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研究:女性对教养最自信,男性对婚姻有把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9

作者\研之有物

怎样才能让家庭幸福?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安娜.卡列尼娜》的一开头,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下这句韵味深长的断言,仿佛道尽家的一切悲欢离合。但回到每天与家人的日常相处,我们或许更想具体地知道:家的幸福如何相似?如何才可能幸褔?

「家庭效能信念」刻划家的模样:你能否胜任家庭角色?

中研院民族所兼任研究员朱瑞玲与博士后研究员刘蓉果,以「家庭效能信念」作为核心概念,透过心理学的经验研究,试图理解家人间各种互动关系对个人、家庭幸福感的影响。

简言之,为我们刻划出家的模样。

研究采用「社会认知理论」,从美国总统科学奖得主、人格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的核心观点出发,强调人不是被动受到家庭与外在环境影响,而是双向、多向地产生互动关系。家庭也是在不同家人间交互关系中,影响我们、也被我们影响。

由此,刘蓉果以效能信念作解释。效能信念是个体行动的基础,在特定的情境中,个人对自己成功完成任务的判断与信心。

换句话说,「家庭效能信念」就是我们对自己能否胜任家庭角色的信心判断。

研究区分三种家庭效能感,讨论家人间互动关系的品质:侍奉父母的待亲效能,对待子女的教养效能,与夫妻相处的婚姻效能。这也是典型「三明治族」家庭日常的三大关系──孝亲、育儿、婚姻。

不过,效能信念跟日常的自信心、自我评价有何不同?效能感高和自信爆棚,有差别吗?

朱瑞玲认为,自信是较抽象的概念,常常是外加的,当别人夸奖你,你才知道自己有这种能力。然而,效能信念有明确的任务范畴,是个人对特定任务、情境的自我判断,最重要的是必须亲身经历,从实际经验中得到回馈而产生自我效能感。

「自信容易夸大,效能信念则常常要遭遇挑战。」朱瑞玲生动描述:「每天都在里头挣扎怀疑:我到底会不会教孩子?爸妈是不是开心?这就是效能感之所以具体之处。」

女性对教养最自信 男性对婚姻有把握

研究采用中研院华人家庭动态资料库(Panel Study of Family Dynamics,PSFD)的数据资料,透过面访,蒐集同一家庭、跨年度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三种家庭效能感彼此都是中度以上的正相关,刘蓉果指出,家人关系本来就是一体,互动关系会彼此影响。

华人家庭动态资料库(Pannel Study of Family Dynamics,PSFD)是台湾本土最大的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固定的华人家庭为样本,长期追踪访问。2007、2018年两次调查中,加入「家庭效能信念」访题,作为这项研究的主要数据基础。

但有趣的是,男女的「自我评估」很不相同。

三种关系中,女性对教养子女最有把握;与父母的相处则始终都是男人的罩门。

如果比较三种效能感的性别差异,女性较擅长与子女、父母相处。但婚姻效能则男性高于女性,先生相对更有把握。刘蓉果补充,回溯过去和婚姻有关的研究,结果也和两人研究相符──男性的婚姻满意度多半高于女性。

是男人的婚姻自我感觉良好?或者因为不能说破的爷们自尊,男人对婚姻的标准答案只能是「尽在我掌握」?

朱瑞玲提出自己的解读:要让丈夫回答关于孩子教得好不好、能不能跟父母沟通,他或许有点心虚。因此和其他两项家庭互动比起来,先生自认为有把握跟太太打交道。

这项调查结果反映出部分家庭现实:女人花更多心力与孩子、长辈周旋互动,经验丰富、心得饱满,男性有可能因为较缺少这些「实操」,守备范围便只能是夫妻相处。

三种家庭效能信念中,只有婚姻效能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或许可透露出婚姻关系里男性比女性更乐观。

影响家庭满意感的关键:婚姻效能

家庭效能信念有何重要?研究显示,三种效能信念都能预测两年后的家庭情感,意即待亲、教养、婚姻的互动关系,会影响家庭生活的满意度。

其中,婚姻效能最具直接影响力。

传统华人家庭看待父子关系超过夫妻关系,但从这项研究看来,婚姻互动可能是左右当代家庭幸福的关键原因。

你幸福吗?几年后,你对家庭生活还会满意吗?先问问你的婚姻!

刘蓉果分析,华人文化特别强调亲子关系,过去的家庭研究也多半着墨在上下的互动。但如果回到个体主动性与能动性,婚姻是更对等的关系。在这项关系中,个人对自己能掌握、控制的程度更有把握和自信,因此也较容易从婚姻关系影响家庭的维系。

推荐阅读:《夫妻不是同林鸟》跟拍离婚18年的父母,导演说:人还是要结婚的

2007年首次调查家庭效能信念,11年后,在2018年又再进行一次调查。因此她们也做了跟进研究。在控制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等结构因素的影响之外,2007年的效能信念全都可以预测2018年的效能,也能预测2018年的家庭生活满意度。

三项效能之中,婚姻效能对于家庭生活满意度最具影响力,显示婚姻关系对家庭的重要性。

不论男性与女性,婚姻效能信念都和家庭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显示对婚姻的信心、互动品质可说是影响家庭幸福的关键原因。

维系婚姻家庭:女性情感优先男性重视义务

家庭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婚姻效能感,影响了家庭幸褔。那么,又是什么因素影响这些效能感?

