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而言,父母的倾听与理解,比什么都重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有人说,很多中国家长最大的问题是说得太多,却从来不听。

他们太想做一个家长,喜欢站在某个高度上评判孩子,却忘了先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尊重,听听他们的感受。

其实,对孩子而言,父母的倾听与理解,比什么都重要。


当孩子总是不被父母理解和看见时,他内心也会自我怀疑:我是不是不可爱?为什么父母总不想听我说话?是不是我怎么想都不重要,父母想的才是对的?

久而久之,他将这种模式扩大到与他人的交往中,就会变成:我怎么感觉、怎么想都不重要,别人怎么认为才重要。

这样的他,就会变成一个对外界评价极度在意的人。这样的人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一生都活在纠结与疲惫中。



小时候,孩子总觉得父母都是对的,是因为他们天生信赖父母。所以,如果父母总是打击否定孩子,或忽略孩子的想法与感受,孩子也会自我否定,也会觉得自己的感受不重要。

特别是,当父母否定孩子真实感受时,孩子就会压抑自己的感受选择相信父母,这是他们迷失自我的开始。

我认识一位女孩,非常会照顾别人,每次总是牺牲自己去成全他人。她被人冤枉时,也不敢辩解,因为,她觉得如果辩解了,就会伤害到那个她为之顶罪的人。这样时间久了,一些人看到她的弱点,常常把错误推到她身上,让她背锅,于是导致了更多的人误解或冤枉她。

她很痛苦,常常感觉疲惫,后来,她得了抑郁症。

事实上,很多抑郁症患者就是因为自我怀疑和自我压抑的结果,他们常常忽略自己感受去迎合外界,甚至完全失去了自己。


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孩子总是不愿意跟我聊天?

除了自我意识觉醒之外,更多是因为曾经说了却总是被否定,被惩罚,被忽视。这些在本质上是一种 情感 拒绝。

经常被拒绝的孩子,往往难以和父母袒露真实的心事,他们还可能表现出被动攻击,表面上顺从父母,背地里叛逆,或用疏离和搞砸事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另外,还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说了也没用,还是算了吧。久而久之,就放弃了自我或忽略自己的感受与需求。

《少年说》里有位爱打击孩子的妈妈,女儿每次考试成绩一出来,都会先说她差的。当她听到女儿说“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从来没看见?”时,立即指出了

女儿学习上的问题,说:“要是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

女孩告诉妈妈:“我不适合激将法,你们老上打击我,我会觉得自己很差,但你们从不做改变。”

妈妈却问她,为什么妈妈提的要求你都达不到?

女孩最后哭着下了天台。



很多孩子因为家长不好好听他们说话,对自己总是打击,从而关闭了心门。从此,你的世界我不想知道,我的世界你也别来打扰。

一位儿子长大后与妈妈关系疏远而冷漠,妈妈上了某节目去投诉。没想到这个节目反而成了儿子对妈妈的控诉会。原来,小时候,每当儿子在学校受到委屈回家哭诉时,妈妈根本不愿意听孩子说话,她的第一反应总是:一定是你有问题,否则老师怎么可能不批评惩罚别人?同学为什么偏偏要欺负你?

他因此变得十分自卑,从此也再没向妈妈说心里话了。而他长大后,受自己自卑压抑性格的影响,在 社会 上也混不好,因此怪罪于妈妈,与她渐渐疏远了。


很多时候越自以为很了解自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误解越多。他们以为自己天天看着孩子长大,没有花心思去了解孩子的心声。

他们猜测、想像,并把这些当成事实。认为“我的孩子就是不自觉的!”或“我的孩子就是很乖,不会惹事!”而这种自以为是的“了解”常常会让父母采取了不恰当的措施,造成父母自己不愿意看见的结果。

比如,很多认为“我的孩子不自觉”的父母,常常会用监督和逼迫的方式来摧毁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导致孩子真的不自觉学习了。



生活中,因为父母不听孩子说话而造成无法弥补的缺憾的事情比比皆是。

半年前那位当着妈妈面跳桥自杀的17岁上海少年,因为在学校里与同学闹矛盾,在回家的路上又与妈妈发生了争吵,当时妈妈只顾发泄自己对孩子的不满而没有耐心听儿子说话,儿子一怒之下跳了桥,让妈妈伤心后悔不已。

前一阵的影片《少年的你》,揭露了校园霸凌的现象,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那些被霸凌的孩子,身后往往是没有倾听他们心声的父母。比如陈念,妈妈永远没有时间和机会来倾听她的声音,没有机会来关心她的感受,所以,她才成为了霸凌者的目标。


这意味着,他们作为独立存在的价值被父母认可,他们内心的需求和情绪能被接纳和理解,他们的存在意义被看见,并获得了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这将会让他们获得自我肯定与自我认同的能力,从而敢于和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成为一个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



首先,父母要克服自己总想指导或帮助孩子的本能反应。

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比孩子懂得多,觉得自己很了解孩子,所以总是想当然地却打断孩子,单刀直入地去解决问题,觉得这样才是最有效率的。

但这种忽略孩子心声的做法,常常会让孩子感觉到被无视与否定,从而让他们难以产生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

其次,少说多听,问问孩子“为什么”。

比如一个孩子突然在公共场所哭闹起来,许多父母的做法通常是:

这些处理方法都不是最好的,因为它们都忽略了孩子本身的感受。更好的处理方式是把孩子拉着他到一旁安抚,问他为什么哭:是身体不舒服了,还是发生了什么令他不安或不开心的事,然后再和他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最后一点,学会信任孩子,不要刻意对他们隐瞒事实。

父母不要试图对孩子隐瞒事情或情绪,因为孩子是会感知到的。如果父母刻意隐瞒,会让孩子怀疑或否定自己的感受。

一位孩子放学回家,看到他的父母靠着玻璃一副悲伤的样子。他走近父母,小心地问道:“你是不是很伤心?”

如果此时父母粗暴地否认:“别瞎猜,我很好!”那么,这个孩子的信任感就会受损。在两难中,他会“选择”相信父母的话,而认为是自己的感受欺骗了自己。但如此一来,他们之后的关系也将会变质。

如果父母告诉孩子:“是的,我很伤心,但是我还没有准备好告诉你为什么。我很欣慰,你这么体贴,注意到了我的伤心。”

这样,孩子的信任感就会被修复,成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牢固。

温尼科特把这样的时刻称为一个孩子和成年人共享的,神圣的真切时刻。这些童年里的微小时刻,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可能是十分巨大的。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感谢素粉的喜爱,素质教育观察也为你贴心准备了这份阅读清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