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2-03-15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春节是我国最主要的民间风俗,但各地都有独特的习俗。闽南地区所指的春节至少是从除夕到正月初五,有的延续到元宵节过后……
“年兜正月”习俗
春节是我国最主要的民间风俗,但各地都有独特的习俗。闽南地区所指的春节至少是从除夕到正月初五,有的延续到元宵节过后。
闽南地区百姓过春节总称为“年兜正月”。“年兜”(除夕)讲究吃,“正月”讲究玩。除夕夜全家团圆,家家户户围炉吃团圆饭,连外出经商或做工的亲人也要赶回来过年。有的无法回家,也要在桌上摆上一副碗筷酒杯。在全家围炉吃好酒菜之外,还有人人吃长年菜的习俗,每人都要煮一棵有头有尾连根的菠菜,表示全家长年平安健康。
吃珠蚶也是闽南很有含义的风俗,用清水煮开九成熟的珠蚶是下酒的佳肴。吃完珠蚶,要把壳留下,筵席散后,将蚶壳洗干净,然后由家里长辈将蚶壳撒在床下,嘴里还要念着“蚶壳钱,明年大赚钱”。据传,这一习俗与古代用贝壳当货币有关。所以,当地百姓把蚶壳也叫蚶壳钱。
除夕夜,平民百姓家还要在厅堂放一钵头白米饭,上面插一朵红春花,叫春饭、过年饭。因为闽南话的春与剩同音,表示年年有余粮过年。
早年,民间还有跳火盆的风俗。现在,有的村庄还有。吃完年夜饭后,年轻人就在村落旷地上堆柴烧火,一个接一个跨跳过火。许多观众在旁边念着:“跳火盆,跳火盆,公担金,婆担银;跳火盆,牛羊一大群。”也有人念:“跳火盆,跳入来,年年发大财;跳出去无忧又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满里。”
除夕过后就是正月初一。这一天,主要是玩或走家串户拜访亲戚好友,大清早要互相拜年恭喜,加深邻里感情。许多家庭沿袭初一早晨吃线面的风俗,表示新一年健康长寿。但是,有一项禁忌,就是第一口不能喝汤,如果喝汤,这一年出门经常会被雨淋着,这也是意愿。
春节期间,闽南地区的习俗不尽一致,比如初三这一天,惠安等县称为回娘家日。但在同安农村却有不同。
正月初三忌拜年的传说
闽南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闽南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闽南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正月初九“天公生”的传说
关于这个节日的形成有一段有趣的故事。300多年前,清军进攻闽南,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郑成功放弃金、厦两岛,退守台湾。传说那年十二月,清政府下了两道命令:一道是全国老百姓在正月初一要家家户户点灯结彩,一道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头令”,要老百姓改变留全发的习惯。当时,全国的老百姓都不愿意改变留全发习惯,认为剪头发是叛国不孝的表现。于是,一场反剃发的斗争迅速展开,由于人民的极力反对,正月初一点灯结彩的命令没人执行,清政府只好在正月初八宣布取消“剃头令”。闽南和邻近各县的老百姓听到这一消息,非常高兴,不约而同地在正月初九杀猪宰羊,点灯结彩,烧香放炮,庆祝反“剃头令”斗争的胜利。清朝官员知道后,便查问什么节日,于是人们巧妙地瞒骗他们,说这是天公生日。以后年年庆祝,连闽南的官府也不例外,于是正月初九便成为“天公生”。(汪文)
闽南岁次民俗
【尾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
作尾牙算是感谢土地公一来对信众的农作收成与事业生意顺利的庇佑,所以会比平常的更加隆重,且各公司行号的老板会在公司、家中或餐厅犒赏员工,做为慰劳员工一年来的辛勤。
【送神(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
“送神日”,也是原在人间鉴察人们言行善恶的灶神与其它诸神,一年一度返回天庭向玉皇上帝禀报人间善恶的重要日子,以定来年人们的吉凶祸福。
【除夕(每年农历最后一天)】
当天晚上家人一起围炉聚餐,饭后分压岁钱、守岁,并在夜半到附近著名庙宇祭拜准备“抢头香”。
【开正(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期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所以产生许多行事的禁忌例如:大年初一忌吃稀饭,要吃干饭。
【接神日(农历正月初四)】
神明上天述职,禀报人间善恶,至正月初四会再返回人间,继续接受祭拜与监察人间的善恶,因此该日必须非常谨慎地迎接神明下凡,故称为“接神日”。
【迎财神(开张)】
因为这天也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初五接神更能获得吉祥如意,也期望来年生意更为兴旺,财源广进。
【天公生(农历正月初九)】
民间俗谚说:“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便道出天公神格的高贵。
