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南安小学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3

1.南安的历史

南安历史悠久,自唐朝开元年间张九龄开凿大庾岭、修筑梅关古驿道,南安逐渐成为中原优秀文化、名优特产南传北达的通道,出现了“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盛景,宋代苏轼曾咏南安“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明代汤显祖在此留下了巨著《牡丹亭记》,陈毅写下了《梅岭三章》,为南安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境内水口寺嘉佑寺塔建于隋开皇五年(585),宋嘉佑四年(1506)重修,1957年7月1日经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为全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东山真觉寺建于宋朝,元泰定间(1324)重修,明永乐(1403)增扩寺院, 2005年修建了梅山景区公路及明清风格的仿古城、游人中心等旅游设施,新开发了精品梅苑等景区,集“红色、古色、绿色”于一体的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已初步形成。

2.南安家乡的历史

my home town my home town is a beautiful place. it stands beside a wide river and is rich in fish and rice. but in the old days it was a poor and backward little town. many people had no work. they lived a hard life. in 1949 my hometown was liberated. since then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there. the streets have been widened. factories, schools, hospitals, cinemas and theatres have sprung up one after another. the life of the people is greatly improved. i love my hometown. all the more i love its people. they are working hard so as to make it still richer and more beautiful. 大概意思:我的家乡很美丽,但是在很久以前那里很平穷很多人找不到工作 过着艰辛的生活,在1949我家乡解放了 那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有了学校 医院。

.我喜欢我家乡 爱我说有家乡的人 他们的努力工作是家乡变得更美。

3.哈尔滨有多少历史哈尔滨的历史

哈尔滨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着“天鹅项下珍珠城”的赞美与冰城的称誉。

这座紧挨着松花江畔的现代都市,她最初的地名被称呼为阿勒锦,满语意为“晒网场”(另一说为女真语“荣誉”)。从地名的沿革上推断,在清朝立国以后哈尔滨还不过是个鲜为人知的小渔村,到了清末的1904年,随着中东铁路的筑修,哈尔滨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城市。

因而,若论哈尔滨筑城史不过百年,论阿勒锦小渔村史,也顶多不超过二百年左右。其实,这不是哈尔滨的真正历史之源。

为了溯其根脉,我们很有必要讲述一下发生在松花江流域的历史文明及文化。简言之,即渤海文化与金源文化。

渤海文化创造于公元八世纪前后,其文明的策源地在松花江支流的牡丹江流域,渤海国历史及文化的兴盛在唐代中期。 渤海国在辽河流域的契丹贵族兴起后,为辽所灭。

都城与文化都毁灭于一场大火之中。到了宋辽时期,白山黑水广袤的区域由?鞨演绎为女真之地。

其中,在渤海国旧土牡丹江流域生活着的完颜部女真,为了向西发展,便于公元十世纪末溯松花江而上,迁徙于按出虎水流域。 按出虎水即今松花江支流的阿什河。

完颜部族女真在这依山傍水之地创建了生存的家园:纳葛里(即定居点),他们捕鱼狩猎,耕垦树艺,烧炭炼铁,繁衍生息。其后在十二世纪初,他们不堪忍受辽国契丹贵族的 *** ,为了维护女真民族的尊严,在部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举旗抗辽,并于公元1115年正月初一在按出虎水岸畔的皇帝寨(今阿城小城子)建国定都,国号为金。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大金王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伐辽途中病逝后,在其弟金太宗吴乞买执政时期,营筑并迁都城于皇帝寨西侧的金上京会宁府,即历史上所称谓的“大金国第一都”。

灭辽吞宋及迁都燕京、入主中原大业都在这第一都里完成。 金初的政治体制为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地方行政划分为上京路、东京路等19路,并确立了京府制度,设上京会宁府等。

上京路治所在会宁府,为金代最大的行政区,辖东北大部分地区,史称金源内地。金源一词源出《金史·地理志》的记载:“上京路,即海古之地,金之旧土。

国言金曰按出虎,以按出虎水源于此,故名金源。”完颜女真在按出虎水流域从事渔猎农耕劳动及繁衍生息中所创造出的文化即为金源文化。

金源文化与历史前期诞生的渤海文化,同为黑龙江古文化的主体,同时它们也标志着松花江流域的古文明。 以上所讲述的这些历史,意在说明黑龙江在历史上,确切地说在唐、宋时期,已非蛮荒愚昧之地,而是与中原地区有着并存的历史文化——渤海文化与盛唐文化并举东西,金源文化与宋辽文化呼应融合。

可以说,渤海与金源文化,在东北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提及黑龙江的古文明及历史文化,不能不溯源渤海与金源文化。

讲述金源历史与金源文化,另一个意在说明的是哈尔滨的历史应上溯至金代,确切的定位在今年应为888年。主要的历史依据是金朝在阿什河流域建国定都于公元1115年,定都之后即设上京路,都城及治所在会宁府(今阿城),而“哈尔滨为金代上京的京畿地区,为会宁府出入松花江的要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哈尔滨史地概况》)。

