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莫言《大风》读书群解读整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按:南师附中王雷老师阅读群已经分散,我几乎未在该群发言,深感浅薄。这是去年一次关于莫言《大风》的讨论,去年就整理了下来,今又读到还是很有启发。

以下为广州伍建洲老师的解读

伍老师发言:

1.前面的写得越长,后面那一下子的剥夺,就愈能写出人在天地之间的渺小。(回答为什么大风前文风景如此之长,后文如此之短)

2.刚才,叶老师给我出了一个题目:最后为什么要写大六岁的未婚妻啊

——这个题目,我们一定要知道莫言写的那棵草的含义了。“我”爷爷带我去劳碌了一天,割了一车草,但龙卷风一来,剩下来的,就这么一根了。而上面写爷爷的“静”,不怒自威,战天斗地,“我”从小就习惯了爷爷给“我”的安排,不用多话,该干嘛干嘛。爷爷留给“我”的,考“我”学问的,就同样的一棵草。我将这棵草夹在大“我”六岁的未婚妻的那一页,可见,“我”已经服从了爷爷的安排,爷爷折腾了一辈子,留给“我”的最后遗嘱,就是娶这个大六岁的姑娘为妻。

这阵风,是“我”成长的关键。

3.我们读叙述类作品,记住的正是具体的场景和事件,人情和人性正是在这样具体的场景和事件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上教学生写作文,恰好就是丢掉了“人情和人性”

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和人物。没有了环境和情节,就表现不了人物,如果对人物的人情人性体察不了,所有的环境和情节都是白费力气。这是有机的一体化组成

4.不管是谁,现在去回忆7岁时候上学的情景,必然是带着现在的感情去叙述当时的情形。这才是真实的叙述啊。

一个安静的孩子,听话的孩子,他跟爷爷没什么说的,他只好百无聊赖地去观察这个时刻与之的世界。他发现了这个世界是一点点地变化的,随着行程而变,随着时间而变……

5.写龙卷风,爷爷明知道是风来了,但还是要推车回家,这种硬汉子的精神,通过各种细节:对话,神态……来表现,这个倔强的老汉就立起来了。

南师附中王雷老师发言:

爷爷实际上是有意识地要锻炼这个孙子,让他见识这个世界,见识这些风风雨雨,见识这些可能的磨难,他临死前给孙子的那根草也是这个寓意,就是要他记着家乡,记着家乡的亲人,记着曾经经历的一切,记着那段遭遇。“我”是明白了爷爷的遗嘱,所以,把它郑重地夹在相册里,夹在未婚妻的那张照片上。

爷爷形象里除了有一种所谓硬汉子精神,还有一种做事认真,刻苦,尤其是专业精神,什么事情都要做好,做得最好,这一点对我的影响也很大

以下为南京程道明老师的解读

可以换个角度看:一根草出现之前的景物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是为了设置出“我”成长的环境,或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了7岁的孙子重新挑起家庭的重担,这是个全村做庄稼或蹦蹦脆的老男人,他的农具、打草(经验,的确有点像老人与海!但细看也有中国风)、打草与正文紧密联系起来了。

我接过母亲交给我的一根草——在回忆中(内意识)展开(孙犁小说也是这样:山地回忆)——结尾母亲的问,我插草进相册(大6岁 的未婚妻)。所以,这根草要有故事,在正文即回忆中的叙事,一定要不同寻常:

第一次,出现的一根草,在去打草途中,裹在车轮里的一根草,暗示草的韧性、缠绕不休,成为一根时隐时现的线索物或象征物;与爷爷也有某种对应的象征:爷爷就是一根草,他唱起一匹马、一杆枪、一声笑……这根草的世界有很明亮的底色,或未知的滋养他的精神动力源泉,总之形式上与无数传奇、成败都与“一根草”牵起来了。

打草时,爷爷示范给我看,即按照爷爷的经验是要传承下来那身绝活,与背景设置勾连起来了,但是孙子是卓蚱蜢去了;爷爷也是宽容的,从后面让他拉车的象征性的细绳子,呼应起来。

龙卷风来了,两次写得爷爷木木地……还有淡淡的,一方面是生活折磨得麻木了,也是镇定,或久经考验,或不能慌。

从了“我”拉车回头看,爷爷的泪眼,是爷爷对我的担忧,今后的路怎么走啊,毕竟爷爷老了,可能70多了。好像又写了一次泪眼。当然,风暴中的抗争,最后还是失败了,只剩一根草:孙子还是扔在暮色里。与结尾珍惜藏在相册里形成对比,完成了生命的代际交接。相册中牵连起大6岁的未婚妻,与草联系起来,自然可以隐喻侯集有人、有香火,后继有人,爷爷放心,也顺带写出了贫困岁月,与爷爷生活的年代,1984年前的11年左右,也是有时代投射的。当然不必这样写实型对应解读,否则失去文学性。

综上分析:一根草,叠加了小说的线索、主题暗示、象征物等多重因素

环境和景物描写都构成了“这根草”生长、干鲜、枯萎、死亡、不灭的现实象征物或背景了。

  如此,再回到小说设计来说,设置或设计,是小说的习惯性写法,不同于中学讲法——小说发展序幕——开端发展……。小说中的人物行动,或人与环境,或命运冲突的必然性,在设置部分,就应该无痕“建置”出来,为此后的一起提供深刻动力。可以推算:我7岁+11年=18岁,初三或高一,在外地求学,没有走爷爷成为乡村好庄稼汉的老路,我这根草,很有学问,爷爷也放心,爷爷临走前,去找了一根草,回来,很兴,呼应起来了。假定我18岁,我的未婚妻24岁,贫穷年代也对应起来了;11年前割草,爷爷86—11=75岁,怎么能抗住风呢?看到7岁的孩子身无长技。示范割草,怎能不流泪呢?11年前,母亲61-11=50岁,“我”的父亲就是50左右,爷爷70-50=20岁,生下父亲。“我”50-18=32岁父亲去世,可能这个时间我,没有推算好。总之,小说第一部分,为什么长,换个角度看,就是这样设计。我们写小说,也可以这样干,是后台的程序设计。当然,阅读又是一个层面的东西,比如对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得,非常好,对我很有启发。以上个人的一点看法,拿来与大家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