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入我情,诗诗入我心 ——读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上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在点评《长相思》时,康震老师抽丝剥茧地说,这首词寄托着多层情感:第一,‘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第二‘夜深千帐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悠悠孤独情。此外,能细腻捕捉到风、雪、灯、故乡与其中的复杂感情,全凭纳兰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

菩萨蛮

[清]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译文:试问我为何轻易地离别?一年能有几次圆月。北国的杨柳刚刚如长丝,家园已是三春过尽时。

 春天归去我却不能归,行船松花江被江阻隔。往事悠悠像寒冷的江潮,裹啼的杜鹃怨恨未消。

问君何事轻离别 ,这句是词人故意模拟妻子口吻质问自己:你为何轻视离别?表面上是妻子恼我,骨子里是我谅妻子,笔致深情而委婉。

古诗教学常常是我们不太愿意碰触的,看似短短的诗句,蕴含的内涵其实是非常丰富且深远的。而我们习惯用古诗三部曲:说诗人——讲诗意——悟诗情,囫囵吐枣的结束了。王崧舟在提出“诗意语文”中就说到诗意语文拒绝以前教育实践的程序化、套路化,有智慧生起之道,但绝无照样画葫芦的定法。

《长相思》恰恰是他诗意语文的代表作。独特的文本解读,巧妙的教学设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精美的图片,以及摄人心魂的音乐融合在一起,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不禁让人膛目结舌。就如王小庆老师说言,“他的课已经不能算作课了,应该是艺术品才是”。品读《长相思》,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意生活。

一、三读品诗意

读,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读,能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浅的认识。在教学初始,王老师通过引导孩子三次读来品诗意。

第一次读:解决字词关

要求学生仔仔细细读四遍,读前两遍时,注意生字和多音字,词要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要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第二次读:读出节奏

诗词是有韵律的,所以节奏感强。节奏读错,那词的味道就变了。

第三次读:读出味道,读出感觉

不仅要读出味,还要听出味来,听出感觉来。

在读中其实同学们对词意有了基础的理解,王老师连着提着两个关键问题:作者的身在何方?心在哪里?在老师的分析下,同学们自然而然理解到纳兰性德是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读和提问来理解词意,很巧妙的设计。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这个环节设计让人感动震撼。《怆》的箫声一出来,在加上老师的动情朗读,快速将学生带入到那场景中。此时此刻,眼前的画面和情景自然而然从学生的口中流露出来。但这也仅仅是学生的想象。接着,老师又一提问:你们看到的是你们的画面,那么纳兰性德心中的记忆,心中的故园又该是怎样的画面和情景,用笔写下来。

不仅要想,还要写。同时,一首《琵琶语》悄然响起,琴声悠扬,娓娓道来,将学生的思绪都拉入其中。此时此刻,所有的学生似乎都化作征途的纳兰性德。

想象是美好的,可这一切都破碎了,诗人此刻远离家乡,这一切的美好生活都不复存在,在读中,学生再次想象诗人身心分离的伤感。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 “情感为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通过配乐,一遍遍的读、想象和体验,整个课堂更富有感染力,学生对词的情感有了深刻的认识。

课堂配乐也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一个环节,但我们也仅仅只是配乐罢了。而王老师选择的《怆》和《琵琶语》却符合此情此景,起到了很好的带入感和升华感。放学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写话,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悟情。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读懂词情后一般我们对一首诗词的学习也就差不多了,可王老师不是。王老师的三问,又再次将《长相思》升华到一个高度。

一问:旁观之问

你既然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从军呢?

二问:自我之问

问君何事轻别离,一年能有几团员月?一首《菩萨蛮》,是纳兰性德问自己。

三问:移情之问

想象妻子问,儿子问,兄弟问,朋友问何事轻别离,一年能有几团圆月。

一声声的问后,学生对词有了更深刻的解读。这恰恰是王老师的高明之处。

小语会崔恋理事长说:阅读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是学生读有怕知到生疑解疑再到生疑的过程。

不管是课文还是诗词,我们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能否教到点子上,能否让学生真正受益,都值得教师认真思考。

闫学老师在谈到自己成长之路说到:“我从苏霍姆林斯基读到卢梭杜威,从教育理论经典走进开阔的人文视野,我在广博的阅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底色。”

要想成为像这些名师一样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实实在在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功力,教学基本功和语言思维能力。今天,从阅读做起,从解读名师课例做起。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