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 还不错啦 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离骚》是屈原被贬后写出来的。本诗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因此诗人也称“骚人”。
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灵活穿插转换是其语言运用上的最大特点。表达了要使楚国强大就必须推行美政的治国思想。
表达了推行美政失败被贬后的不满不悔情绪及继续推行美政的坚定信念。表达了无机会再行美政则宁死不叛楚王的忠诚。
全诗中心:推行美政。叙述文路:努力准备、失败悲愤、反思不悔;再试遇挫、徘徊无望、他投不忍、以死明志。
全诗结构:分五章共14个完整意段。前两章共包含7个完整意段为上半部;后三章也共包含7个完整意段为下半部。
为了便于记忆把握,也可把全诗分为十个相连贯的独立故事:上半部五个,《屈原引路》、《屈原被屈》、《屈原不屈》、《屈原被怨》、《屈原说理》;下半部五个,《屈原叩天》、《屈原求女》、《屈原问卜》、《屈原请神》、《屈原他投》。第一章《被贬》53行;《屈原引路》(1)出身、志向、努力。
1至8共8行;(2)推行美政的必要性。9至18共10行;《屈原被屈》(3)改法失败经过及原因。
19至35共17行;(4)评价改法情况和表达对失败的看法与对改法的态度。36至53共18行。
第二章《反思》38行:《屈原不屈》(5)失败后自我反思。54至65共12行;《屈原被怨》(6)对屈原被贬一事,亲人埋怨(引出后面的借史反思)。
66至71共6行;《屈原说理》(7)评理及激奋抒情。72至91共20行。
第三章《再试》38行:《屈原叩天》(8)上叩天门(直接找楚王)。92至107共16行;《屈原求女》(9)下求美女(走后宫路线)。
108至119共22行。第四章《徘徊》38行;《屈原问卜》(10)问卜及考虑。
130至140共11行;《屈原请神》(11)求神。141至151共11行;(12)认真考虑神灵的指引及下决心他投。
152至167共16行。第五章《他投》21行:《屈原他投》(13)远去西方投西皇。
168至185共18行;(14)全诗总结,是全诗的中心所在。186至188共3行。
全诗概述:上半部包括七个完整意段。叙述文路:缘起,失败;反思,家人埋怨,评理。
第一章《被贬》53行:叙述被贬的前后过程。夹议推行美政的必要性和推行美政失败的深层原因,并抒 *** 感。
第二章《反思》38行:思考被贬原因。认为正直无错。
不理会“姐姐”的责怪,论证推行美政的合理合法性。下半部包括七个完整意段。
诗人行走路线:上天宫不成后想去昆山求仙家指引,但回头见家乡无女(女娲般的能女),便转而去求女,求女不成后才去昆山,在昆山求神问卜,得到仙家指引后转去投西皇,中途却又思乡停步,最后还是决定找彭咸(先王)去了。第三章《再试》38行:经过反思,坚定了信念,明确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推行美政)是对的,于是“上叩天门(直接找楚王)、下求美女(走后宫路线)”。
希望能东山再起,继续推行美政。第四章《徘徊》38行:但“天关门(王不理)、女隐藏(王妃也不理)”,君王未醒。
进路阻塞,便只好去“问卜、求神”,再思考决定何去何从。第五章《他投》21行:一波三折:最初决定依照神灵指引离开楚国投奔西皇,但思乡难行,停步放弃。
但若留在故居却又没有知己!无奈最后还是选择了以死报答楚王世恩的结局。 第一章1至53行 (1)出身、志向、努力.1至8. 8行一韵(ing)主喜韵. 1.高阳帝的后人兮,伯庸是我父亲。
黄帝后人、楚臣之子。不忘祖宗、不忘先王。
2.就在虎年虎月兮,正虎日我降临。 人王命格,天赋非凡。
3.父亲算我生辰兮,给我起了好名: 为龙点眼。 4.大名叫正则兮,表字叫灵均。
平=天=正则、原=地=灵均。意表名字:屈平、屈原。
5.天赋内美又修能兮,肩大任常在心。 努力修德聚能,立志重修法度,使楚国强大。
6.捻江离和香芷兮,缝秋兰做佩巾。 用香草细搓绳线,缝起兰叶织造佩巾。
比喻创造性的工作。
7.怕时光如流水兮,知道岁月最无情。 深知天时运数 8.朝摘坡上木兰兮,晚拔洲畔冬青。
比喻上下操劳,早晚努力。(采集缝佩巾的原料)(2)推行美政的必要性。
9至26,18行一韵(u)主悲韵 09.日月永远轮替兮,春已去秋在途。 比喻今非昔比。
10.看草木正凋零兮,怕美人将迟暮。 比喻目前国势渐弱,已经失去当日强盛。
“美人”喻王朝。 11.应该吐故纳新兮,何不重修法度? 应该改法度行美政,以求重振国威。
12.快骑龙马腾跃兮,来我在前引路! 要赶紧行动,我愿意做先锋。 13.先王品性高洁兮,群芳环绕追逐。
比喻:具体路向。以楚先王们为榜样,吸引贤者能人。
14.花椒玉桂陪伴兮,百草把清香吐! 比喻:忠良聚集,群策群力。 15.尧舜正直节制兮,总能走在正途。
以历史为鉴(正路)。 16.桀纣无良妄行兮,抄捷径必然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