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史文化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25
1. 晋中的人文特色
晋中地区以其独特的人文特色而著称。这里是少数民族散杂居的地区,拥有回、满、蒙、彝、土、俄罗斯、鄂伦春、藏、维吾尔、壮族、锡伯、哈尼、土家等26个少数民族。晋商文化是以整个山西为背景,以商贸为中心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以晋商在中国市场上发迹、称雄为起点,以明、清两代,甚至延续到民国时期,以商业为纽带的一系列文化现象。从历史根由上讲,晋商最早并不产生于晋中。它有一个从晋南向北的依次推进。到清初,晋中商帮取代了晋南、晋东南商人在晋商中的主导地位,成为晋商最杰出代表的代表。晋商的商业活动创造了晋中的商业文化。从经商理念、价值取向、职业道德到经营方式、组织管理手段乃至簿记、珠算、密押等技术方法,形成一整套伦理文化和制度文化。这是最本质涵义上的晋商文化。此外,由于晋商活动在各行各业中的主流地位,晋商的生存和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的文化现象。从平遥古城199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一年胜过一年的国际影响;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走红,到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和话剧《立秋》的轰动;承载着晋商文化丰富内涵的“四大城”(太谷城,平遥古城、祁县历史文化名城和榆次老城)“六院”(榆次常家庄园、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太谷孔祥熙宅院)。晋中也是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集散地:“寒食节”发源于介休,牛郎织女的传说发源于和顺,寿阳传说是寿星的故乡,左权小花戏、祁太秧歌、榆社霸王鞭等民间文化滋养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的人们。
2. 山西晋中的历史
晋中地区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晋国和战国时期的赵国。秦、汉以后属太原郡、太原府管辖。晋中地区建于1949年,称榆次专区,1958年改称晋中专区。1970年改为晋中地区。1999年设立地级晋中市。榆次专区、晋中专区、晋中地区1949年设榆次专区,专署驻榆次县。辖榆次、平定、盂县、寿阳、祁县、太谷、介休、灵石、平遥、昔阳、和顺、左权(原辽县)、榆社等13县及阳泉工矿区。1951年原阳泉工矿区改设阳泉市,由省直辖。原汾阳专区所属孝义、汾阳、文水、交城、清源、徐沟等6县划入榆次专区。辖19县。1952年将清源、徐沟2县合并设清徐县(驻清源县城)。原兴县专区所属方山、离石、临县、中阳等4县划入榆次专区。方山县迁驻圪洞。榆次专区辖22县。1954年将榆次县城关区改设榆次市,由省直辖。离石、方山2县合并,改名为离山县(驻原离石县城)。榆次专区辖21县。1958年榆次专区改为晋中专区。原由省直辖的榆次、阳泉2市划归晋中专署领导。撤销榆次、寿阳2县,并入榆次市;撤销清徐、交城、文水3县,将清徐县并入太原市;交城县并入太原市和汾阳县;文水县并入汾阳县。撤销平定、昔阳、盂县3县,并入阳泉市。撤销左权县,并入和顺县。撤销祁县,并入太谷县。撤销灵石、孝义2县,并入介休县。撤销离山、中阳2县,合并设立离石县(驻原离石县城)。撤销榆社县,并入晋东南专区的武乡县。晋中专区辖2市、7县。1960年恢复昔阳、盂县、寿阳、中阳、文水、交城、左权、榆社8县。晋中专区辖2市、15县。1961年阳泉市改由省直辖。恢复平定、祁县、灵石、孝义4县。晋中专区辖1市、19县。1963年撤销榆次市,恢复榆次县。晋中专区辖20县。1970年晋中专区改称晋中地区。阳泉市改由晋中地区领导。晋中地区驻榆次县。辖阳泉市及榆次、寿阳、盂县、平定、昔阳、和顺、左权、榆社、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孝义、汾阳、文水、交城、中阳、离石、临县等20县。1971年恢复榆次市,榆次县迁驻长凝。将临县、交城、离石、汾阳、文水、孝义、中阳等7县划归吕梁地区。晋中地区辖2市、13县。1972年阳泉市改由省直辖。晋中地区辖1市、13县。1975年榆次县迁驻榆次市。晋中地区辖1市、13县。汾阳专区1949年设汾阳专区,专署驻汾阳县。辖汾阳、交城、文水、清源、晋源(驻太原市)、徐沟、孝义、中阳、石楼等9县。1951年撤销汾阳专区,将灵石、孝义、汾阳、文水、交城、清源、徐沟等7县划归榆次专区;石楼县划归临汾专区;中阳县划归兴县专区;晋源县撤销并入太原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1979)》史为乐编)1999年9月2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9]124号):(1)撤销晋中地区和县级榆次市,设立地级晋中市。市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