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分析】量大题难无创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5
量大题难无创意

——太和县2021-2022学年度(下)期末质量检测卷七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整册内容,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全卷共三大题,含盖语文积累和综合运用、阅读和写作。18小题。满分150分,其中卷面分5分。面对这套试卷,我的观点是量大题难无创意,祝贺命题人和选卷人,你们胜利了。你们成功地摧毁了我的教学自信,也成功地打败了众多学生的学习语文的信心。这个题量考查九年级也不过如此,用来考查七年级显然是超越多数学生承受能力的;命题依托教材,极力模仿两年前的安徽中考试题,其中难题11/10道,中等难度的题6/5道。难度较小的只有两三道。基本上是考察优秀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却没有兼顾了学困生的特殊情况。题型几乎是两年前安徽中考题的翻版,几乎没什么创意。总之,这次考试会让师生误认为,只要死记硬背古诗文,考试与教学无关,与教材关系不大。平时教学很多行为都是在浪费时间。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更是题海无边,无从抓起。只能无奈“靠天”收了。  

二、学生答题分析

本次考试,两个班的及格率只有14.63%和19.57%,优秀率、良好率更低为0。

(一)语文积累和综合运用:默写前4小题是直接默写,前两小题是名篇名句,但答案却有易错字“惟解漫天作雪飞”中的“惟” 和“政入万山圈子里”中的“政”,学生极容易误写成“唯”和“正”;第3小题考查的是《爱莲说》里的名句,却考查“濯清涟而不妖”,其中的“濯清涟”三字都不好写;第4小题考查的并不是名句,难度自然上升。  第5、6、7三小题是理解性默写,没有一个不容易出错的。尤其是第6小题关于泰山的诗句考查较细,还不是名句。是名著阅读和小语段阅读合并的题型,名著阅读的题型简单,与学生阅读实践之间距离很大,那些根本不阅读或浅阅读的学生也可轻松答出。与“用考试倒逼学生读书”的追求相违背。

注音、写字、词语的感情色彩、词义理解的题目还可以,有难有易,但与教材明显不搭。

综合性学习以“莫让手机误青春”为主题,时代感强,但也与教材不衔接;概括观点的题型应该是对八年级学生的要求,考查七年级学生为时太早。拟写劝说词,更是一种微型写作,不是太容易。

(二)两篇现代文阅读《鹅毛压得父亲喘》阅读是2020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题的“照搬”《花都开好了(丁立梅)》阅读的试题改编自网络。第4题和第10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相似的即理清文章的思路,和这一学期的课本阅读没有什么联系,其余7个小题的设计更是无法体现对本学期阅读能力的考查,其实本学期学生阅读能力目标在教材里,我们教学时是根据教材教的,但考试却很少顾及教材,这种教考分离的现象,值得思考。

文言文阅读以课内的《爱莲说》和课外的以“兰之味”为内容的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也直接取材于网络,题目只是做了点些微的改动。从学生答题看,学生基础不是多扎实,能力还在养成中。   

(三)半命题作文以“本来我可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存在问题:  

1.作文的审题、选材、立意、行文上都存在问题。此次作文选材比较宽松,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应该感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但部分作文思路不清,所选内容低幼化倾向严重,无新颖感。整个班优秀作文屈指可数,寥寥无几。 

2.学生在选材上落入窠臼,不能想别人没想到,写别人没写的。不能把感情,立意进行升华。  

3.再加上部分学生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段落层次不清晰,篇幅太少。  

4.有的同学写题速度太慢,影响了写作的质量,两个考生没写;四五个同学明显没写完。  

总之,这套试卷难度大,要求七年级的学生做好中考题,那么剩下两年时间岂不是浪费少年人的青春?而后进生更是因为从前不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学习态度是消极,学习被动,遇到不会做就不愿思考,有畏难心理,加上平时上课不认真,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兴趣,以至于成绩不理想。  三、在今后教学中采取的措施  

1.引导学生夯实语文基础,包括汉字书写、字词积累运用、文体知识、古诗文积累、名著阅读等方面内容。  2.引导学生加强语言表达(口头语、书面语)基本功的训练,鼓励学生把话说完整,能准确、顺畅、有创意地表情达意  

3.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课堂上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要强化作文基本功训练。作文要有指导,有多种形式的练笔,要及时批改及时讲评反馈。坚持办好班级魔法营周报,时常搞一些激励活动,调动更多的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5.阅读和写作本来就是语文教学难以突破的瓶颈和顽石。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进而向课外阅读延伸,尽量训练到位。教学中要夯实基础与培养能力并重,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重视对话过程(既和文本对话又和学生对话),少灌输多点拨,少讲解多训练,少责备多激励。  

6.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以中考的标准要求七年级的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应试水平的提高,扎扎实实,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