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2

卫辉市,殷商时为畿内牧野地。周武王灭纣,封邶、鄘、卫三国,此地属鄘。成王平武庚叛乱后,邶、鄘并于卫,此地属卫。
春秋时期,卫遭狄侵,戴公东渡,此地更属于晋。战国时期,属魏,始有汲邑之称。秦初属河东郡东境,后属秦河内郡。
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始置汲县,属河内郡。十一年(公元前196),封公上不害于汲,称终侯(即汲绍侯),国名汲。东汉顺帝年间(126至144),县令崔瑗筑县城于汲城村。
三国时期,属曹魏朝歌郡。西晋泰始二年(266),设汲郡,郡治汲城。辖汲县、朝歌、共县、获嘉。
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迁郡治于枋头(今浚县枋城),孝文帝太和二年(488),郡治复迁汲县。东魏兴和二年(540)夏,西魏行台宫延和、陕州刺史宫元庆率户归属东魏,侨置义州于陈城(今城区城关),辖伍城郡、伍城县等7郡19县。北齐废义州存伍城郡。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废汲郡、伍城郡,置卫州,州治朝歌,改汲县为伍城县,属卫州,县治设陈城,原汲城县治废。
隋文帝开皇六年(586),改伍城县为汲县。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卫州为汲郡,郡治卫县(今浚县卫贤),汲县属之。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设义州,州治汲县。武德四年(621)废义州,汲县改属卫州,州治卫县。贞观元年(627),州治移汲。辖汲县、卫县、共城、新乡、黎阳五县。
五代属卫州,州治汲县。
宋属卫州,州治除先后短时间迁共城和胙城外,其余时间均在汲县。
金属卫州河平军,世宗大定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1186至1188)州治曾迁共城,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迁胙城。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0),属卫辉路总管府,路治汲县。领录事司、辉州、淇州。辖汲县、新乡、获嘉、胙城四县。
明、清属卫辉府,府治汲县。先后辖汲县、胙城、新乡、获嘉、淇县、辉县、延津、浚县、滑县、封丘、考城11县。 民国2年(1913),废府设道,属河南省豫北道,道治汲县。民国3年豫北道改称河北道。辖汲县、武陟、安阳、汤阴、临漳、林县、内黄、武安、涉县、新乡、获嘉、淇县、辉县、延津、浚县、滑县、封丘、沁阳、济源、原武、修武、孟县、温县、阳武24县。
民国16年(1927)废道,实行省县两级制,汲县直属河南省。
民国22年(1933)2月,河南省划分为11个行政督察区,汲县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30年(1941)末,河南省改划为13个行政督察区,汲县属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33年(1944)9月,又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直至县城解放。
1943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汲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西北部山区柳树岭村成立,属太行行署第七专员公署领导(以下简称太行专署)。
1944年12月,汲县抗日民主政府与淇县抗日民主政府合并,成立汲淇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仍属太行七专署。政府机关先后驻正面、狮豹头、小店河、塔岗等村。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汲淇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改为汲淇联合县民主政府。10月改属太行五专署。
1946年6月,汲淇联合县民主政府改属太行三专署。
1947年3月,撤销汲淇联合县,成立汲县民主政府,属太行五专署。
1948年11月7日,县城解放,县政府机关迁驻县城。划城区和城郊部分村庄成立卫辉市,与汲县同属太行五专署。
1949年2月,撤销卫辉市,其辖区复归汲县,汲县改属太行四专署。5月,汲县改属太行区新乡专署。8月,平原省建立,汲县属平原省新乡专署。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改属河南省新乡专署。
1983年9月1日,改属河南省新乡市。
1988年10月,撤销汲县,建立卫辉市,属河南省直辖,由新乡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