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实验小学的百年勤敬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有这么一所学校,仿佛是上苍有意,让它诞生于世纪初的美丽春天。清朝末年,国势衰颓,一些志士仁人怀抱教育强国的理想,古老的中华大地上,雨后春笋般地一下子冒出了许多新学堂。通州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继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师范学校以后,又会同社会名流范当世、孙宝书等人,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春创建了此校。  有这么一所学校,可谓是文人慧眼,在确定校址的时候,看中了原“紫琅书院”这块钟灵毓秀得天独厚的风景胜地。那里有一碧春水的悠悠濠河,那里有枝叶参天的巍巍银杏,那里有祥云缭绕的光孝塔,那里有古刹钟声的天宁寺。通州城里没有比这更为清静幽雅的读书好去处了。  有这么一所学校,确实是人心所向,以当地地名来为之冠名——只有称得上标志性、示范性学校,才能获此殊荣。学校本已占老书院灵性,得“紫琅”之神韵,又取通州公立第一高等小学、江苏省公立南通小学、城北小学、南通专区实验小学等名,历史赋予了它引领一方的气度和使命。  这就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的百年名校——南通市实验小学。  世纪之春,寒意料峭。虽然也还伴有历史的风雨,虽然也还有乍暖还寒的事变,但毕竟已大地春回生机盎然。这所小学历经清王朝的覆灭、民国的短暂,欢呼解放,却又遭文革的劫难,而终于迎来改革开放的艳阳天。濠河水秋落春涨,光孝塔梵铃清越。银杏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愈长愈老而愈粗壮;学校建了房,扩了园,愈办愈久而愈兴旺。迎来一届届的学生,送走一批批的人才。建校百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市实验小学以卓著的办学业绩,回报了家乡父老对它的厚爱:江苏省名小学、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南通市模范学校、少先队全国优秀红旗大队…… 名扬天下的勤敬学子  历来名师出高徒,勤敬园桃李名扬天下。小学阶段虽然不长,但在学习品质和人格精神等方面的奠基,却能够影响人的整个一生。一些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大师和世界冠军从这里起步。  老红军刘瑞龙生前还记着他念过书的这所小学,九十校庆的时候,他亲笔为学校题词:“勤奋求实,振兴中华”。简短的八个字,既是对学生的勉励,也是他自己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还可以视为他对实小学子的褒扬。  从勤敬园里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有中科院院士、有机化学家袁翰青,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马瑾,光学和光电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林祥棣等,他们的成就世人公认。  要说实小对这些学子的影响,1962年毕业于实小,留学美国的药理学博士后王建新有深情的回忆:“六十年代初期,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困难的时候,当时的书本都是用很差质量的纸张印刷,我们也需要很节约地使用铅笔和橡皮。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妨碍我们做一个快乐的小学生。记得那时每年春天,学校都要组织学生‘远足’到军山观日出。那通常是我们最兴奋的一天。经过在朦胧的夜色中的长途行进和攀登,当我们最终在天亮前登上山顶时,当太阳在我们的期盼中一跃而起,照亮整个长天大江时,我的心曾为此深深地震撼过。也许当时我们都以‘初生的太阳’自许,跟今天的小学生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这一情景后来不断在我的回忆中出现,我从中领悟到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看到生活光明的一面而不要对未来失去希望。”  