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己录-读句 余华(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蒙田就已经警告我们,他说:“……探测内心深处,检查是哪些弹簧引起的反弹;但这是一件高深莫测的工作,我希望尝试的人愈少愈好。” 《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

自问:你在什么工作上探测过内心的深处?你感受过哪些反弹?

她是一个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人,而我只会在自己的命运里随波逐流。 《 第七天 》

自问:你活着的意义就是要做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一句话就是如何去放弃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去获得传记人物在其人生的某一时刻的细微情感。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人试图去解释某个过去时代时,总是带着它所处时代的深深的烙印,就是其本人的记忆也同样如此。 《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

自问:你观察过这个时代的烙印吗?你能够用文字与画作把它描摹出来吗?

是不是说,真正的“看法”是无法确定的,或者说“看法”应该是内心深处迟疑不决的活动,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看法就是沉默。 《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

自问:你的看法无法确定吗?是迟疑不决的活动吗?沉默本身就是还没有找到精准描述的看法。

别林斯基在评价托尔斯泰时……说出了什么是人的内心,那地方不是为了安放隐私,那是世界上最宽广的地方。内心的宽广让托尔斯泰写下了这么多不同的人和这么多不同的命运。与此相反,那些热衷于描述自己隐私的,其实不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分泌。 《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

自问:在写作,绘画与思考时,要让内心宽广。描述自我,都是欲望层面的表达。

看别人命运沉浮也知岁月沧桑。 《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

自问:从别人命运沉浮中你能规避哪些风险?

知道自己无知不是完全的无知,完全的无知是不知道自己无知的无知 《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

自问:如何从知道自己无知的阶段提高到不知到自己知道的阶段?

很久以来,我始终有一个十分固执的想法,我觉得一个人成长的经历会决定其一生的方向。世界最基本的图像就是这时候来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如同复印机似的,一幅又一幅地复印在一个人的成长里。在其长大成人以后,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不管是伟大,还是平庸;其所作所为都只是对这个最基本图像的局部修改,图像的整体是不会被更改的。当然,有些人修改的多一些,有些人修改的少一些。 《 十个词汇里的中国 》

自问:你的成长地图在什么时候才形成完整?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 活着 》

自问:你用什么方法使内心敞开?你是否时刻在关注敞开的内心世界?你是否因为对内心的不断发现而完善了自己了解这个世界?

想象力的长度可以抹去所有的边界:阅读和阅读之间的边界,阅读和生活之间的边界,生活和生活之间的边界,生活和记忆之间的边界,记忆和记忆之间的边界。生与死的边界。 《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

自问:你的生活的世界,延展了多长的想象力?

我感到拥有一个儿子真是快乐无比,他形象的成长和声音的变化给了我无数实实在在的快乐后,在夜晚的灯光下,他的影子又给了我很多虚幻的快乐,而且是无法重现的快乐。不像他的形象,只要我愿意,我就可以一次次地去注视他。而他的影子,那些在路灯下转瞬即逝的影子,那些美妙变幻的影子,我只能去一次次地回想。后来的日子里,我多次再见他在路灯下拖过去的影子,仍然美妙,可是我总觉得今不如昔。 《 灵魂饭 》

自问:要记录和爱人,孩子相处的美妙瞬间。这是你幸福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那些自发的恐惧不一样,这样的恐惧他总是能够自己克服,每一次的克服都会使内心得到成长。他对世界的了解,那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了解,就是在不断地恐惧和不断地克服中完成,一直到他长大成人,甚至到他白发苍苍,都会有这样的恐惧陪伴他。就像我对树梢在月光里闪烁时的恐惧,这种恐惧在我童年里就已经开始了。当我走在夜晚里,当我抬头看到树梢在月光里发出寒冷的光芒时,我就会不寒而栗,就会微微发抖。直到现在,我仍然为自己保存着这样的恐惧。 《 灵魂饭 》

自问:你挖掘过最大的至今无法跨越的潜意识恐惧是什么?

生活越是平淡,内心越是绚烂。

自问:你现在是否拥有绚烂的内心?

写作不是一种生活,而是一种发现,它通过一个什么事情,调动过去的生活积累,同时又给它一种新的生活容貌。

自问:在写每一次的读句反问中,都能学到一些问题不曾思考的角度,这就是经典的伟大。

所有的偶然事件,都是命中注定的相逢。

自问:人生中的哪些偶然事件,让你在多年之后豁然开朗?

人们总是喜欢不断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几乎成了狂妄自大的根源,于是人们真以为可以一叶可以见秋了,而忘记了它其实只是一种形容。 《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

自问:发表看法也是对爱的匮乏,跳出当时的场景,看潜在的真实需求。

后来,我又读到了蒙田的书,这位令人赞叹不已的作家告诉我们:“按自己的能力来判断事物的正误是愚蠢的”。他说:“为什么不想一想,我们自己的看法,常常充满矛盾?多少昨天还是信条的东西,今天却成了谎言?”蒙田暗示我们:“看法”在很多程度上是虚荣和好奇在作怪,“好奇心引导我们到处管闲事,虚荣心则禁止我们留下悬而未决的问题。” 《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

自问:愚蠢的做法是按照自己的能力来判断事物的正误。相对聪明的应该是运用道德律法或直觉来的更准确些。

回忆无法还原过去的生活,它只是偶尔提醒我们:过去曾经拥有过什么?而且这样的提醒时常以篡改为荣,不过人们也需要偷梁换柱的回忆来满足内心的虚荣,使过去的人生变得丰富和饱满。 《 世事如烟 》

自问:靠回忆的篡改让过去的人生变得丰盛和饱满,其本质是无法直视当下的懦弱与无力面对未来的恐惧。

在中国人所说的盖棺定论之前,在古罗马人所说的出生之前和死去之前,我们谁也不知道在前面的时间里等待我们的是什么。 《 活着 》

自问:你是否有这样的希望?或者是这样的恐惧?

作家的信仰是没有仪式的,他们的职责不是布道,而是发现,去发现一切可以使语言生辉的事物。 《 现实一种 》

自问:你的信仰是什么?你如此迷恋发现是需要让什么事物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