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中,告和语都有“说、告诉”的意思。但是二者也存在很多区别。
1、含义不同。告,古语本义是指用一头牛进行祷告的意思。后来,“告”的意思渐渐淡化,普通化,泛指“表达、诉说”。语,一般指语言或说话。读yǔ时,做名词,语言的意思;读yù时,做动词,说话、告诉的意思。
2、告,在文言文中使用比"语"字更为广泛。“语”除了有“告诉、说”的意思以外,一般指语言、谈论,没有其它更多层面的意思。而"告"字在文言文中则有许多层解释:
①报告,上报。此用法极为广泛。
a、乃告太王王季文王。——《书·金滕》
b、告公用圭。——《易·益》
c、必告父母。——《诗·齐风·南山》
d、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出师表》
e、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②把话说给别人听,告诉。
告,语也。——《玉篇》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③告状,控告。
a、点纸连名,我可便直告到中书省。——《陈州粜米》
b、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红楼梦》
④指请求。
a、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礼记》
b、佯怒夏侯杶,亦欲斩之。众官告免。——《三国演义》
⑤谕告,宣告。后作“诰”。
告,教也。——蔡邕《独断》
天子告朔于诸侯。——《谷梁传·文公十六年》
⑥告别,辞行。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三国演义》
〈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legal case;lawsuit]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oral confession]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order]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excuses]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Ci,a type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Ci,a form of classical poetry]。如:木兰辞
〈动〉
1. 说讲 [speak;talk]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discline]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try]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dispatch;expel]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di *** iss]。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言,yán,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动〉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意为言出传达真理。
本义:说,说话。[1]
汉语多义词。言(yán),①讲,如:言之在先;②说的话,如:言简意赅;③汉语的字,如: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④语助词,无义,如:言归于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代词〉
《尔雅·释诂》:“卬、吾、台(yí)、予、朕、身、甫、余、言,我也。”
例(1)《诗·小雅·彤弓》:“彤弓弨兮,受言藏之。”
例(2)《诗·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被”在文言文中有两个读音,释义分别如下:
一、[ bèi ]
1、睡觉时覆盖身体的东西:~子。~单。棉~。毛巾~。羽绒~。~褥。
2、盖,遮覆:~覆。泽~后世(恩惠遍及后代)。
3、遭遇,遭受:~灾。~难(nàn)。
4、介词,用在句中表示主讲是受事者:他~(老板)辞退了。
5、用在动词前,表示受动:~动。~告。~批评。~剥削。
二、[ pī ]
古同“披”,覆盖。
“前被诏书”、“暮乃被符”的“被”都是遭遇的意思,可以引申为接收、收到。
扩展资料
一、“被”的相关组词
棉被、被动、被子、植被、被里、被袋、被难、被告、被头、被覆
二、“被”的相关谜语
“被”为谜底的谜语:东坡补衣(打一汉字)
三、“被”的英文翻译
bedding; passive indicator 'by'。
【动】 (会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
本义:看见,看到) 同本义〖see;catchsightof〗 见,视也。——《说文》 未见君子。
——《诗·周南·汝坟》 利见大人。——《易·乾》 见龙在田。
——《易·乾》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
——《韩非子·主道》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乐府诗集·木兰诗》 见两小儿辩斗。
——《列子·汤问》 儿童相见不相识。——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虎见之。
——唐·柳宗元《三戒》 歧王宅里寻常见。——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又如:见雌雄(看到结果);见人(见证人);见喜(出痘疹的忌讳说法);见不过(看不惯;见不得);见头知尾(比喻聪明透顶) 进见;会见〖meet;callon〗 往见楚王。
——晋·干宝《搜神记》 见蔡桓公。——《韩非子·喻老》 扁鹊复见。
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 又如:见驾(参见皇帝);见面挂脚(古时风俗新娘拜见公婆和诸姑姊妹时,所奉上作为见面礼的刺绣鞋面);见礼(朝见之礼) 遇到;碰见〖eintocontacith;beexposedto〗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
——《左传·桓公元年》 又如:这种药怕见光;见齿(露齿而笑);见顾(光顾);见难(遇到危难);见礼(受到礼遇) 指死——主要用于口语中〖kick〗。如:见阎王 听到〖listen〗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东揖山东隆准公。
——李白《梁甫吟》 又如:见说(听说);见话(听说,听讲) 观察;知道;了解〖observe;know〗 道在不可见。——《韩非子·主道》 本无辞辇意,岂见入空官。
——李贺《感讽》 又如:见几(明察事物细微的倾向);见知(知道);见便(识相;知趣) 比试;较量〖match〗。如:见高低;见阵(交战,对阵);见仗(交战) 见 见 jiàn 【名】 看法,见解〖opinion〗 敢陈愚见。
——《晋书·王浑传》 又如:依我之见;政见;我见;各抒己见;各执己见;固执己见;主见 见识〖view〗。如:浅见;偏见;见趣(见识情趣);见短(见识短浅) 见 见 jiàn 【助】 表示被动,相当于“被”〖be+过去分词〗 不见保。
——《孟子·梁惠王上》 见犯乃死。——《汉书·李广苏建传》 诚恐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悲独见病。——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又如:见笑于人;见笑于人;见重于当时;见执(被捉拿);见罔(被诬陷枉屈);见害(被害);见款(承蒙款待)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见辱问于长者。
——唐·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见告;见示;见教 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如:碰见;闻见;听见 见 见 jiàn 【形】 现有的〖available〗。
如:见力(现有的兵力);见子(现有的儿子);见兵(现有的士兵);见卒(现有的士卒) 明显的〖visible〗。如:见证;见人(证人) [方言]∶每〖every〗 贤弟若如此,见常也显你的好处。
——《水浒传》 又如:见常(平常);见年(每年);见天见地(每天);见天见晚(每日每夜) 另见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