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物华的人物生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8

朱物华,又名佩韦,原籍浙江绍兴,1902年1月3日出生于江苏扬州邵伯镇。
1909年入扬州第一小学,毕业后又入私塾读书,兼到别的学校补习英文和数学。
1915年考进扬州第八中学。此校师资队伍整齐,教学水平在当地堪称一流。一心向学的朱物华,学业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19年中学毕业,他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和交通大学(西交大、上交大前身), 均被录取。此时父亲失业,家计困难,幸得长兄朱自清的支持,遂进入了他向往已久的交通大学电机系就读。
1923年8月,朱物华与谢冰心等乘轮船离开祖国赴美留学。他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选择当时尚未解决的难题“水银整流器的耗电计算”为研究课题,次年即获得硕士学位。
1924年9月,朱物华考入哈佛大学。经过一年的学习研究,获哈佛大学电机系硕士学位,继而攻读博士学位,解决了滤波器的瞬流计算问题。
1926年6月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个人的已得荣誉,国外的优越条件,丝毫没有淡薄朱物华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他谢绝友人的留美劝阻,决定回国。
回国前,朱物华进行了一年的考察访问。先后到英国、比利时、法国、瑞士、意大利、奥地利、德国、匈牙利、捷克等9个国家,参观了一系列先进的实验室和工厂。其间还曾到德国柏林大学听课和到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的实验室对离子、中子和离子辐射作了短期研究。
1927年8月,朱物华取道马赛回国。他先受聘于中山大学任物理学教授。
1930年转到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任电工与物理学教授。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邀请朱物华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朱物华不满当时统治阶级腐败无能,辞而不就。
1933年朱物华在北京大学任物理学教授,自编教材,内容先进、充实,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深受校内外学生与教师的欢迎。50年代他在开设的天线课程中,依据火箭技术和厘米波、毫米波技术的发展,融入了当时出现不久的超高频天线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等内容。60年代初期,声全息技术的优点开始为人们了解,世界各国相继对声全息技术进行研究,朱物华根据国际上发展的新动态,讲授声全息系统、声全息技术的用途与可能的发展等新颖知识。
朱物华认为大多数高新技术的起源,超前研究的开始,创新思想的萌发都来源于基础科学的重大成就,他说:“从事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是不行的。”他讲授的天线课不仅介绍各种天线的结构与应用及其参数的计算方法,还重点介绍电磁能量辐射理论的基本方程,天线回波技术的理论。中国的“信息论”研究工作基本上是从1965年制定12年科学远景规划以后才开始开展的,朱物华在他开设的“信息论”课中,重视讲授信息论的基本理论,包括信息源与干扰的统计特性、理想信道的极限传输能力及最佳接收的极限抗干扰能力,指出改进现有通信系统及设计新的通信系统的主要方向,强调要根据信息论的观点及统计决策观点研究最佳接收。
1934年,他在北京大学讲授“应用电学”和“无线电原理”期间,每周的实验课总是亲自安排,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相应的测量技术、操作技巧和演算方法,使他们从验证实验结果数据与理论计算的符合程度中思考问题,加深对有关原理的理解。对于偏重工程技术的学科,朱物华更是把建设适应教学与科研需要的实验室,当作大事去抓。前述于60年代前期为上海交通大学建成水声工程实验室和声学实验室这两件事实足以说明这一点。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者燃起侵华战火,中国抗日战争兴起,北京大学被迫南迁,当年年底,随校迁至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他先在工学院电机系教“电信网络”等课,后又在理学院开设“无线电原理”课程。
1945年8月抗日胜利后,朱物华应聘到交通大学电机系执教。
1956年,朱物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春,朱物华参加了制订国家12年(1956—1967年)科学远景规划会议,并受中国科学院委派,前往苏联参加“热工仪表自动控制会议”,赴南斯拉夫参加国际科学会议,还考察了苏联、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三国的高等院校、研究所和工厂。“文化大革命”中,朱物华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审查批判。但是他对真理坚信不移,对事业执著追求,埋头翻译了国外最新科技论文300余篇,并亲赴水声专业工厂义务为工程技术人员讲授专业课程。
1961年,朱物华服从国家需要,担负起了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的重任。
1963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水声规划会议,同时成立了国防科委水声专业组。与会的于笑虹、汪德昭、朱物华等一批专家教授,讨论了中国开展水声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规划,并就建设研究所、工厂的规模和在有关高校急需培养人才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964年,朱物华在全国率先招收水声学科硕士研究生,以后又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如今,上海交大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分布在全国水声行业的各个领域,其中的大部分已成为国内有关部门的技术骨干力量。
1965年,他代表学校与其他单位一起承接的一项水声设备研制任务,在当时是某项国家重点工程的组成部分。在和有关研究所和工厂的联合试制攻关下,经过3年的努力,所研制的样机通过了海上试验,该成果获得了1978年的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0年10月,他又率领有关教师协同有关研究所与工厂,一起研制一种综合声纳,制成的样机的战术技术性能,优于当时的类似仿制品,且功能齐全,综合性强,达到70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获得了国防工业办公室授予的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