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为什么有些同学会厌倦现在的生活,为什么进入入初中后对父母有抵触心理

请于30分钟内写出全写出了并采纳了100分

第1个回答  2010-09-15
这一广义的学习概念中内含了几方面的涵义:

首先,学习必须使个体自身产生外在行为或心理方面的某种变化,并且是指引起这种变化的活动过程,而不是指变化所获得的结果;

其次,这种变化不是个体由于发育成熟、本能表现、疲劳、药物等所导致的,而是由于经验引起的,这种经验即是人通过实践活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体现了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第三,这种变化不是暂时的,而是相对持久地保持着的;

第四,这种变化可以是外显的,表现为行为上的变化,但也可以是内隐的,表现为心理上的变化,即认知性(cognitive)变化和情感性(affective)变化,如认知结构上的变化、能力上的变化或好恶倾向的变化等。
第一、现行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依据知识结构来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的,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需求。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教学都是我们的专家和学者按照知识结构的特点来设计学习的过程和内容,而这个“过程和内容”并不是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迫切需要,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学生想学的东西(他认为需要的)学校不能满足他的学习要求,如一个学生很有体育或音乐或绘画天赋,但是学校每周就是只能开一节或两节课,教师的教学策略也是缺乏针对性的,学校安排的语文数学英语之类却是他暂时认为还不需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所有人的行为动力(如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功利动力(即需求)和兴趣动力。大多数初中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明确的规划,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学习主要依靠兴趣驱动和教师、家长的外力压迫,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任务甚至是一种负担。“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怎样才能消除中学生对学习的“反抗”情绪呢?按照初中生的成长需求来改变我们的教育体制,这是新的教育部长袁贵仁的事情,我们是做不到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成功感,减弱甚至消除学生对学习的“反抗”情绪。也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功利动力”(这虽然看起来是德育的工作内容了,但实际上每个学科在教学中都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责任)。调查显示:在我们现在的学生中,只有20%左右的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有50%左右的学生需要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并能在有检查和督促机制的情况下基本完成,还有30%左右的学生需要严厉的管束才能勉强完成学习任务。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改革的力度远远不足,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有效地调动起来。因此,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就非常必要了。
第二,不良的成长环境催化了他们的叛逆。在高中的时候的学生家长沟通比较容易,那是因为高中的学生家长一般都是重视教育的,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一定的目标和要求,他们能够较好地配合老师的教育才让孩子顺利地考上了高中。而初中学生中的后进生的家长往往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没有给孩子一个最基本的教育环境,部分家长甚至有极端的思想或行为,也有些单亲家庭或父母长期有矛盾的家庭给了孩子根深蒂固的恶劣影响,再就是部分小学教师的教育行为曾经给孩子长期的伤害。这种成长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在初中阶段出现强烈的叛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亲和力及从小长时间和孩子相处所产生的人格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自身的修养和人格水准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第三、“读书”作为青少年最主要的精神引领作用的途径正在被淡化,不少缺乏父母正确引导的孩子在五光十色的社会现象和丰富简易的传媒手段带来的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中迷失自我,找不到成长的方向。比如电视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这些都给初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序号 调查内容 是 否 说不清
1 当今社会学习没什么用 12.5% 57.3% 30.2%
2 我背书包上学,只是为了消磨时间,为了好玩 16.2% 70.3% 13.5%
3 我读书的目的是为了父母,是被父母逼来的 7.4% 81.3% 11.3%
4 我贪恋上网、打游戏、聊天,不想读书 37.2% 45.3% 17.5%
5 我对看电影、电视、录像、小说及玩耍、逛街等活动很感兴趣 78.4% 17.4% 4.2%
6 我对影视明星歌坛新秀体坛名将及超级女声很感兴趣 88.4% 3.2% 8.4%
7 我一上课就觉得没劲,无精打采,无所事事 27.8% 40.8% 31.4%
8 学习成绩的好坏,我无所谓 28.3% 50.5% 21.2%
9 我学习基础差,屡战屡败,苦闷不乐 21.6% 43.2% 43.2%
10 我从学习中无法得到快乐 52.3% 23.5% 24.2%
11 我成绩不好,害怕考试,对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 26.3% 25.4% 48.3%
12 我孤独,与父母、老师缺乏感情交流 27.% 42.1% 30.2%
13 受同学排挤,孤独无援,闷闷不乐 17.3% 62.3% 20.4%
14 感到老师对自己有嘲笑打击言行,心情苦闷不满 16.2% 30.5% 53.3%

