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800到1000字左右就够了

第1个回答  2009-06-28
岁月流逝,时驰势易。1978年拉开帷幕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30年,历经艰辛;30年,成就辉煌。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不仅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开辟了道路,而且对当今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不是一个偶然的决定,而是中国共产党历经艰辛探索、吸取国内外教训后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和时代背景对中国提出的迫切要求。1978年,中国面临着十分困难的局面:“文化大规模”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的混乱现象极其严重。而从粉碎“四人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两年间,党的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拨乱反正呈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后工业革命,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紧向现代化国家转型。所有这些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党要在如此严重的困境中重新奋起,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面对困境和压力,我们党科学分析国内状况和世界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大智大勇,坚定的开辟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他大声疾呼:“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支持和倡导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推动全党解放思想,开辟新路。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以往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毅然决然地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性决策,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在中国农村,一场重大的变革正从草根发端。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摁下血手印的生死契约揭开了“分田到户”的序幕。广大农民率先冲破了人民公社体制,创造并推广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迸发出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其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迅速转变。这种改革和转变不仅对城市改革提出了要求,而且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体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此同时,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沿海,创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打破了我国经济多年的封闭半封闭状态。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的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的打开了。这场历史上重为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办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惊人的跨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活动的30年。这30年,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30年,中国由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国家,变成了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万。这期间,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3%的增速;2006年GDP迈上20万亿大关,扣除价格因素,是1979年的13.3倍;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局世界首位。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起点新探索: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在看到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30年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整个社会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在有些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等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面对这些改革开放中间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人们思考和探讨该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完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停顿下来,甚至倒退回去,还是克服困难,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对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为目标,努力加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步伐,并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有着87年艰苦卓绝历程并且不断自觉地努力加强自身建设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把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推向新的水平和新高度。在改革开放进行了30年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自豪而坚定地说:事实表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1
改革开放经济总势分析。
一个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一般都是通货膨胀,我国则实现了低膨胀,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化转轨,随着消费增加,投资增加,一般都发生通货膨胀。
改革开放使国家的经济基础发生深刻的,不可扭转的变化,并使上层建筑方方面面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中的几大问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真正体现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问题。
(如何巩固国有经济的地位,国有经济改革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国有经济才能体现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问题,历史上农业的发展,制约着其它部门的发展,经济发展在农业基础上,我国的农业问题要靠自己解决,不能依靠国际贸易。贸易经济条件下,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可能萎缩,资本流向高回报的区域,85-95,随着城市改革的发展,农业徘徊不前。“白条子”现象:农村人的粮食上缴,换不到钱币,只有欠条一张。还有各种苛捐杂税。工业化过程中,耕地面积缩小。由于中内抓得紧,95年后又气候好,农业形势大好。
中国是怕旱不怕涝。农村的资金,技术,人才问题待解决。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问题?
“市场经济追求效率,机器排挤工人,对劳动者的需求下降,即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源不断增加。
历史上,计划经济下实现“低工资、高就业”,背上冗包袱,国有企业为40%,为了维系社会稳定。
现在市场经济追求‘大市场、小政府’,精减三千八百万-四千万吃财政饭的人。民与官的比例为1:30。
中国的农村存在严重的隐形失业现象,耕地者只需1亿,乡镇企业容纳1亿-1亿三千万,还有一亿七千万-二亿的富余人口。
失业过高会比通货膨胀(“货币增值,物价上涨”)引起更尖锐的社会不稳定问题。
4、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的问题,(一个始终存在的问题)。“构成个人收入的途径是多元的,基尼系数在0-1间,= ,改革前,城市为0.11,农村为0.13,改革后,1994年,城市为0.36,农村为0.41,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居民基尼系数。基尼系数越高,居民收入差距越大,系数越低,居民收入差距越小,‘效率公平兼顾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减少差距,对收入高者收税,对低收入者规度最低工资,给以补贴、失业救济金等。注重公平则效率低,注重效率则差距大。只要采用市场经济,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间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发达地区经济基础高,多从事技术密集、资本、资金、劳动力密集的高附加值的产业,市场容量大。
不发达地区以土地等自然资源、劳动力密集的,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产品为产业,如农业商品初步加工一般来说,东部沿海区发达,中部欠发达,西部不发达,加上80年代后中央政策向东倾斜,愈加拉大差距。
78年,人国民收入最高为上海,最低为贵州,78年差率为7倍多,改革后为10.4倍,差距过多会导致利益摩擦,地区壁垒,地方保护主义,如黑龙江世界发达国家一般最先进地区与最落后地区的差率为2,日本为1:0.75,例V理论:
发达地区空间变小,速度放慢。不发达地区则突飞猛进。
5、腐败问题
“腐败严重,令资产阶级政客自以为小学生,市场经济将货币推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管理疏漏,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某些人为了弥补利益损失,发生了腐败”。
6、社会治安问题
社会治安的指标:1、犯罪率;2、居民安全感系数。
严打只是治标,急待治本。
在社会治安的背后要思考另外一些问题,有的被经济所逼,有的是文盲,法盲。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两只手一起抓”,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是什么,要不要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道德观念是什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英雄人物是什么?学模范,学谁?学什么?
8、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一般是两个问题:1)产业结构高级化;2)优化:产业结构间关系,我们的产业结构是重型,第二产业处于重要地位,第三产业处于薄弱地位,农业的市场化,科学化程度弱,生产率低。在第二产业中如何调节一些传统企业:纺织,机械,如何加强高新,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中金融、旅游业、服务业等等如何发展。第二产业在第一产业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以第二为基础,反过来第三产业促.第、二的发展,这几个问题始终伴随着改革开放,颂叟不可忽视。
四个挑战:
一、改革开放固然取得高成就,但是起点低,取得经济高增长是较容易的,如同跳横杆一样,当经济达到一定高度时,再取得高速增长谈何容易。克林顿使美国经济处于自二战以来最景气的时期。如果我国经济达到一定高度,而问题没有解决的话,再增长谈何容易。
二、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为代价的,如果要保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再要增长谈何容易。
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保持生存,解决温饱时,环境一定程度破坏可以容忍,但从长远的目光看,从承担的责任看,不能再 破坏环境。
保护环境、资源,有的行业要禁止或限制,有的资源在没有高技术条件下不许。
三、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加快,逐渐与世界接轨,但我国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不融合是有限的,假如我国真正成为世界贸易组成的一员,则我们面对的不再是技术含量低,小规模的港澳台资本,而是资本雄厚,高科技支撑,管理者道,有强大竞争力的欧、美、日的跨国公司的竞争,这时的挑战将是巨大的。
金融,保险业开放很有限,免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太大影响,使得人民币自由兑换将推迟10年。
国际大保险公司已在我国等待6年,而没有领到营业执照。
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有两种模式:1、激进式的休克疗法,俄罗斯、东欧采纳;2、中国式的渐进法,哪一种更能有效的,付代价较小的实现转轨。1、是先对计划经济进行彻底打破,在这个打破了的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风险大;2、是由点到面,由易到难的逐渐改革法,摸石过河法。
局限性:由于只渐进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由于是由易到难,越到后就越难,到现在正到了关键的时期。
假如俄罗斯,东欧的改革获得成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开始繁荣,而我们的问题没有解决,甚至激化,结构畸形,则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则更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