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及问题解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7
一、农村基础教育由弱变强的战略重点是课程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顺利实现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确立
农村率先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面向农村的免费师范生政策平稳运行。随着农村义务教育普及任务的基本完成
农村的教育需求正发生着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为了切实满足其“上好学”的愿望
实现农村教育由弱变强
必须把课程教学改革确立为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首先
深刻认识和有效运用农村现有资源的相对优势
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课程教学是乡村孩子获得知识、技能与方法
形成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主渠道
是乡村教育质量的生命线。受城乡二元结构的累积性影响
人们往往较多地关注农村的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劣势(应当承认这是客观存在的)
但却忽视了农村教育现有资源的相对优势
如农村自然环境对启迪学生智慧和心灵的特殊优势、农村生活环境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潜在优势和农村学生有较多机会观察和参与农业生产实践的现实优势。我们认为
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对乡村资源优势的发掘与使用
即使将来农村整体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也是如此。这是东北师大二十年“长白山之路”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其次
吸引和留住一批胜任的和优秀的乡村教师是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近年来
经过党和 *** 的不懈努力
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如学历水平不断提高
受培训机会不断增加
但仅仅认为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就是提高学历、提升专业化水平是不够的。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上还要强化“教给谁”的问题。乡村孩子与城市孩子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而这些经历和感受恰恰是他们接受新知的认识基础和情感基础。从这个意义说
胜任的和优秀的乡村教师需要有与乡村孩子适恰的乡村经验
需要有与乡村孩子亲近的心智模式
还需要有与乡村孩子圆融的乡村情感。如果我们的教师没有与乡村孩子相联的生活经验
没有热爱乡村孩子的心智情感
我们就无法真正影响和征服他们的心灵
提升教育质量
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再次
开发和建设一批具有乡村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激发乡村孩子自主学习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农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养成了农村孩子诚实善良、善于动手、吃苦耐劳、好奇心强等优良品质。乡村学校可以通过艺术课、园艺课、种植课、养殖课、制作课和劳作课等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世界上一些国家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然开设劳作课
聘请当地最有经验的农业生产能手
制作传统的生产劳动工具。虽然现在已很少有人再使用这种工具了
但劳动工具的设计和制作本身代表的是一种智慧和文明
它可以激发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热情。乡村日常生活世界的背后
蕴含着无限的生存智慧和人文情怀
也埋藏着许多技术神奇和科学奥秘
只有真正走进乡村孩子的生活世界
才能切实地激发他们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
才能真正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
二、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由弱变强必须找准共同利益点
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农村地区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直到今天
城乡二元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观背景
是中国农村教育的实际。因此
从根本上讲
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解决必须与中国“三农问题”结合起来。如果各级领导和全社会能持续地把农村教育当作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战略工作来抓
只要路子对头
农村教育就一定能成功。我们认为
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由弱变强的有效路子就是要牢牢地把握住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农村社会发展的共同利益点
实现乡村百姓利益与乡村社会利益的共赢
用农民的话说就是“升学要多
留下要有用”
这是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其一
“升学要多”是农民对课程教学改革的迫切愿望
是农民对高质量教育的殷切企盼。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惯性影响
导致农民子女唯一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身份和命运的途径就是教育。客观地说
“能升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乡村少年儿童的命运。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们的社会往往把升学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因此
保障升学率就成了农村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生命线。东北师大在二十年前“长白山实验区”开始探索的顶岗实习、替岗培训、校本教研等一系列成功经验之所以深得实验学校的信任和支持
就是既提高了升学率
又实施了素质教育
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
其二
“留下要有用”是农民对基础教育价值的客观需求。虽然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但这种大众化毕竟还是比较初级的
要保证所有的农村学生都上大学尚有一段距离。让没有上大学的农村孩子有一技之长
成为“就业有术、致富有能”的有用人才
是农民对基础教育的价值追求。“留下要有用”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所在
是“三农”问题在农村基础教育上的体现。随着农民负担的逐步减轻
农村美好发展前景的逐步显现
农村社会越来越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
“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的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农村孩子除了对基础教育有“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需要外
还有其他更为多样化的目标需求
这无疑增加了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复杂性。
找准共同利益点
解决的是农村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力源问题。农村课程教学改革推进之所以有难度、不理想
究其根源
不是对共同利益点认识不到位
就是缺少实现共同利益点的具体措施。东北师大的实践经验表明
农村教育改革共同利益点的实现
根子在课程教学改革。东北师大探索的校本课程开发、教育与社区融合、科教兴县等许多教育改革形式
都是摸准了共同利益点后所做出的正确决策。这也是为什么东北师大“长白山之路”成功的深层原因。
三、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由弱变强需要关注的几个关系
第一
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推进的人才需求与农村课程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
都需要一大批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在教育目标的价值选择上
现在的农村基础教育除了肩负升学的任务外
还肩负着培养优秀进城务工人员和新型职业化农民等重任
教育目标的多元化问题将会长期存在。基础教育是通用教育
没有特定的职业指向
而农村基础教育的特殊性恰恰在于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农村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难题。破解这一难题
至少有两条路径:一是体制解决
二是课程解决。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的普通素质要求的提高
体制解决的分流层次必须提升
最好在高中层次进行。课程解决必须与我国城镇化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双重需要相适应
培养满足城乡发展需要的勤于动脑与动手、善于关心与合作、勇于吃苦与奉献
自信、自立、自强的现代文明人
促进城乡的现代化发展。
第二
师范大学主动服务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学校自主发展之间的关系。“长白山之路”是东北师大自觉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验探索
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是师范大学对自身使命的理性认识。但是
师范大学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目的不是包办代替农村学校自身内在功能和活力的发挥。师范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
是通过师范大学和农村实验学校的全方位合作
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师范大学与农村中小学合作既是师范大学的职责所在
也是师范大学的发展需要。合作伙伴关系是否成功
关键要看农村学校是否形成了内生的、持续的、“草根式”的自主变革能力。从战略意义上说
师范大学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目的是为了不服务
即形成学校自主发展能力。在课程教学改革中
农村学校应当是主体
校长、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发展的主人。当然
在课程教学改革的最初阶段
师范大学会引入一些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但引入的东西不是强加的
而是选择的。因此
本土与外来之间要形成健康的对话关系。
第三
农村社会相对落后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之间的关系。农村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是有一批学科水平高、热爱农村教育、能稳定地工作和生活在农村的教师队伍。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艰苦
农村优秀教师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拔高使用现象也比较突出。因此
要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由弱变强
必须吸引一批优秀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解决农村教师问题必须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这个长效机制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前培养机制。由于目前免费师范生培养的主要是农村高中阶段教师
难以满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需求。因此
要建立教师教育优秀生源的筛选与资助机制
确保优秀人才读师范。二是用人选拔机制。即通过设立有吸引力的农村教师岗位
吸引优秀人才立志从教、终身从教。我们坚信
伴随着“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也会逐渐由弱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