通过上面的调查,不难发现,初中生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的动机和动力不足
从1、2、3中不难发现,学习的动机和动力的不足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部分学生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为了考试,甚至有些同学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目的很不明确,学习动机的缺乏自然会引起学习的动力的不足,所以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是处于被动状态的,是通过老师逼、家长压的方式来学习的,自然而然地会对学习产生一种抵抗情绪,厌倦学习。

二、学习兴趣转移
从2、4、5、6、7、10可以发现,学习兴趣的丧失是学生厌学的最重要因素。处于成长中的初中生,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发生转移。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兴趣由学习转移到上网、游戏、录像上,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而那些黄色书刊影像则更毒害学生使他们轻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打架斗殴、违法乱纪。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

三、盲目崇拜明星
从6中可知,初中生中追星现象严重。有些学生疯狂搜集有关明星的唱片照片,既浪费金钱,又浪费时间,同学之间对明星崇拜的攀比胜过了对学习成绩的攀比。过分的盲目的崇拜使得其对学习重视不够,并且产生厌烦情绪。尤其是一些明星为了成名,显示自己独立的个性,大肆宣扬自己对学习的厌倦,说的话和写的歌,水平实在不敢恭准,还以此自豪,认为很时尚和前卫。初中生的辨别是非能力较差,而追潮流的思想又很强烈,潜移默化影响之下容易产生对学习的抗拒心理。

四、对学习缺乏信心
从9、11中可知,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样奋斗,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促使他们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放弃了学习。

五、恨师厌道心态
从10、14中发现,教师的不当行为也是学习厌学原因之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既有“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情感迁移,也有“恨其师,厌其道”的消极情感迁移。人的情感是可以迁移的,爱一个人,包括他的优点,他的缺点,甚至他的派生物;恨一个人,既恨他的缺点,也恨他的优点,甚至包括他的派生物。有些老师由于种种原因,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态度冷漠、生硬、粗暴,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动不动就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使得学生对他们产生反感,不喜欢老师,对老师的讲课也不感兴趣,严重的对该学科也产生厌烦情绪。

六、缺乏情感交流
从12、13、14处可知,初中学生缺乏情感交流也是其厌学原因之一。有些学生由于家庭变故,父母离异,情感孤独,在家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在校由于自卑心理,不能与老师及时沟通,由于性格孤僻,与同学也不能很好的交流。而学习本是辛苦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因而他们往往在社会上广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追求刺激,以求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这样极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

七、抗挫折能力弱
从9、11中可知,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也是其厌学的心理因素之一。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家庭到学校一路顺风,未经挫折,平时看上去意气风发,潇洒自如,一旦在学习上受挫就垂头丧气,屡次的受挫很可能使他们没有勇气站过起,从而逃避学习,对学习厌倦。

此外,厌学情绪的产生还有学生注意稳定性差,自我认识偏差,懒惰、怕苦、怕累、自暴自弃,未能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等原因。

了解了学生厌学的心理规律,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解决初中生厌学的心理问题。
1、立志高远,坚定信念,不为眼前利益所动。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竞争还会更加激烈,没有文化知识,不懂专业技术,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2、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对于兴趣转移的学生,要将他们的兴趣再转移到学习上来,必须着力强化学生对学习的有意注意。
①.教师应运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式。实行民主教学,变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为表演、演讲、讨论、竞赛等和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来激活课堂。
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使有“厌学”情绪的学习在良好的环境熏陶和感染下,能逐步走上恋学,勤学的阶梯。
3、克服惰性,正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集中精力攻克。
如果不克服学生身上存在的惰性,就会造成学习跟不上进度,进而厌倦害怕学习。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抓紧眼前的每一天,尽量不把今天的学习内容或作业拖到明天去。这样坚持下去,待到“勤”成为学生的一种心理要求后,每天的学习就会显得紧张充实,厌学情绪自然也难以产生。
4、情感补偿。
情感教育也是化解学生厌学心理的一剂良药。古语有:“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之说,讲的是“爱屋及乌”的情感效应。学生热爱老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对于那些情感饥渴的学生,教师要多找他们个别谈心,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教育他们,感化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困难,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
5、成功强化。
成功可起到强化作用,经常给学生呈现愉快的刺激,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①.创设成功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以扬其所长,抑其所短,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佳而厌学的学生更应如此。
②.降低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是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③.帮助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促使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同自己的成功。
④及时奖励。
奖励是愉快的刺激,奖励能使学生心理获得积极的满足感与自豪感。

总之,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厌学的后果是可怕的,可是厌学的学生并不是无可救药。只要我们找到病因,对症下药,就可以医好厌学这种顽疾的。