袁运甫、袁运生、侯德剑,他们自小就在勤敬园里涂鸦。濠河春日的花姿,古刹秋夜的月影,光孝塔的晚霞夕照,银杏树的枝叶婆娑,都是这些孩子写生的良辰美景。更有葛竹溪、江村(舞台艺术家)王个 等老师,以有形的字画和无边的才气,影响着这些艺术灵童。  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丁芒,小时候考取实小的高小,众亲友便奔走相告额手称庆:那是最好的学校呀,孩子准有出息。只要在勤敬园念过书,无论何时何地,他都能引以自豪:我是实小的毕业生!丁芒自己说,我一生勤奋刻苦,是在实小奠定的基础,实小的“勤敬”精神影响了我一生。记得有一次数学没考好,痛恨自己用功不够,就像头悬梁、锥刺股那样,用小刀自剁手指,流血不已而刻骨铭心。丁芒著作甚丰,已出六百多万字的《丁芒文集》,如今八十多岁高龄,犹在“苦丁斋”中笔耕不辍昼夜勤奋。  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抑或是学生上课之时,微风送处,老银杏枝叶沙沙如慕如诉,光孝塔风铃余韵袅袅,天宁寺古钟苍劲深沉,与音乐室里飘渺的歌声乐曲相应相和。这样美妙的乐音,通州城里只有在勤敬园可闻可听。如今,冯莉的钢琴已弹出了小名气,秦朗、陈勋的小提琴拉到了太平洋彼岸,钱慎赢的作曲有人喝彩……不敢说是勤敬园的天籁唤醒了他们的天赋,但可认为勤敬园确实给了他们潜移默化的乐感。陈勋给母校百年校庆的信中就提到了他参加了学校的百灵鸟合唱团。那是学校里的传统项目呀,一百多名学生童声齐唱,响遏行云,只要参加省演出,就能捧回一等奖。  何止捧回省一等奖,一所学校能走出四位世界冠军总不会是偶然吧:赵剑华、吴健秋、张洁云和殷勤。国际球坛上他们驰骋搏杀的雄姿令世人瞩目,而勤敬园的老师至今还记着他们小时候苦练的身影。老师没有讨厌赵剑华的贪玩多动,却从他踢足球盘球粘球的灵巧看到了这孩子的运动天赋,使他走进体校步入羽坛天王称霸。为了感谢母校的培养,赵剑华将他生平获得的第一块全国冠军的金牌赠予了母校;张洁云则给母校带来了有袁伟民教练和“五连冠”全体女排队员签字的排球,阐发“勤敬”精神与“女排”精神的相通。  世界冠军成了名,更多的孩子成了才。清纯质朴的李红霞,从实小的学生到实小的教师,从实小的教师到实小的领导,从实小的领导到区教育局的领导,再到区组织部的领导,“勤敬”精神哺育了她的成长。主管教学的崇川区教育局副局长蒋顺,如今更加看重他和他的同学在勤敬园享有的岁月阳光。他们在濠河里游过泳抓过鱼,北濠河畔放过风筝,爬过校园里的银杏树,掏过光孝塔上的鸟蛋,拾过田头的麦穗,练过半夜急行军……当然,他们也有过学习的苦恼,也难免做事的挫折,但那不过磨炼意志的砺石,是通向成功的台阶。蒋顺动情地说,实小的生活教育给孩子们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一种扎根乡土的踏实,一种跌倒后再爬起来的韧性,一种朋友有困难拉上一把的友情,一份怎样做人的启迪。  一届届,一代代,百年来的毕业生五湖四海,不乏国家的栋梁,更有各行各业的人才。近年来实小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屡屡获奖,更见实力。“九五”期间,学生在全国、省、市竞赛中获奖达612人次;近几年,有86人次获全国奖,156人次获省级奖,458人次获市级奖。其中有奥林匹克数学大赛个人一等奖,华罗庚杯少年数学竞赛个人一等奖。尤具说服力的是,连续三次勇夺省数学竞赛团体一等奖。此外,参加全国书画比赛的选手捧回了金奖;市“智能杯”小巧手竞赛,学校五次夺魁;在全国、省、市报刊上发表的优秀作文更是难以尽数。
学校百年庆的前夕,学校领导造访了著名艺术大师袁运甫。袁运甫为学校题词:“博学思远”。什么是博学?袁运甫以自己的阅历诠释:就是指实小注重综合的人文基础的全面教育。他特别举了他袁氏族中数人就读实小,而后终成大器之事:袁翰青为化学家、院士,袁运开为物理学家、院士,袁运生为画家,实小文理并重,为他们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那么,什么是思远呢?袁教授此言含蓄隽永。实小的教师参悟力高,他们说:新世纪初,勤敬园里落成了一座气势恢弘的现代化教学大楼,袁运开院士题名为“世纪楼”;袁家兄弟一文一理,一曰“思远”,一曰“世纪”,寓意其实可以互训:思远就是思世纪之远,胸怀远大的世纪抱负。  百年名校的世纪抱负就是百年树人。濠河之水长流,银杏之树常青。面向新世纪,实小人敢以百年勤敬,赢来开不完的满园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