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办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9
第一条 为了有效管控安全生产风险,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面排查、综合管控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对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负主体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全面负责。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责任体系和工作协调机制,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提升风险管控能力,鼓励支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技术研究与推广,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协助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履行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监督管理职责。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宣传,增强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和公众的安全生产风险防范意识。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风险管控工作纳入年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第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风险管控纳入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明确风险点排查、风险评价、风险等级和确定风险管控措施的程序、方法和标准等内容。第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并重点排查下列设备设施、部位、场所、区域以及相关作业活动:

  (一)生产工艺技术及流程;

  (二)设备设施及其安全防护、检验检测情况;

  (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生产经营场所;

  (四)建筑物、构筑物及其相关的环境和气象条件;

  (五)有限作业空间;

  (六)高处作业、临时用电、动火等特殊作业活动;

  (七)其他需要重点排查的环节和内容。

  排查结束后,应当列明风险点名称、所在位置、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第十条 对排查出的风险点,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其生产工艺、作业活动等情况选择适用的分析辨识方法进行风险因素辨识,明确可能存在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和环境影响因素。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风险因素辨识情况,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方法对风险点进行定性定量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第十二条 风险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确定为重大风险:

  (一)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者3次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二)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三)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因素的场所,且同一作业时间作业人员在10人以上的;

  (四)经评价确定的其他重大风险。第十三条 风险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确定为较大风险:

  (一)发生过1次以上不足3次的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二)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因素的场所,且同一作业时间作业人员在3人以上不足10人的;

  (三)经评价确定的其他较大风险。第十四条 风险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与严重性较低,不构成重大风险和较大风险的,应当确定为一般风险或者低风险。第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风险评价和风险因素辨识结果,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列明管控重点、管控机构、责任人员和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培训教育、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等管控措施。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每季度至少组织检查1次风险管控措施和管控方案的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