另一历史依据为哈尔滨郊区现存的金代历史遗迹:金兀术运粮河及新香坊金代墓群。这是从历史上来看。

从今天的现实来说,大金国第一都的阿城为哈尔滨市辖区,是哈尔滨的卫星城。1993年,哈尔滨申报及被国家列为黑龙江省惟一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也是以金代历史为主体。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在介绍哈尔滨古迹园林所列47条中,阿城占有重要的六条,即金上京会宁府遗址,金太祖御陵、亚沟金代摩崖石刻像、金代道教胜地——松峰山等,另有金代相关遗址呼兰团山双运城、穆昆城等七条。由此可见金代历史在哈尔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所占的分量。

因而,哈尔滨的最初历史当源出于金代,先有会宁府,后有阿勒锦,已为定论。所撰此文,既为纪念大金建国立都888周年、迁都燕京暨北京建都850周年,同时也意在佐证哈尔滨市的历史年代久远,之源在金代。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惨败而告终。 失败的结果是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并赔偿白银2亿两,面对如此局面,清 *** 急于寻找一位“国际盟友”以联合抗日。

此时的哈尔滨只不过是依傍在松花江旁,由少数渔民、手艺人、农民组成的小鱼村。他们捕鱼贡鲜、耕种土地、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不过以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改变了这个小渔村今后的命运。

从中东铁路开始修筑后,中东铁路工程局开始对哈尔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最初的规划设计是按俄国首都莫斯科的模式设计的,运用了城市本身具有的以及后来人为的区域分隔特点。

依据北临松花江,南靠马家沟的地势环境布置街道,利用滨洲,滨绥,哈大3条穿越城市的铁道线进行了区域分隔,同时还注重了对区域功能的布局处理。 因中东铁路工程局临时驻地是在“田家烧锅”,所以最初的一些设施和商服网点,是在离“田家烧锅”不远的西香坊设置的,如第一座气象台、第一家商店、第一所铁路小学,华俄。

4.哈尔滨有哪些历史故事

1、上号

历史上的香坊地区,名字称谓颇多,曾有"田家烧锅镇"、"老哈尔滨"(旧哈尔滨)和"上号"之称。

香坊为何称"上号"还有几种传说:一是1932年松花江发大水,道外被淹,群众逃难至香坊,因香坊地势高故称上号,道外称下号;二是中东铁路修建时香坊是堆放建筑材料的地方,因香坊地势高于道里,故称"上号"。

另外,人们还习惯于把香坊东部称东香坊(东号),把香坊西部称西香坊(西号)。上述几种称谓一直延用至今。

2、裤裆街

天一街旧称裤裆街,当属哈尔滨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一条街,便是一段历史,而天一街究竟埋藏着多少兴亡之事,只有你亲手叩一叩这条街历史之门才会知道。

裤裆街,顾名思义,这条街是“人”字形,一些当铺、小店就在“人”字形两撇的交点上。这条街由太古街到裤裆街开始分道,一条通往道外边的渡口,一条通往道里的兆麟公园(原有三五渔棚)、九站(原有哨卡一座),这便是裤裆街的由来。

1933年,因“裤裆”二字不雅,改称天一街。如今,天一街早已从市区地图上消失,但那时候人的创业精神、功绩将会永存。

3、三十六棚

现在人们几乎淡忘了这样一件事:在经纬十二道街到工程街一带,百年前曾有一个让人心寒的名字——三十六棚。三十六棚是老哈尔滨人对铁路车辆厂及其工人住宅区的统称,这里是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时遗留下的贫民窟。“三十六棚”,顾名思义就是贫民窟的代称了。

4、桃花巷

在旧社会,哈尔滨市老道外桃花巷,每天晚上都会传出"见客了"的吆喝声,这是妓院的龟奴、老鸨子在"喊堂"(招呼接客)。鼎盛时,哈尔滨曾有烟花女子7000多人,桃花巷等地曾"娼盛"一时,街因人而得名。

5、地包

“地包小市”,老哈尔滨人没有不知道的,这里是哈尔滨最早的集市,也是老哈尔滨最繁华的地方!

旧时,人们管抚顺一带叫做“地包”,却不是因为这里地势高!“地包”是俄语“机车库”的音译,早些年附近大民兴街有座“莫斯科兵营”,周围慢慢也聚集了很多乡民,形成集市后,人们开始把抚顺街和安宁街一带叫做“小地包”,把铁路车辆段大墙外和锁厂一带叫“大地包”。

5.哈尔滨的 历史变迁

哈尔滨·老哈尔滨·新哈尔滨之谜

俄国人初来哈尔滨,虽然工程局本部设在田家烧锅院内(今东香坊安埠大街中段北侧)办公,但一些新的建筑都在红旗大街以西的香坊,即香坊公园附近,这也是俄国特别先遣队施德洛夫斯基最早落脚的大车店所在地--俄国人第一个营地是田家烧锅附近的另一座庄院。相传1805年前后,河北省乐亭县李姓人家来此种地为生,后因其有做线香的手艺,于是便在草料街和卫生街拐角处(今香坊公园南门对面)盖起了一座瓦房,门楼上边刻有"香坊"二字,这便是"香坊"名称的由来。

