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讲课后怎样复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07-31
语文复习如何突破“瓶颈”?
中学研训部 沈国全
近期走访发现,大多高三学生的语文复习已步入“高原”,面临着突破的“瓶颈”?随着高考的临近,“加一”学科的介入,更有同学准备放弃语文这门“费时多,收效慢”的学科,而转攻“理科”“外语”或“加一”学科。甚至有人认为“语文嘛,多上一节看不到多大进步,少上一节也没有多大的问题,一个月不上课也看不到多大退步”,等等。这种心理严重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科成绩的提高。我们的语文老师一方面要重视这种现象,另一方面要适时调整计划,帮助学生突破“瓶颈”,让学生每节课都有进步的感觉,最终将学生带出“高原”。
一、让我们的每节语文课都有新意。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复习课自然讲的是“旧知识”,拿的是“旧教材”,练的是“旧技能”,但是我们要“上”出新意。或者换个角度,或者深挖一步,或者拓宽视野,或者融会贯通,或者高屋建瓴,方法多样,不一而足。
例如复习《荷塘月色》,可以讲“景情的关系”、“抒情线索”、“叙事上的圆形结构”、“细致的描写”、“文眼”、“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也可以与《我的空中楼阁》比较,谈一谈观察的角度等。当然不是面面俱到,而要根据我们过去的教学和高三整体的复习计划来安排侧重点。一节课可以只突出一个重点,并联系其他作品,讲清一个知识就很理想了。
再如复习《游褒禅山记》。“贵王之理,贵其识也”。通过这篇文章的复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①乐:“极夫游之乐也”——探险:好奇;征服:成就感。②志:意志;志向。③力:脑力;体力;心力。④物:客观条件,外界条件。⑤游褒禅山:一次不成功的探险——往往有得: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深思:不盲从,要辨认、判断。⑦慎取:勇敢(胆);见识(识)。⑧无悔人生:尽吾志也——奋斗过,努力过。“天空中没有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泰戈尔语)
又如作文课的复习。写作技法的讲解固然重要,但学生最大的写作“瓶颈”恐怕还在于“思路打不开”。“思路打不开”一方面是因为积累少,联想不活跃,自然没有思路,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具备多角度思维能力。因此,作文的复习恐怕重点还要放在“思想、素材”等的积累上,放在思维方法的训练上。有时候我会板书一些格言警句与同学们一起分析,拓展。如读完泰戈尔的《飞鸟集》,我摘抄了以下这些句子要求大家联系社会现实或自身实际谈理解,谈感想。

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错过群星了。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它欺骗我们。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要被关在外面了。
夜之黑暗是一只口袋,盛满了发出黎明的金光的口袋。
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不再在天上翱翔了。
道旁的草,爱那天上的星吧,那么,你的梦境便可在花朵里实现了。
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我们还可以向微型小说学写记叙文,可以向杂文学写议论文。可以向散文、随笔等借鉴技法,可以向各种报刊时文借鉴文体。还要想办法将同学的短处转化为长处,比如只会写小故事的同学可以指导他写成三段式小标题分列的散文诗等等。
此外,可以从古代文论、文章学、文艺鉴赏学中学习阅读技巧、鉴赏技巧,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总之,高三的语文课大有作为,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让每节课都有新意,每节课都让学生往前走。
二、重视言语实践的训练。
复习和学习到现在,高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基本上老师都已经涉及到了,再“讲”确实已经没有新意了。有些老师认为复习就是“复现”,以避免学生遗忘。是的,重复是学习之母,必要的重复可以让学生对某些重点知识记得更牢些。但是,问题是,有些老师反映“某些知识重复了多次,学生仍然忘,某些技能练过多次他们还是不会”。于是,归结于学生笨,归结于语文难学,师生一起陷入苦恼和无奈之中。面对着这种尴尬和无奈,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到底毛病出在什么地方?我们有没有分析过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图式的建构规律?
