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店爆雷拖欠上亿货款 曾经红火的社交电商要凉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自8月9日开始,杭州贝贝集团旗下的社交电商平台“贝店”,遭遇数百名供应商上门讨要货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贝店已涉及供应商欠款累计超过1.4亿元。

从淘集集到贝店,社交电商爆雷事件频出,曾经红火的社交电商真的要凉凉了?

继社区团购平台同程生活宣布破产倒闭之后,社交电商也发生爆雷事件。日前,企查查数据研究院发布《近十年我国社交电商投融资报告》,数据显示,十年来社交电商融资441.06亿元人民币,共362起。2015-2016年,社交电商赛道的融资遍地开花,每年分别有72起和79起,处于快速起步阶段。2017-2018年,拼多多、小红书、云集等争相抢位,社交电商迎来高速发展期。

值得注意的是,随后几年间,社交电商逐渐走出黄金时代,短视频、直播等模式兴起,吞噬社交电商社群的红利。到了2021年,仅发生融资4起,披露总金额约20.61亿元,其中“Weee! ”获得19.8亿元融资。

从社交电商背后的资方来看,企查查数据显示,腾讯作为社交巨头,在社交电商赛道出手14次,“身影”遍布拼多多、小红书、美丽说等头部项目,与IDG资本、经纬中国等并列第一位。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表示,贝店在发展过程中采用简单粗暴的营销方式拉新,并没有建立起核心竞争力,容易被取代。因此,贝店前期规模发展迅速,供应商、店家或是用户都享受到红利。但当社交电商红利过去,贝店规模增长无法上升时,加上回款慢等给商家形成压力,就会产生连锁反应,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出现爆雷也就不意外了,最终或成“弃子”。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鲍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鲍跃忠表示:“从我最近观察这些社交电商、社群电商看,我认为主要还是商业模式设计本身存在问题,很多的是把一些手段的工具性的东西当成商业模式的本质,这个是错误的。所以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它们违背基本的商业逻辑,盲目的做出一些模式的设计和盲目地扩张所造成的。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表示,贝贝爆雷事件的核心是没有明确的业务方向。贝贝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转型的路上,从母婴电商到社交电商,再到库存电商,再到如今的新消费品牌希美,贝贝自身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一直没有确定,集团始终跟随者市场热度走,不断转型过程中,新品牌虽投入大笔资金,但是与行业顶尖仍有距离,旧品牌因为新品牌的资金分流,导致品牌还未盈利或初步盈利就因为资金问题而停滞。无论哪一次转型,贝贝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一直在烧钱换发展。如今贝贝押宝“希美”,美妆行业现在已经处于红海,想要抢占市场份额就需要大笔资金投入,而多次转型导致其资金不足。网传(有待查证)贝店事件爆雷,原因是贝贝集团将资源全部投入“希美”,导致资金链断裂,贝贝无法支付供应商货款,从未引发大规模的讨债事件。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董毅智律师表示,贝店一系列连锁的事件的反应,因为之前社交电商确实是个风口,然后大家都通过砸钱补贴,然后去做市场,那现在来看这个东西不可以持续,整个的商业模式还是有问题的。

李旻表示,贝店事件单纯从法律角度讨论,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有二:

1、资金挪用问题。虽然贝店隶属于贝贝集团,但杭州贝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即贝店APP所属公司,下文简称“贝佳公司”)属于独立的法人主体,公司的财产应当是独立于股东的,如果网传挪用贝店资金支持“希美”属实,那么这就属于母公司挪用独立子公司资金,换一种说法就是股东挪用公司资金,其中可能涉及法人人格否认问题,更进一步说,有可能涉及刑事犯罪。

