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测量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2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骨盆临床测量
      3.1 全身检查 3.2 骨盆观察,应包括 3.3 骨盆外测量,按下述顺序进行 3.4 骨盆内测量
    4 骨盆X线测量
      4.1 入口平面 4.2 中段平面 4.3 出口平面
    5 其它

1 拼音

gǔ pén cè liàng

2 概述

骨盆是胎儿娩出时必经的通道,其大小、形状对分娩有直接影响。

骨盆由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组成。髋骨借骶髂关节与骶尾相连,前方以耻骨联合相连合。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线及骶岬上缘的连线为界,可将骨盆分为两部分,界线以上的为假骨盆(又称大骨盆),界线以下的为真骨盆(又称小骨盆)。假骨盆对分娩无直接关系,但可借假骨盆的径线测量,间接推算骨盆入口径线数值。真骨盆的解剖结构及径线尺度对分娩至关重要。

为了便于叙述骨盆各径线的测量值,可将骨盆腔分为三个平面,即入口平面、中段平面及出口平面。

骨盆测量分为临床测量及X线测量,其中X线测量的准确性已为人们所公认,但它不能列为常规检查。既往惯用的临床测量法既不系统,又不全面。因而,很难如实反映真实情况。为此,在惯用的临床测量法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及修正,力求系统全面,建立了下述新的临床测量法。

3 骨盆临床测量

3.1 全身检查

①身高测量: 身高与骨盆大小有关,骨盆大小以入口面积为准,一般身高与骨盆入口面积成正比。我国华北地区妇女平均身高为156.8cm,入口面积为143cm2。②头部观察: 由于脊柱侧弯或病态骨盆,使体重重心偏移导致头部位置歪斜,故头部是否歪斜对诊断病态骨盆有一定意义。③肩部观察: 脊柱侧弯,骨盆变形均可致两肩倾斜。④脊柱检查: 脊柱病变与骨盆病变相互影响,应注意脊柱有否侧弯及后突。⑤下肢观察: 下肢病变可成为病态骨盆的原因,应注意下肢长短、有无麻痹及其它病变。

3.2 骨盆观察,应包括

①两侧髂嵴: 检查者面对孕妇背部,注意两侧髂嵴是否对称,有无变形。②米奇立夏利斯菱形区(Rhomboid of Michaelis)简称米氏区:显露于腰骶部,骨盆正常时在此处可见一规则的菱形,如系病态骨盆则菱形区不对称。③臀部观察:骨盆正常的妇女,臀部两侧对称、边缘垂直、两臀沟在同一水平、臀裂居中,如上述生理形态有改变,可视为病理骨盆迹象。

3.3 骨盆外测量,按下述顺序进行

①测量骶耻外径:孕妇取左侧卧位。左腿屈曲,右腿伸直,前据点在耻骨联合上缘下1cm,后据点为米氏区顶点,间距为20.5±1.02cm。此径线可间接估计骨盆入口前后径的大小,菱形的上角相当于第五腰椎棘突所在处,两侧角相当于髂后上棘。下角为两侧臀肌交叉点。第五腰椎棘突约在两髂后上棘连线中点以上2~2.5cm处,亦约在两髂嵴连线中点下1.5cm处。如果菱形不明显时也可按髂嵴连线找第五腰椎棘突所在处。②测量髂棘间径:孕妇仰卧,据点为两髂前上棘外缘,间距为25.2±1.41cm。此径间接估计入口横径尺度。③测量髂嵴间径:髂嵴为一弓形结构,无明确据点。测量时将测量尺的两端沿两嵴外缘循行至两嵴间最大距离,即为髂嵴间径,此径亦用作估计入口横径尺度。间距为28.4±1.11cm。上述测量结束后,孕妇两腿略为弯曲,检查者面向 *** ,行以下检查。④骨盆前部高度: 为估计骨盆深浅的指标,上据点为耻骨横支上线,下据点为坐骨结节正中区,间距为9.3±0.75cm。⑤耻骨联合高度:亦为估计骨盆深浅的指标,上据点为耻骨联合上缘,下据点为其下端。间距为5.6±0.48cm。⑥耻骨弓检查: 两拇指沿耻骨支向下滑行,了解耻骨坐骨支曲度,可估计耻骨弓为女型或男型,其顶端角度为84.20±7.35°。⑦出口横径: 两坐骨结节间距,孕妇仰卧。两手紧抱双膝,使髋关节及膝关节全屈,以使坐骨结节突出,测量坐骨结节前据点内侧缘的距离,临床测量值为9.0±0.75cm。此径线系骨盆出口的横径,一般所用测量为汤姆斯(Thoms)及狄利(Delee)测量器,⑧ 出口前后径: 系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外表面的间距,为12.3±1.17cm。⑨出口后矢状径:系出口横径的中央点至骶尾关节外表面间距,为9.3±0.8cm,⑩可用出口前后径:为了实用,可用柯氏骨盆出口测量器,直接测得可用出口前后径,此数值若超过10.0cm,俯屈良好的胎头可通过出口,如胎头取枕后位娩出时,此径线需长达12.0cm。柯氏骨盆出口测量器是综合分娩动态及骨盆出口的特殊形态而设计。其主体为—9.5cm直径的半圆板,代表正常胎头的双顶间径,半圆板的右侧附一把柄,使用时以左手持此半圆板置于耻骨弓区域,以表示胎头通过耻骨弓区域的实态。半圆板上数条径线,用以测量出口横径。半圆板顶端附一弯尺,使用者用右手将此弯尺的尾端,置于骶尾关节外表面,即能测得可用出口前后径的数值。