【元宵节(上元)】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古代是延续农历过年的热闹气氛的节日,因此又有“小过年”之称。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春节是我国最主要的民间风俗,但各地都有独特的习俗。闽南地区所指的春节至少是从除夕到正月初五,有的延续到元宵节过后……
“年兜正月”习俗
春节是我国最主要的民间风俗,但各地都有独特的习俗。闽南地区所指的春节至少是从除夕到正月初五,有的延续到元宵节过后。
闽南地区百姓过春节总称为“年兜正月”。“年兜”(除夕)讲究吃,“正月”讲究玩。除夕夜全家团圆,家家户户围炉吃团圆饭,连外出经商或做工的亲人也要赶回来过年。有的无法回家,也要在桌上摆上一副碗筷酒杯。在全家围炉吃好酒菜之外,还有人人吃长年菜的习俗,每人都要煮一棵有头有尾连根的菠菜,表示全家长年平安健康。
吃珠蚶也是闽南很有含义的风俗,用清水煮开九成熟的珠蚶是下酒的佳肴。吃完珠蚶,要把壳留下,筵席散后,将蚶壳洗干净,然后由家里长辈将蚶壳撒在床下,嘴里还要念着“蚶壳钱,明年大赚钱”。据传,这一习俗与古代用贝壳当货币有关。所以,当地百姓把蚶壳也叫蚶壳钱。
除夕夜,平民百姓家还要在厅堂放一钵头白米饭,上面插一朵红春花,叫春饭、过年饭。因为闽南话的春与剩同音,表示年年有余粮过年。
早年,民间还有跳火盆的风俗。现在,有的村庄还有。吃完年夜饭后,年轻人就在村落旷地上堆柴烧火,一个接一个跨跳过火。许多观众在旁边念着:“跳火盆,跳火盆,公担金,婆担银;跳火盆,牛羊一大群。”也有人念:“跳火盆,跳入来,年年发大财;跳出去无忧又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满里。”
除夕过后就是正月初一。这一天,主要是玩或走家串户拜访亲戚好友,大清早要互相拜年恭喜,加深邻里感情。许多家庭沿袭初一早晨吃线面的风俗,表示新一年健康长寿。但是,有一项禁忌,就是第一口不能喝汤,如果喝汤,这一年出门经常会被雨淋着,这也是意愿。
春节期间,闽南地区的习俗不尽一致,比如初三这一天,惠安等县称为回娘家日。但在同安农村却有不同。
正月初三忌拜年的传说
闽南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闽南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闽南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正月初九“天公生”的传说
关于这个节日的形成有一段有趣的故事。300多年前,清军进攻闽南,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郑成功放弃金、厦两岛,退守台湾。传说那年十二月,清政府下了两道命令:一道是全国老百姓在正月初一要家家户户点灯结彩,一道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头令”,要老百姓改变留全发的习惯。当时,全国的老百姓都不愿意改变留全发习惯,认为剪头发是叛国不孝的表现。于是,一场反剃发的斗争迅速展开,由于人民的极力反对,正月初一点灯结彩的命令没人执行,清政府只好在正月初八宣布取消“剃头令”。闽南和邻近各县的老百姓听到这一消息,非常高兴,不约而同地在正月初九杀猪宰羊,点灯结彩,烧香放炮,庆祝反“剃头令”斗争的胜利。清朝官员知道后,便查问什么节日,于是人们巧妙地瞒骗他们,说这是天公生日。以后年年庆祝,连闽南的官府也不例外,于是正月初九便成为“天公生”。(汪文)
闽南岁次民俗
【尾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
作尾牙算是感谢土地公一来对信众的农作收成与事业生意顺利的庇佑,所以会比平常的更加隆重,且各公司行号的老板会在公司、家中或餐厅犒赏员工,做为慰劳员工一年来的辛勤。
【送神(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
“送神日”,也是原在人间鉴察人们言行善恶的灶神与其它诸神,一年一度返回天庭向玉皇上帝禀报人间善恶的重要日子,以定来年人们的吉凶祸福。
【除夕(每年农历最后一天)】
当天晚上家人一起围炉聚餐,饭后分压岁钱、守岁,并在夜半到附近著名庙宇祭拜准备“抢头香”。
【开正(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期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所以产生许多行事的禁忌例如:大年初一忌吃稀饭,要吃干饭。
【接神日(农历正月初四)】
神明上天述职,禀报人间善恶,至正月初四会再返回人间,继续接受祭拜与监察人间的善恶,因此该日必须非常谨慎地迎接神明下凡,故称为“接神日”。
【迎财神(开张)】
因为这天也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初五接神更能获得吉祥如意,也期望来年生意更为兴旺,财源广进。
【天公生(农历正月初九)】
民间俗谚说:“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便道出天公神格的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