我历来认为,语文不是靠老师“讲”会的,而是通过有效的言语实践训练出来的。
更何况,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是“心授”,讲究的是“以心传心”。阅读和写作教学靠的就是大量的言语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产生飞跃。遵循的是“示范——模仿——创造”的有效途径。所以建议大家根据各自的复习进度,尽量少“讲”一些,少让学生 “记”一点零碎的死知识,而是通过言语实践建构其知识体系、能力体系。
比如古诗,你要是让学生去背诵古诗的文体知识和格律知识,临时可能会强记一些,但过不了多久,大概没有几个还能记得。这无关乎聪明与否,基础好坏与否,完全是教学方式的选择出了问题,根本不能责怪学生。因为如果要求我们自己死记硬背的话,要不了多长时间也还是会忘掉。我们之所以能够掌握这些知识,主要是因为我们读的多了一些,最后形成了能力。所以与其花一节课自己“讲”,学生“记”,还不如把课本已经学过的古诗汇总在一起,让学生按体裁分类。大家一起背一背,诵一诵,再研讨一番,辨析一番,体裁知识和格律知识也就基本能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起来。
三、高三复习要有课程意识。
“课程”一词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马道”,指赛马场上的跑道。转义作为教育上的术语,意味着学习者的路线。但是,我们的高三教学现状是:不仅学生没有路线,就是一些老师也缺乏“路线”,或者“路线”不对头。
新课结束之前,我们自认为“路线”是清楚的。学生清楚不清楚先姑且不论,至少老师们还是知道的:我要把新课“上”完。但是到了“后课文时期”,即新课结束以后,便只剩下做试卷,讲试卷了。我们历来习惯于做“课程的执行者”,而很少自己去开发新的“课程”。但是到了高三,一下子失去的执行的蓝本,便陷于茫然和随意之中了。或者胡乱订一套资料从头讲到尾,教导处、教研室给多少试卷就做多少试卷,高考到来之时就是复习任务完成之日。无计划,无重点,无学情分析,题海战术,“地毯式轰炸”,造成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体力的浪费。
所以,我建议高三的语文老师要建立起足够的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主要包括:主体意识,生成意识,资源意识。
1、 主体意识。要求我们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发展出发。根据学生主体发展的要求,选择课程内容,处理课程内容,变革教学方式,提高备考效率。我们在走访中常听到老师埋怨学生差,但是你要请他说出学生差在何处,他却常常说不出。这时,我总建议老师们对自己的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到知识和技能做深入的分析,以便做出有效的备考指导。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教师发挥专业自主权,将自己有益的人生体验和感悟、独特的有价值的经验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之中,并且不断地创造课程实施的新经验,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
2、 生成意识。到了“后课文时期”,课程的生成能力是一名教师的基本能力。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选择,教学进度的安排,课时的分配,测试,作业,教学组织的形式,教学方法等等都需要教师预先设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生成。据我观察,课程生成意识强烈与否、科学与否是一名高三教师是否优秀、一所学校高考能否成功的主要标志。
翻开教师的备课笔记,往往新课上完便没有了教案。老师们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好写的了。没有了教案自然也就没有了重难点的认识,也就没有了课时安排、板书、教学手段、预习安排、练习处理等的计划了。
所以建议高三的老师也要写完整的教案。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科学的备考计划应包括目标的达成、达成的步骤、达成的手段和措施等。就语文来说它需要达成的目标即是《考试手册》上所列的三大点,12个分项。每一项都要训练到位,不能有所遗漏。细读读,应该不难掌握。但事实上,现在有些学校存在着忽视现代文的倾向。
其次是教材的选择。“后课文时期”的教材,除新旧课本之外,主要指的是复习资料、试卷及其他教师自编的材料。这一点最显教师功夫。课程的开发,对高三教师而言,主要指的也就是这一点。翻开教师所用的教学材料,我们就会看到教师之间的区别。是否对所买的教辅没有选择,是否有自编的材料,是否有系统的、由浅入深的训练试题等都能看出一名高三教师的功夫。