为什么进入入初中后对父母有抵触心理

1、不良的教育环境和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态度过于粗暴,动辄斥责、打骂,在学校教育中,有的老师对学生有偏见,态度不一致。当学生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其自尊心必然会受到挫伤,由于心里有气没处发泄,于是便以消极抵抗的态度来发泄内心的不满,产生对立情绪。

2、青春期发育的矛盾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身体发育加快,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不想事事依赖成人,而要求有独立行动的空间,但本身的条件又没有达到成人水平,思维肤浅、片面,情感动摇不定,缺乏自制力。再说,由于是过渡时期,逐步成熟时期,老师、家长还不能把他们当“成人”看待。主客观的矛盾造成了畸形的心理意识,似乎只有反抗、敌对才足以显示他们的独立、坚强。

3、外部压力过大

中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中学生压力非常大,常用敌对态度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他们不仅对同学、老师、家长有敌对倾向,甚至常常对着无生命的东西宣泄不满,如在中学生中常见到的不高兴时摔书本、踢墙等动作。

三、化解抵触心理的对策

抵触倾向者虽然看似对许多事情都毫不在乎,实际上内心却是痛苦和不安的。而且,有抵触倾向的学生常把自己摆在与别人对立的位置上,不利于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心理上难免有孤独、寂寞之感。长久下去对身心健康都有不利影响。化解这种不良倾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让他们多与父母、老师沟通

抵触行为往往因不了解而引起,所以应鼓励他们多与父母、老师交流;通过相互的沟通,就可以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双方都进行改进,这样就可以化解误会。

2、发挥他们的强项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势,自己的弱项。他们可能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在音乐、绘画、体育方面表现出众。只要尽情发挥,这也是成功、胜利。如果让他们把时间用于对自己优势能力的挖掘发挥,他们就没有心思用抵触行为向世界表示不满了。

3、让他们学会积极暗示

如果他们无法与父母老师沟通,各方面又很平凡,那就引导他们常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每天可不定时地对自己说:“我很快乐”、“我很幸福”之类的积极话语。保持愉快的心态,不仅可以减轻他们的抵触倾向,并且可以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正面的影响。

4、家校互动,让学生经受必要的挫折锻炼。

挫折未必是坏事,关键是对于挫折的态度。过于优越的环境容易使学生形成依赖、懦弱、退缩、过于自尊等畸形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能导致学生缺乏进取精神,经不起挫折考验。因此,在中学阶段除了进行必要的激励和赏识教育外,学校应密切联系家长,使其明白实施挫折教育的重要性,配合学校共同营造“磨难励志”的氛围。要教会家长放弃娇生惯养孩子的做法,让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减少生活享受,刻意锻炼吃苦精神。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必要的挫折环境,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受挫教育。可以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假设“挫折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会成功的喜悦和挫折考验。如利用考试、体育、劳动、班会、课外活动等,经常给学生设置一些顺境下的“障碍”、“陷阱”,故意“制造”一些使他们失误的机会,让学生在攀越教师有意设置的“障碍”中,既能获得成功的感受,也能够体验到失败和不如意,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磨练意志以提高受挫能力;或者在教师有意设置的强手云集的激烈竞争情景中接受锻炼,在比较中体验挫折和差距,增强心理免疫力。也可以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创设挫折情景。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参与一些稍有难度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单纯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在活动中经受锻炼,增加阅历,开阔视野,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教师设置的虚拟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交流,体验应对困难和增强抗拒挫折的能力。

5、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疏导工作。

学校要用良好的班风、校风去影响学生,用严格的纪律去规范学生,使之能自觉遵守学校纪律。但学生不是完人,难免要犯这样或那样错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如果仅仅依赖单纯的纪律处罚,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教育“问题学生”应慎用、巧用处罚,特别是教育轻微违纪的学生,更需要巧妙而艺术地运用惩罚手段,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将纪律处罚与受挫教育相结合,有意创设挫折教育情景,让学生在进行自我反思中改正错误,促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并教会学生学会宣泄,转移怒气,逐步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要坚持不懈地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当学生经受挫折时,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受挫的原因,积极鼓励学生或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制定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措施,使学生能在挫折的磨练中坚强起来;要让学生明白,挫折具有两面性,只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挫折,迎难而上、坚忍不拔,才能战胜挫折,获得成功。此外,还应教会学生运用“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我安慰和解脱,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当学生因挫折消沉时,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承受能力,指导学生调整目标,使之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困难,从受挫中振作起来。

充分认识中学生抵触心理,在于引导学生在人生道路上,要学会坚强,学会忍耐,磨练意志,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激励和赏识教育优势,并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化解学生的抵触心理,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实现中学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