研究回溯 支持家庭效能信念的价值来源,区分出四项伦理价值观:义务性孝道、情感性孝道、婚姻价值与情感价值。 朱瑞玲表示,这些都是华人文化里重要的家庭价值,有上下,有平行;有情感,有制度性的,影响了我们如何看待家人间的互动关系。

研究发现,男性对义务性孝道的重视度高于女性,情感性孝道两性差不多。男性比女性更倾向肯定婚姻价值,但对于情感价值两性也约略相等。换句话说,

对父母、婚姻的互动关系,妻子大都出自情感价值,但丈夫则还会受到家庭义务、婚姻制度影响。

刘蓉果解释,调查显示,对于家庭情感价值,男性跟女性没有太大差异,但男性背负更多责任跟义务,包括对婚姻制度的重视,「他必须得结婚。」

就婚姻效能感而言,两性都明显受到「与配偶感情」的影响,感情越好,对婚姻互动就有比较强的信心。但除此之外,男性婚姻效能还受婚姻价值的影响;而女性婚姻效能的支持来源则出于情感价值。

「又再度呼应差异,」朱瑞玲说:

维系家庭婚姻的信念,男女并不一样。

从这项调查,台湾家庭价值的轮廓依稀可见性别差异:女性对婚姻的投入、互动、经营,主要因为重视情感性价值;相较之下,男性背负了更多「婚姻」的价值意义。

11年之后,你还幸福吗?台湾人说YES

这项研究的追踪调查横跨11年,因此数据也呈现出跨时的世代变化。想像一下,现在的你对婚姻、育儿或许自信满满,11年后你会给自己打几分?

实调结果很有趣。除了年龄最长(72岁〜83岁/2018年)的这一组,其他各年龄段的效能信念,不约而同都在11年后呈现下滑趋势。

研究提出一个可能的解释。11年跨越了多重生命周期,每个人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家庭任务与挑战,对个人来说这意味更多责任及压力。

最年轻的一组,已从当年的27〜38岁晋升为38〜49岁,不论是家庭、职涯、人生责任与压力,想必更沉重复杂。两人推断,新的任务、困难与挑战,很可能让自我效能信念产生下滑。相较之下,对最年长的这一群人来说,家庭主要责任已尽,在家中可能早已经无所挂虑,效能感就不再变化。

虽然普遍上对家庭的掌握度,多了不确定或忐忑,但大部分的人11年后都认为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了。

2018年的调查显示,台湾女性对家庭满意度多半没有太大变动,60〜70岁比先前更快乐。男性对家庭满意度也没有太大差异,而且除了50几岁男性外,其他年龄的男性快乐感都上升。

推荐阅读:口罩男:夫妻最怕什么?不是吵架也不是冷战,最怕的是「习惯」

如何让家庭幸福?一个人也不能少!

家是影响一个人至深的地方。我们一般直觉想到的往往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家庭价值观如何加诸在个人身上,这也是过去家庭社会化历程的研究焦点。

但这项研究描绘出家庭是一种整体性关系,家人间的多重互动会彼此相互关联,影响家庭的幸福满意度。这也是目前心理学研究的转向,逐渐采用多面向、互为因果的辩证性观点,更加看重个体的能动性。

从一个人受到家庭哪些影响,转向思考:个体拥有什么能力回应这些影响?甚至他在其中产生了哪些作用?

「我们行为出自于个体天生的因素,还是来自后天环境的影响?」这是过去行为学派的疑问。但人格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社会认知理论」,他认为行为本身便可能影响外在环境,也可能反过来影响自身,人的行动本身即是关键因素,包括认知能力、预想未来,以及自我调节、反思的能力。

家庭为何幸福?什么影响了我们对家庭的满意度?

综观这项研究,从「家庭效能」解释家庭满意度,显示了每个人在家庭互动中都扮演重要角色。「我们每一个人不是完全空白,像是一个玩偶被摆弄。我们有感受,我们也会行动,一个家庭要走下去,我们会持续扮演不同的角色。」

几乎半生心力都投注于家庭研究的朱瑞玲总结,自己非常关心家的意义。

「我希望人有家人,有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她认为,自己会对家如此在意,正是因为「从人格心理学来看,一个人的效能感,可以决定整个生命历程,家庭就是我认为人在心理上不能离开的地方。」

【研之有物】授权转载 原文出处【你幸福吗?台湾家庭满意度研究:婚姻效能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