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30
摘要:当今社会,自私、霸道是孩子们的通病。家长把孩子看成宝,尽量满足孩子们的各种需求。在这种有形兼无形的“疼爱”中,很多孩子的言行都失去了礼貌用语和礼貌行为。幼儿从入园开始就跨入了一个陌生的集体,认识许多伙伴,这样交往范围扩大、交往活动增加,一些矛盾和困难由此产生。针对幼儿园幼儿不懂礼貌,不会使用礼貌用语,遇到熟人不愿主动打招呼等等不良习惯,成人应给予孩子们正确的教育与指导。

关键词:品德;贯穿;指导

幼儿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即日常生活中的启发和诱导。品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一个生活在现代化国家的公民,首先应该是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人。那么怎样对幼儿园的孩子们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呢?

1品德教育融于日常生活之中。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的头脑就像一张白纸,什么颜色涂抹上去,就会留下什么痕迹。所以品德教育要融于日常生活之中去教育。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琐碎的,但却日复一日的反复出现,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礼貌习惯的养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使幼儿的礼貌行为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并巩固下来,成人一定要将礼貌教育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在一日活动中,孩子们都在不知不觉的相互影响。那么出现问题也是随处可见。如:游戏时不小心相撞;进餐时碰翻小朋友的碗;睡觉说话打扰小伙伴;上课说话影响小朋友,争抢玩具等等,这些都会产生矛盾。这就需要老师随时随地从正面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时的培养幼儿讲礼貌用语,(对不起、我错了、是我不小心等)同时知道自己的行为错在哪里?让幼儿真正体会到礼貌行为才是解决争执的最好办法,能使小朋友愉快相处。

2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爱心教育是礼貌教育的核心,是一个人心灵程度的反映,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幼教工作中,我们也始终将文明礼貌教育作为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幼儿培养教育。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问题令人深思。如:早上幼儿入园时,部分幼儿能主动同老师打招呼问好,部分幼儿是在家长的提醒下完成问好,还有一种幼儿边跑边问好,根本没有眼神交流,还有一种特殊的孩子,不情愿的问“老师好”。通过这四种孩子的不同表现,可以看出,孩子们重感情,礼貌教育一定要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否则便失去了他的本质意义。眼睛不看老师边跑边喊“老师早”的行为本身就是不礼貌的,是一种机械服从,这种做法对其本身的成长是没有意义的。礼貌教育的核心是爱心教育,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欣赏爱、理解爱。所以说文明礼貌教育不只是口头上的,而是发自幼儿内心。我们要注重培养师生之情、同伴之情。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全身心的爱每个孩子,关心他们,认可他们的点滴进步。

3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渗透礼貌行为。幼儿礼貌行为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循序渐进和日积月累的感受中形成的。在各种游戏、活动里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要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性的组织活动,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因此寓礼貌教育于游戏活动中。在幼儿园里,区角中娃娃家、银行、超市、餐饮店等游戏活动中,提示幼儿排队、使用礼貌用语、遵守公共秩序、进入自己的社交圈中、学会两人交谈、学会管理、让座、倒茶、接待等。使幼儿身临其境,在真实自然的氛围中学会简单的的礼貌用语及行为。故丰富多彩的游戏渗透礼貌行为是很重要的途径。

4注重社会从各个角度培养幼儿思想品德。通过家长、幼儿园做好渗透教育,是培养幼儿礼貌行为的一方面,同样脱离不了社会这个大环境、大气候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讲,这种影响的作用是很大的。特别是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画报、图书、展览、多媒体广告等宣传媒体,几乎每天都接受社会教育。如: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车辆行驶要遵守交通规则、公交车上为抱小宝宝的阿姨让座、帮助残疾人过马路、尊敬老人……都可以使幼儿受到良好的社会教育。从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上一棵干净无邪的幼苗,让他们茁壮成长。

5做好家园共育的相互联系,做到一致性。基于父母与幼儿的亲情关系的影响,孩子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的影响接受的更快一些,更多一些。借助与家长的鼓励,要求家长督促,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我么要从实际出发,了解幼儿在家中的活动与表现,掌握情况,以便采取更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我们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使家庭、幼儿园之间的教育做到一致性。教育孩子讲文明,不仅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而且也是实现家庭和睦的需要。幼儿时期在人的一生中是起步时期。今天孩子们的表现并不足以说明将来他们会成为什么样子的人。然而,不管他们将来从事哪行哪业,他们的职位有多高多低,最重要的是要看他们心灵有多美,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态度是不是合乎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对我们培养的孩子们来讲,没有道德就没有灵魂。总之,培养幼儿道德品质,固然要通过理智,对幼儿来讲,要通过感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过程中,幼儿的道德意志就会越来越增强,道德行为就会变成习惯,在我们的培养下,孩子们会成为社会的栋梁,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2个回答  2020-09-30
人的思想品德也是在社会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笔者认为家庭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深刻认识立德树人含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正确的目标是成功的前提。家庭教育助力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前提是家长能够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理念。从字面上理解,立德意味着树立德业,即树立德性和功业,树人即培养人。根据立德树人理念的要求,“人才”意味着一个人既拥有德性,又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该理念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把树立德业和培养人才紧密联系起来,这对家庭教育的目标和教育方式都提出了要求。第一,家长需要认识到教育的目标是使孩子树立德性并能够对社会作出一定贡献,这意味着家长需要摒弃“重智育、轻德育”“唯金钱论、唯分数论”等错误的观念。

第二,家长自身需要树立德业,即家长要对道德品质有正确且清晰的认识。这就需要家长自身先接受教育,明确立德不仅是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对家长的要求,在教育孩子的同时积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引导。
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若要实现立德的目标,家庭教育必须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做到有的放矢。

首先,德性的养成需要从小抓起,当孩子尚在摇篮中时,家长就应开始对孩子的性情进行陶冶。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最初的行为是从模仿家长的言行开始的,故而家长要言传身教、举止文明,用自己的良好行为规范来引导孩子。其次,当家庭不再是孩子唯一的教育场所,即孩子进入校园之际,家长应与学校教师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积极配合学校开展道德思想品质教育,做到学校和家庭教育步调一致,相得益彰,从而提升孩子的品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