过程中。

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吐、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阴阳气血虚损之证。如崩漏,由于大量出血,其症状除了出血之外,同时伴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脉细等,称作“脾不统血”。

就邪正关系而言,心脾生理功能低下,既有脾虚之证,又有心血不足之候,属虚证。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5.中医“虚”含义是什么呢
【气虚】 气虚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乏乏力、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性功能减退等。

气虚者需补气,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食物可选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

可经常交替选服。 【血虚】 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

进补宜采纳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食物有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
6.中医常识中什么是表虚证
表虚证、表实证是论述表证与虚实之间关系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表虚表实的划分主要根据汗的有无。临床上,表虚证常表现为有汗出,常兼见恶风,发热、脉浮缓等症状。

对于表虚证,《伤寒 论》是这样论述的:“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由此可见,表虚证的成因主要是人体感受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故汗出。

从八纲虚实的概念来分析,所谓表虚证,是风邪伤人,肌表有邪气,全身正气不虚而致,因而,它仍属于实证的范围。此外,如果患者肺脾气虚,肌表不密,抵抗力低下,容易导致六淫邪气的侵犯。

当受风邪侵袭,表现为汗出等表证时,也属表虚证的范围。临床上,表实证具有无汗的特点,且常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紧而喘等症状。

这是由于感受了寒邪,寒为阴邪,主收引,使皮毛闭塞,卫阳被郁,气血不利,因而,就出现无汗、恶寒 发热、头身疼痛等情况。治疗宜用卒温解表之剂,解除表邪。

故按八纲虚实的概念来划分,表 实证属实证的范围。总之,表虚证、表实证只是表证的两大类型,是相对而言的,辨别表虚证与表实证,要结合 病人体质,以有汗无汗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