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文庙的那些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其儒家思想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圭臬,从而把修庙祀孔作为重大国事来对待,到了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治所所在地都有孔庙或文庙。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灿烂精美,在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建筑精品,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国内保留着1600多座孔庙,(日本、越南等保留400多座),保存较好的只有300余座,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榆次文庙,位于城内龙王庙街(现在属于榆次老城景区管辖)。始建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是榆次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也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宋之后,金、元、明、清和民国初,陆续进行了扩建、修葺,逐渐扩展为南北长90米,东西宽64米的范围。主要建筑有棂星门、状元桥、儒学仓、明伦堂、敬一厅等,主体建筑是大成殿。

截止1990年,文庙残存的建筑有:大成门(戟门)、棂星门、泮池、状元桥、明伦堂、东西厢房(各五间),古槐一株,石碑两通。

榆次二中的旧校址一直占着文庙的一部分地盘,2003年榆次二中整体搬迁至城北文苑街,时任榆次区委书记耿彦波先生修复榆次老城,把二中旧校全部拆除,重建或修复了凤鸣书院和榆次文庙。

历史上的榆次出过皇帝皇后:后汉高祖刘知远(895-948年),榆次左付村人,沙陀族。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称帝后改名为刘暠。李三娘(约913年-954年):榆次鸣李人。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皇后。刘知远与李氏的爱情故事,被元人刘唐卿改编成《刘知远白兔记》等戏曲。

历史上的榆次出过状元:王溥,后汉乾佑年间中状元。

历史上的榆次出过很多能臣名吏,如:张彪(1860~1927)清末武职官吏。字虎臣,榆次西左付村人。曾任湖北提督,陆军副都统,辛亥武昌起义时,率督署卫队与起义军顽抗。南北协和后卸职,在天津日租界筑“张园”,逊帝溥仪曾在此居住。

历史上的榆次出过不少教育家,如:常麟书(1869——1927),车辋村人,光绪29年进士(1903年),授户部职,未赴任,回乡办学,从事教育,榆次凤鸣书院改为新式学校称为“凤鸣学堂”,聘任他为堂长,即榆次现代学校的首任校长,著述甚丰。

曾经的榆次文庙,东为教谕斋、明伦堂,西为训导斋、文昌祠。大成殿的前面有祭祀的平台,大成殿前左右两侧为廊庑厢房,祀孔子门生七十二贤。古木参天,绿荫蔽日,幽雅古朴、庄严肃穆。榆次二中办学之初,包括五十年代前期,都是占用文庙的建筑做教室和办公室,直至1956年12月以后,修建起平房教室,二中教室才彻底从文庙东西两侧的厢房搬出。一直到2003年,榆次二中还占用文庙的部分建筑场地做仓库和学生自行车棚。

“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至少从宋代开始,文庙、书院、太学、学宫便皆以明伦堂来命名讲堂。对庙学合一的中国古代来说,各地的文庙不仅是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地方,也是当地的官办学校。当地的学子大多数都会在其中学习。而明伦堂作为“明人伦”的讲学厅,是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社会精英们获取知识与智慧的庄严神圣的讲堂。士人们在此十年寒窗之后,都希望通过科举能登上朝堂,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

(2007年9月8日上午,榆次二中第一任校长金凯夫与300余名五四级校友立劝学碑于文庙(二中旧址),并举行了隆重的“揭碑盛典”。时任榆次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张增翔,时任教育局局长冀杰,时任校长郝午威参加了揭碑仪式。之后,五四级校友在新校举行了联谊会。)

《劝学碑记》碑文如下:

丁亥金秋,节逢白露,五四级师生重回母校共聚。

亲睹校址新迁修置,现代学风淳正,生机盎然。

回思当年,我辈童稚初脱,入校就读。

以古庙民宅为舍,一切因陋就简。

其间,授课与建校并举,读书伴劳动同行。

幸得名师传道解惑,学子求知若渴怀仁求进。

故离校入世,几经风雨坎坷,不泯忧国之心。

历尽人生进退,尚能洁身自好,母校陶冶使然。

新世初开,民族复兴,任重道远,科教兴国,和谐共进,已成国人共识。

二中新校,积效誉溢,鹤立三晋,成就一方。足资示范中学,乃人生一梯。

蓄备知识,整装待发,正始于此。

学友青春宝贵,入名校犹难,自当不负国恩亲盼。

暖室寒窗,博学勤思,日日三省,求是敏进。

须知根固以育乔木,琢璞方显玉泽。

叹古稀学友,难为冯妇。(冯妇,男,战国晋国人,善博虎。此处“难为冯妇”意为不能回到学生时代。)

只期诸生奋发有为,异日兴邦扬梓。

今借寒山片石,谨进寸言,贺母校乔迁,材俊源出,不乏大器。

(榆次二中首届同学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