3.4 骨盆内测量

内测量对估计骨盆型态及尺度,较外测量更为重要而有价值,需测量: ①中段前后径: 以食、中两指置 *** 内,检查尾骨活动度及骶尾关节位置后,上移食指即可触及第4~5骶椎关节部的横行突起,以此为测量的后据点,前据点在耻骨联合下端。间距为11.5±0.64cm。②中段横径: 系两坐骨棘间的距离,为10.0±0.66cm,可用尺测量。③坐骨切迹底部: 系坐骨棘至骶椎侧缘的间距,其间有骶棘韧带斜置。以伸入 *** 的右手食、中二指放置其上,即可估计其宽度,一般为三指宽。同时注意两侧底部是否一致,如一侧宽大、一侧狭窄,即提示病理骨盆的存在。④骶前表面触诊: 骶前表面光滑并有适当弧度,有利于胎头在盆腔内旋转。⑤骶耻内径: 系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岬的距离。检查者将手的食、中二指顺着骶骨前面自下而上。一方面测量骶骨凹度。另一方面寻找骶骨岬。当找到骶骨岬后,即将中指尖放在骶骨岬上,并将食指上缘紧贴耻骨联合下缘,用另一手的食指尽量正确地固定此接触点,然后将手取出,测出从中指尖到食指上标记点之间的距离,即为骶耻内径的长度 (亦称对角径)。正常值应大于11.5~12cm。在检查时,若拇指根部已与耻骨弓下缘接触,而中指尖仍触不到骶骨岬时,则骶耻内径大概大于11.5~12cm。此径线减去1.5~2cm即为骨盆入口前后径的长度。

4 骨盆X线测量

较临床测量更为直接而准确,除能测得骨盆解剖径线长度,更能了解骨盆形态、胎头大小及位置、头盆关系。故对诊断头盆关系有重要价值。X线测量投照三张胶片,即侧面像、入口像、耻骨弓像。通过X线可测得以下径线。

4.1 入口平面

前方起源于耻骨联合上缘下1cm处的突起点,沿两髂耻线越骶髂关节,在后方会合于骶岬下1~2cm处的一点。此平面有5条径线: ①前后径系前后两据点的间距为11.6±1.44cm。②横径系两髂耻线间最大间距为12.3±0.67cm。③后矢状径系横径中央点至后据点间距,长5.2±0.76cm。④斜径系一侧骶髂关节至对侧髂耻结节间径 左右斜径相等。⑤骶耻内径系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岬的间距,长13.3±0.92cm。

4.2 中段平面

始于耻骨联合下端,经两坐骨棘、坐骨切迹底部,达第4~5骶椎关节处。此平面有3条径线 : ①前后径为前后据点间距,为12.2±0.92cm。②横径系两坐骨棘间距,长10.5±0.69cm。③后矢状径系横径中点至第4~5骶椎关节间距,为4.4±0.73cm。

4.3 出口平面

由骶骨末端环绕两坐骨结节,沿两耻骨坐骨支达耻骨联合下端,后侧缘以骶结节韧带为界限,尾骨可自由活动,如骶尾关节固定,其后据点即为尾骨端。出口平面由两个在不同平面的三角形组成。前三角的顶端是耻骨联合下缘,两侧是耻骨降支; 后三角的顶端是骶尾关节,两侧为骶结节韧带。两三角底边为坐骨结节连线。

坐骨结节为长椭圆形结构,后端与坐骨体移行处有一弯曲,此点即为出口横径的距点,两距点的间距即出口横径,长11.8±0.69cm。前后径系耻骨联合下缘至骶骨末端间距,长11.8±0.87cm。后矢状径系出口横径中点,至骶骨末端间距,长5.7±0.94cm 。耻骨弓角度为出口前方三角的顶端角度,为87.6°±7.3°。耻骨弓形态女型占88.2%,男型占11.8%。

5 其它

①耻骨联合高度系耻骨联合上、下缘的间距,长4.2±0.36cm,其宽度为0.5±0.2cm。②骶骨长度系骶岬至骶骨末端的垂直距离,为11.8±1.22cm,其宽度系指两骶翼上端间最宽距离,为9.7±0.64cm。骶骨以第三骶椎体中央为界,将骶骨分为上、下两段,两段的不同倾斜构成骶骨的弯度,骶骨中度弯曲者占72.5%,全直立者占16.4%,甚弯者占11.1%。③骨盆侧壁倾斜系指两侧壁的相互倾斜关系,可由入口横径与出口横径的数值比较而得。两条径线相差在0.5cm以内者为直立,占50.1%; 入口横径大于出口横径0.5cm以上者为内聚,占48.3%; 入口横径小于出口横径0.5cm以上者为外展,占1.6%。④骨盆倾斜度指站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线形成的角度,平均为51.2°,此角度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