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道的剑阁道由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清代道光年间昭化县令李元,在他的《蜀水经》中记载:大剑溪峡谷石岩上还存有栈道的石孔。可见剑阁道是沿大剑溪架设的。其实剑阁道只指剑门关一段的道路。后因诸葛亮在蜀汉建兴年间,率兵北伐,对金牛道的栈阁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故后代史家们将金牛道亦称剑阁道。
剑阁道上有两条短线道路,一条是马鸣阁道,一条是景谷道。
马鸣道。根据《昭化县志》记载:“马鸣道在治北五十里,白水之岸。”在今白龙江东岸,西越白水关,即今青川县永红乡五里垭,南至葭萌关,即今元坝区(县级区)昭化镇,长约60公里。现今青川境白龙江税家沱一带遗踪尚存。据记载:诸葛亮伐中原,军旅往来,皆由马鸣道经过。白龙江岸有栈阁,旧有碑刻《栈道铭》(唐欧阳詹),今已毁。
景谷道。为剑阁道中的一段,北起阴平郡(今文县),顺白龙江东南行,至今四川青川县姚渡乡对河之余家湾,折南达汉白水县(今沙洲镇),全长133公里,南经马鸣道至葭萌关(今昭化)入剑阁道。
三国蜀汉时,姜维屯军沓中,军旅往来由马鸣道经景谷道达秦陇诸郡。《三国志》记“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 景谷道是战争时期开辟的一条道路,它可以与北段的故道、连云栈道、褒斜道中的任何一条路相衔接而通向中原。景谷道因隋代在白水设立景谷县而得名。
剑阁道,属金牛道(石牛道)南段。其行程是从昭化(葭萌关)越牛头山,入剑门至剑阁县。此段乃石牛道上有名的险峻去处,约100公里,沿途坡陡路险,十分难行。特别是未入剑门关前的15公里,原本无路,三国时,诸葛亮北伐在峭壁悬崖上修了15公里阁道,剑阁道也由此而得名。
剑阁道上,名胜古迹很多,除闻名天下的剑门关、翠云廊之外,还有钟会故垒,是当年钟会率军攻打剑门关的屯兵之地,位于剑门关外的志公寺旁,是一片开阔的坡地,两边临溪,一边靠山,与剑门关遥遥相望,相距不足两公里。向南行,入剑门关,走翠云廊林荫大道,至汉阳镇境内,翠云廊古柏参天,尤为茂密,其中有一棵高耸挺拔的古柏,编号是1027号,其树似松似柏,名曰“剑阁柏”,世界独此一株,可见其珍奇,原江西省委书记江渭清题“国之珍宝”几个大字石碑立于右侧,朱德委员长1963年来剑门曾经查寻过此树,并命名为“松柏长青树”。
沿剑阁道继续前往,过剑阁县城,到达柳沟镇。此处有一泉水,终年不枯,水甘甜,相传唐代时唐僖宗幸蜀,路过此地,身患重病,医治无效,饮此泉而愈,赐名“报国灵泉”。现在,乡政府办了一个酒厂在此,酿“报国灵泉酒”,其酒清香爽口,远近畅销。
再往前行,穿过武侯坡、演武铺,到达上亭驿,又名琅珰驿,传为唐明皇奔蜀时到达此地,闻铃声而怀念杨贵妃的地方。历代诗人咏叹颇多,大都是谴责唐明皇与杨贵妃的那段风流误国的历史。清代诗人刘斯栋这样写道:“谁闻铃响似三郎(唐明皇乳名),玉辇曾经古驿旁。千古伤心黄土尽,开元遗事最凄凉。”
剑阁道到梓潼县的送险亭结束,以下的石牛道便无险要之处,故名送险亭。亭内有一对联这样写道:“步步知艰,夷可送,险亦可送;头头是道,路放平,心乃放平。”
在剑阁道上旅游,不但可以观赏风景,而且能探险、考古、研究历史,不走此道,实为人生憾事。 因境内有“剑阁道”而称“剑阁”。剑阁县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剑阁的先民就聚集、繁衍于斯,以他们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极富特色的川北农牧文明。东汉末年,剑阁境内即有汉德县建制,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于晋寿县境内新置剑阁县(治地在下寺镇大仓坝)与汉德县同属梓潼郡。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设剑州,民国二年改州为县,因境内有“剑阁道”而称“剑阁”。1949年12月18日剑阁解放,初属川北行政公署剑阁专员公署,1953年后改隶四川省绵阳专员公署,1985年5月再改属广元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