高考试题的答案乃至于学生的试卷答案都可以成为教材。我曾经观摩过一位高三教师将学生古诗词鉴赏的答案做成课件,然后与学生一起做逐步升格的研讨,效果很好。
此外,还有课时的分配与进度的安排。一周8节课,怎样安排才科学?比如用多少节课学习第六册,用多少节课复习旧课,用多少课时做专项训练,又用多少课时做综合练习以及评讲等,都是需要周到计划的。
3、 资源意识。
高三复习阶段,除了新旧课本外,老师们还要致力于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为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
首先说说文本性课程资源。在高三复习阶段,对早读和课外阅读的文本我曾是这样建议的。
① 教材上的文言文,现代文必背篇目。
② 小学、初中、高中必背的古诗文。
③ 报纸:《语文报•高考版》;杂志:《读者》、《散文》、《杂文选刊》、《微型小说选刊》、《中学生阅读》等。
④ 课外读物:《文化苦旅》、《相约星期二》、《生命的留言》、《刘墉作品集》、《飞鸟集》。
⑤ 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鲁迅等人的名篇佳作。
⑥ 试卷上出现的精美的古诗文和散文。
当然,这仅是菜单,而且是两年前的选目。这里权作举例,供大家参考。我们可以根据当今的文化取向和学生的阅读趣味给定我们自己的阅读建议。
此外,还有非文本性课程资源,如教室、多媒体、电视台教育频道、日常生活、校园家庭等。而教师自身就是最大的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部分,我们都要充分挖掘,充分利用起来。通过谨慎地整合和取舍,最大化地丰富我们的备考资源,提升我们的备考境界。
以上分别从“语文课要上出新意”、“要重视言语训练”、“要有课程意识”等三方面谈了突破高考备考“高原现象”的一些措施,不成系统,也很不成熟,但确属有感而发。记得在一中学座谈时,一同学说:“我是喜欢语文的,但语文提高慢,老师也尽力了,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了。”提笔在此,师生无奈的表情犹在眼前。复习正进入如火如荼阶段,希望我们的每节语文课都能吸引学生,都能有新意,而学生都能在我们的课堂找到进步的感觉。

参考资料:http://jxxy.ijd.cn/ReadNews.asp?NewsID=1698

第2个回答  2010-08-06
一、基础知识:着重于运用与实践
今年字的音、形、义的考查与去年相比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向语言实践(应用)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如考查字音不是单纯的对字音的简单识别,而是结合一定的语境辨析,这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导向。即便如此考查的范围却并不出乎初中教材所涉及到的常用字词,就其难易度来说,在整张试卷中也属容易题,如果考生把平时学过的课文中字词稍加整理,这6分是能够得到的,也是不应失分的。
二、现代文阅读:
(1)注重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纵观去年各省市中考阅读题,不管是整篇文章还是节选片断,都基本上体现、突出一个特点:即注重选择与当代生活紧密相连的;注重选择文化内涵丰富多样的,人文精神突出的。如去年安徽省中考题两篇课外语段,既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理解领悟、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感受世界、陶冶情操,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深刻的人文启迪,培养其探究精神、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因此,考生在备考训练中,应多选取一些这样的文章阅读,在《散文》、《读者》等优秀期刊中不乏此类佳作。
(2)现代文阅读答题要抓住文体特点,理清概念。有考生错误认为只有理科才涉及概念,文科大都是表述性的题目,没有概念,其实这是错误的。因此,考生在复习中,一定要明确相关知识,如说明文阅读要弄清说明的对象及被说明物的特征或所阐明的事理,弄清常用的“列数据、举例子、下定义”等九种说明方法,把握“总分、并列、因果”等说明的结构,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议论文阅读要明确论点,找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分辨立论和驳论,体会准确、严密、概括的语言特点;记叙文要辨识记叙的六要素,知道顺叙、倒叙、插叙等记叙顺序,弄清叙事的线索可以时空转移,人物、场景的变化,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能辨别使用的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不同的表达方式,明了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如托物言志、对比映衬、先抑后扬、象征等技法。