最初,1898年5月28日,先遣队技师维谢洛佐夫在今香坊公园内安设了第一座气象站。6月9日工程局到达后不久,一台石印机也开始转动了,印刷出各式文件和表格。在田家烧锅院内,一家私人经营的公共食堂也开业了。7月6日,哈尔滨道胜分行在香坊卫生街(今辎重街)一个席棚里开办,第一任行长是卡普列里。8月1日,俄国东正教在西香坊军政街(今香顺街)建立小尼古拉教堂,第一任司祭茹拉夫斯基。8月24日,在西香坊开设了第一家鲁西阿里化妆品兼理发店。不久,在西香坊草料街(今香坊大街)又开办了第一家商店--罗西安洋行。10月,一所铁路小学也在香坊保卫街(今卫生街)举行了开学典礼。

1898年10月,由西香坊开始向阿什河方向铺轨,同时在西香坊设置了火车站,称哈尔滨站。根据1902年《哈尔滨及郊区中东铁路附属地图》规定,将红旗大街以西划人中东铁路附属地,形成了东、西香坊。田家烧锅位于东香坊,被圈出铁路附属地。由于哈尔滨站在西香坊之内,所以整个西香坊最初被称为"哈尔滨"或"哈尔滨区"。

铁路工程所需的建筑器材,都是从伯力或依曼起运,溯乌苏里江、黑龙江和松花江运到哈尔滨,在今通江街与中央大街靠近江边稍高的地点卸货,这便是埠头区(今道里区)的由来。同时设置堆放材料库(今铁路江上俱乐部附近),并建立临时总工厂(今哈尔滨铁路材料总厂),组装机车车辆。1899年9月,因急于向西香坊以东(滨--绥线)供应铁路器材,于是就在江沿开始修筑铁路,并在江沿设置了哈尔滨最早的火车站(今兆麟公园内,后拆除),称"松花江站"。

俄国人未来哈尔滨之前,在有关文件中就已将这个未来的铁路枢钮总站命名为"松花江镇"。随着中东铁路的全线开工,1898年哈尔滨最初形成以“松花江站”(埠头区)一端和"哈尔滨站"(香坊区)一端有如蝌蚪般的城市雏形。人们为区别香坊"哈尔滨站"与道外"哈尔滨村",便将"哈尔滨村"改称"傅家店"了。

1899年春,铁路工程局开始对南岗进行规划和建设,南岗原称秦家岗,原在今哈尔滨火车站第一站台的东头保留着一棵大榆树(大跃进年代被伐掉)便是秦家岗的历史见证。后来,由于秦家岗位于道里、道外之南,又习惯称它为南岗,这大约是在1903年以后了。

俄国人称南岗为"诺威高尔特",汉译为“新城”(新市街)。1899年3月,土木工程师列夫切叶夫将自己的办事处和指挥部从西香坊迁移到马家沟渡口一带(今市游泳馆附近),以便对南岗就近施工。1899年1 0月1 3日,在南岗其它建筑物尚未动工之时,就在南岗的最高点(今省博物馆广场),首先建造了一座"圣'尼'拉大教堂"(俗称喇嘛台,"文革"时被毁)。这座教堂内高悬"松花江铁路镇"纪念铜匾。同时,中央医院(今铁路中心医院)主楼也开始建设,另在海关街修建了几栋房屋,在原来的军官街搭起了20多所房架。

1899年10月,中东铁路开始向南铺轨(滨--旅线),同时在今哈尔滨车站行李房的位置,临时搭起一座小房子,作为站长办公室及电报室和行车人员休息室,称“松花江站”,而把原江沿“松花江站”改称“江沿站”。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正式通车,同时改"松花江市"为"哈尔滨市",改"松花江站"为"哈尔滨站",改"江沿站"为"码头站",改香坊"哈尔滨站"为"老哈尔滨站"。俄国人称南岗为"新城",中国人习惯称"新哈尔滨",这便是新老哈尔滨的由来。整个哈尔滨由"埠头区"、"新哈尔滨区"、"老哈尔滨区"三个区组成,亦为"东方莫斯科"的由来。

还有很多历史下面的网址有

6.哈尔滨六中创校历史

哈尔滨六中创校历史: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始创于1924年,她的前身是从德女中,著名女作家萧红就是这里的早期毕业生。

1948年实施男女合校,易名为“哈尔滨市第六中学”。1951年,被确定为全市第一所重点中学,后又被教育部定为直接联系学校。

1963年,学校经黑龙江省教育厅报请教育部被选定为全国重点中学。“文革”后的1978年,又被黑龙江省确定为首批重点中学。

199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始建于1924年,是黑龙江省重点中学、首批省级示范性高中。

校园占地面积约5.5万平方米。现有在岗教职工242名,教学班60个,在校生3000余人。

7.哈尔滨复华小学的介绍

哈尔滨市复华小学始建于1928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而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区属小校。学校现有43个教学班,2600多名学生。116名教师中,有国家级优秀教师3人,省优秀教师7人,省级骨干教师9人,省学科十佳教师7人,市级骨干教师24人,区级骨干教师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