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漫谈:西方人民要学中国人过日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14
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知识分子发表了一个貌似江湖痞子的奇谈怪论,他说,西方文化已经强势了百年,21世纪轮也轮到东方文化坐头把交椅了。

  2008年,充满诡异和迷离。

  并不是我缺少理财的冲动,而是缺乏理财的基础。对于我这种无资产无家产无项目的三无北漂来说,没有感受到金融危机的切肤之痛。但是,每天都被“金融危机”全面轰炸,不懂金融危机也会哼哼唧唧喊几句心慌了。所以,我也在不安和焦虑中等待某种遥遥无期的黎明时刻。

  我一如既往的抠着手指头过日子,鸡毛蒜皮从来不忽略不计。能少花就少华,能不花就不花。

  前几天,我突然发现,类似我这种平头百姓紧巴巴的过日子方式让国外,特别是那些西方国家的人民表扬和效仿的时候,我无比自豪。

  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知识分子发表了一个貌似江湖痞子的奇谈怪论,他说,西方文化已经强势了百年,21世纪轮也轮到东方文化坐头把交椅了。大致就是这个意思,我当时觉得有点可笑。

  难道真是风水轮流转?中国文化要主流了,可以指点江山了?最少,我们可以推销我们国产化的消费方式了?因为美式生活方式似乎在西方遭到了质疑。

  德国《债务观察》杂志最近呼吁,德国人要学过“中式生活”。它说,德国的290万户家庭负债过重。

  10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每月入不敷出。2007年个人破产案增加10%,达10万例。这是“美式生活”负债过重的必然结果。相反,在德国近20万华人,金融风暴影响则小得多。

  德国时代周报认为,中国金融长城阻挡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中国家庭把一般收入都存入了银行。

  在德国的华人不过度依赖贷款,购房通常是在自己经济实力允许的范围内。对华人来说,借钱过日子是难以接受的,一些德国人对美式消费方式很着迷,不理解华人不买高档家具,不进高档消费场所。

  通过这次金融危机,德国人发现,中国人损失最小,中式理财方式值得学习。

  那个被嘲笑很久的中国老太太这个时候能挺起腰杆拍桌子:你大爷的,到金融危机,才觉得老娘值得学习啊。我们在刺激消费的时候经常讲这个故事:一个中国老太太,临终时说,我可攒够了钱,可以买一套房子了,但她却无法享用了;一个美国老太太,临终时则说,这房子我住了一辈子,现在可把债还清了。并以此嘲笑中国老太太不如美国老太太会过日子。

  美国学者彼得.希夫讲了这么一个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五个亚洲人和一个美国人来到一个荒岛上,商量之后,由五个亚洲人从事劳动,提供食物,美国人则负责吃饭,将残羹剩菜分给亚洲人,同时享受自己的生活,如在沙滩上休闲散步。当然亚洲人也不是白白给美国人提供食物,美国人开出了一张张欠条给亚洲人,今后亚洲人可以用这些欠条换取美国人已有的舒适生活。随着欠条的累积,美国人面临着兑现的压力,而除了那个沙滩外,美国人可供亚洲人消费的东西并不多,而他自己的饭量却越来越大,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怎么办?恰巧,荒岛上来了一个银行家,帮助亚洲人收集和管理美国人的欠条。美国人一方面更多地签发欠条,以换取亚洲人的食物,一方面,美国人与银行家联手创造了一些欠条“魔术”和“把戏”,并告之这些“魔术”和“游戏”可以使亚洲人在未来得到更多的欠条,获得象美国人一样的生活。导致的结果是,亚洲人更大规模更高水准地向美国人提供食物,乐此不疲地玩欠条“把戏”,更多地积累欠条;美国人则更多地签发欠条,创造更加复杂的欠条“魔术”和“把戏”,以维持自己高水平的生活和消费;而银行家也由此获得了更多的欠条业务,收益颇丰,曾经的荒岛变成了繁荣之岛。

  这是否意味着向全球全面推销的美式生活方式面临破产?因为美国不生产不储蓄只消费和借贷,加上印制美元,彼得·希夫预示,美国不久就将面临灭顶之灾。

  知识分子激情批判和乌托邦情结并不能作为大趋势的理论根据。

  如果靠类似我这种中国成万上亿流民式的消费方式拯救全世界的金融危机,那绝对是21世纪最不靠谱的笑话。

  实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正在丧失资本主义原始精神的宏旨,中国的资本主义原始精神已经进化成型了,目前正在发展壮大阶段。资本主义精神并没有什么原罪的模型,原罪是斗争哲学加上的帽子。

  对此,顾准曾经说,清教徒精神是资本主义的精神支持,没有这种精神,那里会有创事业精神,哪里敢和王权贵族权衡。在重农抑商历史传统下的中国商人,只会当西门庆。

  对资本主义精神进行伟大分析的是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韦伯说,资本主义在中国、印度、巴比伦,在古代的希腊和罗马、在中世纪都曾存在过,但我们将会看到,那里的资本主义缺乏这种独特的精神气质。那么,这种精神气质是什么?“只要能赚,他就想赚”,韦伯认为,从一种朴素的观点来看是极其非理性的,但它却显然是资本主义的一条首要原则。

  这里必须要严格界定,“只要能赚,他就想赚”,并没有牵涉到消费。在韦伯的文本中,我们能清晰看到资本主义精神另外一个内在气质,就是节俭。韦伯说,这种世俗的新教禁欲主义与自发的财产享受强烈对抗着,他束缚着消费,尤其是奢侈品的消费。这种新教伦理导致资本主义的方向是什么?当消费的限制与活动的自由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禁欲主义节俭必然导致资本的积累。

  与目前我们熟悉的美式生活方式相反,资本主义精神在韦伯眼中绝对不是不是花天酒地。韦伯说,他们是些在冷酷无情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既精打细算,又敢想敢为。大量财富积聚起来,这些财富并没有用来贷款而赚取利息,而总是用于商业投资,闲适自在的生活方式让位于冷酷无情的节俭,一些人在商业活动中就是通过节俭而发家致富的。韦伯所解释的资本主义精神对于类似我这种在国内外漂泊的游民来说,是一种高度的抽象。

  其实,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1997年就读完了,间隔了11年。如果2008年没有危机词汇的泛滥,我也不会重读的。韦伯书中那句伤感的话语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宗教禁欲主义那大笑着的继承者——脸上玫瑰色红晕似乎正在无可挽回地褪去。天职责任的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像死去的宗教信仰一样,只是幽灵般地徘徊着。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写于1904和1905年,是在1900年经济危机之后写的。也许,韦伯发现了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原始精神丧失的某种逻辑关联。

  我们的消费方式拯救不了全球的金融危机,美式生活方式并不会像小孩过家家那样一笑而过。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也许只有回归资本主义原始精神才能拯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充满神秘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