三、名句默写:要注重准确性和规范性。
名句默写题一般难度不大,考查的篇目有明确的范围,而且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名句,但从去年中考看考生得分率却不到一半,主要原因在于记忆不准确,如将“婵娟”写成“蝉娟”,“受任于败军之际”写成“受任于兵败之际”。因此,考生要细心、仔细,不要无谓地失分。
四、文言文阅读: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翻译要落实到“点”。
文言文的考核,重点无疑在文言知识的考核上(当然不是不重视思想内容)。因此,文言文的备考一定要落实在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解释上,对文言文中一些重要的句子一定要准确无误地翻译,重要的字词要翻译到位,因为这是考查学生文言文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和名句默写题一样,只要把《纲要》中涉及到的古诗文篇目逐一过关,拿分并不困难。
五、仿句:要特别注意例句内容的内在联系。
仿句首先在句式上要和例句相同,如例句是暗喻,仿句也必须是暗喻;结构上要与例句一致,如例句是“撒下一片阴凉,滋润一方土地”这样的“动+宾”结构,仿句也要采用“动+宾”结构,使之与例句构成一个完整而合理的文段,这是仿句的基本要求。同时,在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力求文辞的优美,立意的深远,追求“神似”,也是得分的关键。
六、作文备考:
1.夯实基础。在去年中考作文中,有一批作文一味追求立意的深刻却没有充实的内容;注重了材料的丰富,结构却散漫、混乱;注重了字词的文采,文章却不流畅;一味追求创新却偏离了题意;甚至有的考生错别字屡见不鲜,标点混用,字数达不到要求,这是要不得的。所以在作文备考中要夯实基础,做到书写整洁无误,标点正确,文从字顺,切合题意,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这是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2.多写身边的人和事。只有提倡“感情真挚”,作文才有生命力、创造力,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情感源于生活,因此,在作文备考中,要广开生活之源,多写身边的人和事,才能留下真情,打动读者,打动阅卷老师。
3.注重创新,抓人眼球。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如果有富有创意的标题、匠心独运的结构、精心打造的首尾等无疑会给你的作文抹上亮丽的色彩,令阅卷老师刮目相看,慷慨给分。如去年中考作文有的考生题目设计运用修辞法——“我发现棋如人生”、“小树挺直了腰”、“让生活慢慢发酵”,有的运用悬念法——“师徒征婚”、“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有的运用巧妙的套用法——“笑傲考场”、“我的眼中只有你”、“都是‘耶’们惹的祸”,生动幽默、含蓄优美,实在高明。在结构上,有的采用“访谈式”,有的采用“书信式”,有的采用“诊断病例式”,有的采用“开会总结式”,都获得了满意的分数。去年某市中考题“我发现____”,一考生拟题“我发现了伟大的父爱”,文章结尾写道:“一瞬间,我发现了一切:父爱如云,没有装饰,没有温度,却始终高巍巍地飘逸在你的生命之源,伴随着你走过坎坷而孤独的前程……”这深厚的父女之情,这情真意切的话语,这优美流畅的语言,这意犹未尽的深情,在阅卷老师心中敲响重重的一锤,怎能不获得高分?这真是高明考生的高明一招。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中考书写问题,今年卷面书写分值由4分提高到8分,且不是包含于作文分值之中,而是就整张考卷的书写而言,难度无疑加大。因此,考生务必注意汉字书写要横平竖直,写方块汉字,大小适当、规范整洁,不要“字大如斗”,也不能“字小如豆”,字的间距、行距要合理,不要任意涂抹,不要密不透风。相对于阅读理解题的得分来说,这一项的得分对大多数考生来说无疑要容易得多,因此,切不可麻痹大意,若疏忽放任,多扣个两三分,也是情理之中,到时将悔之晚矣。

参考资料:我是老师,凭经验写的,赫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