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萨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由选择」和「积极行动」,不过这两个 信念的起点却是“虚无”。人的本质就是一片虚无

思考“人的存在和物的存在究竟有什么区别?” 一个人是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但杯子就不同了;杯子不能改变自己,甚至不能

选择自己是否能被改变。 区分这两种说法的关键在于有没有意识。可意识究竟是什么呢? 如果“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那么是不是代表着:意识本身就是虚空。人的意识本

身就是空无一物,只有当什么内容填充进来之后,人才能获得自己的本质。所以人没 有什么预定的本质,人的存在本来就是虚无,本质也是有待形成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人没有固定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可以改变、是有待形成的,原 因就是人的存在在根本上就是虚无?难道是说我们的人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吗?还是 说我们要四大皆空?

都不是。

人的存在在根本上是虚无,这赋予了一个人永恒的需求。 大自然厌恶真空,同样人也是:人也厌恶虚无,厌恶虚无背后的缺失和不确定

性。所以我们总是需要去填满自己的虚无,去获得某种自己想要的本质。

打个比方,假如你是一名演员,你第一个最迫切的渴望就是找到自己的⻆色,但 如果舞台上没有⻆色,那你就什么也不是。这就是为什么说「存在先于本质」,有了 虚无我们才能沉下心去找到自己的本质。

为了去获得本质,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去模仿人的对立物,物品。所以我们看到,人总 是要去占有某样东⻄。有的人喜欢集邮,有的人喜欢买包包,有的人喜欢在游戏里收 集奖励。占有这些东⻄的时候,我们得到的好像不仅仅是物品的功用,通过「占有」 这些东⻄,我们可以得到了确定的本质,甚至给自己下定义:我是一个收藏家,我是 一个名媛,我是一个游戏高手等等。

萨特把这种欲望叫做“生存者与存在物的复合”,就是渴望与对象合二为一,来解决 人的虚无的状态。但是,这样真的能够解决虚无的问题吗?这种说法注定要失败,因 为这只是局部地、暂时地满足了对确定性的渴求,从根本上对虚无的状态无法改变。 有一段时间,我沉迷购物,付款那一刻已经体会到了快乐,但似乎这种快乐只能保留 一小时左右,届时欢愉散去,还是空虚。

人是自为的存在,不断为自己寻找本质,不断变化。换句话说,人有无限的潜在 可能性。人想通过占有物去获得确定性,但是有限的、固定不变的东⻄没有办法填满 无限的可能性。

我们都无法确保永远能够被满足。我会问自己:“这就是全部了吗,我真的就要到 此为止了吗?”作为人,我们永远无法填满自己的虚无,用萨特的哲学术语来说,就是 我们的“存在结构会溢出我们占有的对象。”没有得到的时候不满足,得到了又会产生 新的不满足(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我爱一只一只一只拥有猫和狗吧)。

所以萨特说:“人是一种徒劳的激情,”总有激情推动着我们去拥有,但是我们希望 得到的真正的满足感无法实现的。

2

难道人注定只能屈服于空虚和徒劳吗?当然不是,正是在这种永恒的空虚中,人类特 有的尊严才会产生。存在就是虚无,这不错,但这恰恰是人类行动的基础,正因为没 有本质的束缚,我们永远能够自由地行动。人永远不会“是”什么,而是永远都在“成为” 什么的路上,在这个意义上,人是自由的,甚至是自由本身。还是那个比喻,站在舞 台上,我可以扮演任何人,因为每个⻆色都不是我本人,但正因为如此,我才更加自 由,我没有被任何⻆色所定义。

萨特从「存在就是虚无」推出了「人的永恒自由」,这种自由不是建立在强大能 力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人的存在上。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自由就是人的命运。可 能我们唯一的不自由性就是不能摆脱自由。不论你多么渺小,从人的本质上讲,都是 自由的。

  但是在这种万物皆自由中,又隐藏着非常沉重又残酷的一面。

自由是独自存在的重负

为什么自由会成为重负呢,因为选择必定会带来后果。自由和重,让我想起了捷克作 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生命之轻是什么呢?这个轻来自于人的 存在方式,人不被定义,是一种极自由而轻盈的体验。但是这种轻盈的自由又是绝望 而孤独的,你必须独自承担所有选择,独自承担生命,这会让人难以承受。

只要是你本人自己独自作出的某个决定,这背后的评价标准就不再是社会,不再 是他人,你也没有任何可能推脱选择的责任。你不能说“是父母让我做的这个决定”, 因为你把顺从父母当成了自己的标准。任何信条、教义、主义、甚至别人的建议都不 能成为你的借口,这些说辞统统都是自欺欺人。

假如和伴侣分手,朋友会来安慰你。说“这不是你的错”,但站在存在主义⻆度来 看,这的确是你的错,是你自己选择的人,你自己谈的恋爱,又怎么能说错不在你 呢。

  独自承担又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不存在任何客观的评价标准,你就是你自己的标准,为自己做出的每一个决 定承担绝对的责任。

你总认为还有人能够帮你缓解一点孤独,我曾经也是这样觉得的,但随着⻓大,我发 现往往大的痛苦不是陌生人带来的,而是你认为的能够帮你缓解孤独的人带来的。

「他人即地狱」。

要明白这句话的真谛,还是要回到萨特的哲学思想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人能够 自由掌握自己的生命,哲学上把这个叫做是人的主体性,我是主体,意味着我有主导 权,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俩在一起的时候,到底谁是主体,谁又有主导权呢?

人总是要维护自己的主体性,所以人与人之间一定会为了争渡主体性而斗争,每 个人在和他人进行交往的时候,都会想方设法把他人变成客体,从此来维护自己的主 体尊严。

为什么家⻓总是觉得自己是主体,要听我的。 为什么恋爱中会不停不停的进入权利争夺期。 为什么当你走在街上,迎面走来一个陌生人,用眼光打量你,你会觉得不舒服。 大概是因为当别人注视你的时候,无形之中把你当做了客体,在这个注视中,他

是主导者,要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代价就是把你的主体性给否定掉。所以你要么回避注 视,要么反抗,他看你一眼你也看他一眼,用你自己的注视把他变成客体。

人和人的交往就是这样,总是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在家庭里当完完全全成⻓ 并开始反抗家庭权威的孩子会让父母感觉到怅然若失,这种怅然大致是主体性让渡后 无能为力的怅然。

最近体验比较深的就是在亲密关系里,我们想象永远浪漫的爱情只是骗局,那种 不分彼此,合二为一的爱情体验只不过是刚开始的幻觉罢了。但真相往往是永远有人 妥协,永远有人营造这种奇妙幻觉。

一个人追求另一个人,迎合对方,失去自己的主体性,而被追求的另一方努力表 现自己的独特魅力,来获得主体性。爱情越热烈,双方就越接近受虐狂和施虐狂。永恒的权力争夺期让人心累,但每一次声嘶力竭又像是在为自己拉回了一点点的主体性。

我读萨特的时候,一点点接近绝望。起点是虚无,终点是孤独,在这其中,我们 还要承担沉重的责任。存在主义不仅仅是这样绝望的哲学,也是最有希望的哲学,希 望存在我们永恒的自由之中,在无限可能性中,我们永远有改变的潜能。

洛 2021.5.15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