2、债务清偿问题。即使是走法律途径,供应商可能也无法获得全额清偿。走诉讼道路,肯定无法避免财产保全。一方面,财产保全过程要求提供财产保全方的财产线索,而商家所掌握的财产线索有限,并不清楚财产保全方的资产所在。而另一方面,只能对贝店所属的杭州贝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简称“贝佳”)进行财产保全,贝佳虽属于贝贝集团的子公司,但其公司以及法人都是独立的,即使破产清算,也不会牵连贝贝集团。商家与贝佳之间的债务以及合同纠纷,只能针对贝佳进行财产保全,无法对母公司贝贝集团进行财产保全。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董毅智律师也指出,贝店的法律责任是要承担这个供应商的欠款、员工的工资,可能后续有一个破产清算的过程。包括它可能跟这个之前的创始人跟之前的风头、PE之间可能还有一个对赌的问题。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社交电商在走下坡路的原因主要在于平台补贴减少,社交电商用户属于价格敏感群体,与其他看重服务品质、体验的电商群体不同,很有可能会因为价格导向而转向其他平台。分销型的社交电商走下坡路,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交电商走下坡路,除了分销类型,还有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拼购型,以返利网、值得买为代表的导购型社交电商,目前仍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李旻进一步指出社交电商上下游的弊端:

1、上游供应商;缺乏核心竞争力

社交电商上游供应商没有核心竞争力。这是导致社交电商平台没落的核心问题。随着社交电商平台的崛起,平台在类目、品项、成本、价格以及整体品牌差异上,没有形成明显的优势,同时,虽然平台在自身开发新的产品,但是往往平台不是通过推出更多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而是采取从 社会 上不断招募到更多的品牌商入驻。长此以往,消费者在不同平台之间衡量,竞品太多之后,平台的吸引力被大大削弱。

2、中游平台:快递时效

从社交电商的平台自身而言,电商平台的交付载体主要还是依托于快递,传统快递的3日达,交付体验比不过京东自建物流体系的次日达。其次在商品分发的效率上和商品的触达上,社交电商远敌不过直播电商和视频电商。

3、下游分销商:唯补贴论

社交电商平台,流量依托于商家,而商家这个群体往往跟着补贴走,没有忠诚度,一旦平台补贴下降,就会转战其他平台。

如果看清这些问题就会发现,贝店转型做自有品牌“希美”是必然的,因为原有的商业逻辑已经走不通。但是在自有品牌上,如果商品没有特殊性、稀缺性、高粘性、高毛利,买卖双方最终都会失败,从而发生贝贝集团的爆雷事件。

近年来,社交电商因多级分销、“拉人头”等违法问题涉嫌传销被多次屡屡处罚,“涉传”的“原罪”质疑从未中断。另据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20年发布的《中国社交电商合规研究报告》显示,位列“社交电商‘涉传’争议网络舆情排行榜”TOP10平台分别是:全球时刻、有好东西、云集、千团、环球捕手、云集品、有品有鱼、花生日记、未来集市、聚多佳品;排在11-20名的平台依次为:每日拼拼、洋葱海外仓、达令家、淘小铺、斑马会员、贝店、大V店、粉象生活、芬香、爱库存;排在21-30名的平台依次为:云品仓、达人店、甩甩宝宝、蜜源APP、楚楚推、素店、万色城、蜜芽plus、喜团、单创(ACCESS集团下)。

另据国内网络消费调解平台“电诉宝”受理投诉中,退款问题、商品质量、网络欺诈、发货问题、网络售假、虚假宣传及售后服务是社交电商被投诉的主要问题。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认为,随着京东、拼多多、美团和阿里等陆续进入社交电商、社区团购领域,早期的社交电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综合品类的电商平台将成为社交电商和社区团购的主流平台,并成为零售行业的补充业态。

莫岱青也表示,贝店事件预示着社交电商行业进入洗牌期,社交电商更需要找到适合的发展模式,提升“造血能力”。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局面下,中小社交电商自然无以为继,“丛林法则”导致优胜劣汰。

鲍跃忠进一步表示,社交电商未来会成为一种零售形式,但是这种零售形式,我认为需要和到店零售包括到家零售,有机融合起来才会发挥最好的效用。如果单纯把它作为一种零售形式,从现在来看,不要讲是社交电商,我们现在看到店零售和电商零售都已经开始面临困境,这个社交零售如果单独靠一种比较单一的零售形式,这个也是未来的前景不乐观,必须要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