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大部分都是闯关东后代吗?

是的,现在东北人有很多人的祖籍都是山东的

从清朝到民国时期,由于生活环境所迫以及战争灾害,这使得更多人都迁移到东北地区,所以才会说,东北人大部分都是闯关东的后代。我们都清楚地知道,清朝的那个年代,我们国家是多么的落后自封,认真和自然灾害让很多个地方的土地都变得满目苍夷。闯东关含射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生活的屈服,不停地搬迁,因为战争生活的因素,只能够远离自己的家乡。

一、生活所迫

因为来到东北这个地方的人很多都是因为生活非常困难,基本是难以生存的地步,然后希望在这里能够得以生存。特别是清朝年间,很多地方都会发生水灾和旱灾,这样一来,人们的土地就没办法开垦,而且所收获的农产品也非常少。生产效率低下,收成发生巨大的减少,可是要养活的人还是很多,所以没有办法,这些人只能到达东北地区来谋求生存。东北地区最开始的人是非常少的,而且土地肥沃,在这里有生存的机会。

二、战争灾害

除了自然因素因素引起的闯东关而使得东北地区的人大部分都是外地人之外,战争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华北地区以及更南的地方经常会有出现战争,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所以纷纷迁移。当初东北地方比较偏僻的,也是比较平和的。所以人们希望能够帮到东北地方,然后来寻求生存以及发展的机会,让自己的生活能够变得好一些。因为才会说,东北地区的大部分人都是闯关东的后代。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闯东关是清朝到民国时期最重要的表现。那个时代人们都吃不饱穿不暖,自然灾害的压迫下,食物的产出更加的低。同时就算有变出,也需要上交给国家,饥饿贫困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平常事。肥沃的东北土地自然就吸引了更多的人,人们都非常的追求更好的生活。所以如今我们的东北人的祖先大部分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到这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06
东北大部分人都是闯关东的后代,因为东北的地方原来都是一些森林,荒芜的土地。
都是从山东人闹饥荒来到东北开荒种地,因为东北的土地非常肥沃,那时候也没人管,想开多些土地就开多些土地,而且粮食大丰收可以温饱,还可以用来卖钱,所以很多山东人都来闯关东。
第2个回答  2020-05-06
那可不一定,有些村子里当年闯关东的人比较多,有的城市里少,那些地方本地人也很多,人数要超过闯关东的人数,因此,现在东北人有一部分是闯关东后代,有一部分人是当地人
第3个回答  2020-05-06
当年许多闯关东的山东人“挑起箩筐,一头放孩子,一头放锅子”地前往东北,大体就是如此情形。

据估计,宣统三年(1911年)东北人口共18 41万人,其中约1000万人是由山东、河北、河南省先后自发涌入的流民,“而其中以山东为最,约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由此推断,清代 山东移往东北的流民约在七百万至八百万人之间”。规模之巨,可以想见。

闯关东是悲壮的,是在死亡线上为谋求生存,自发的不可遏止地逐渐发展成移民壮举。为了养家糊口,要在冰天雪地里,农垦,采矿,放排,挖参,伐木,淘金……无数人怀揣着谋生的梦想倒下,葬身异乡。

当时闯关东人从事的职业,有一首顺口溜:
“砍树的,放排的,帮着人家奶孩的,
打猎的,下套的,光着屁股采药的,
淘金的,扛活的,背着老爷过河的,
种地的,放马的,下河摸鱼穿裤衩的,
卖皮子的,卖木耳的,专在坟地看小鬼的,
挖人参的,抓飞龙的,赶着大车起五更的,
下煤窑的,采矿石的,吆五吆六赶大集的,
脱大坯的,垒大墙的,守在家里卖大炕的。”

清初,移民数量不多,大多从事采参、淘金、砍伐森林、猎取兽皮等职业,出现很多“走山者”,他们不顾朝廷禁令,常常成群结队驮负粮布深入深山,有些采参、淘金人入山既远,一去不返。此后,移民渐以耕作为主要职业。

开始,他们既没有土地,也没有开垦权,于是“始而为佣,继而为佃”,“租得旗人土地,从事耕作”。也有私自开垦土地的,“山东人入境者即集合同族,建造所谓家屋之窝棚,以为根据地,开始在附近土地烧荒,第一年种荞麦,第二年起顺序栽种高粱、稻粟”。

民国初期军阀割据,兵荒马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百姓纷纷“闯关东”,似洪流澎湃,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年均48万人之多,至1949年总数超过1830万,落地生根的山东人达792万之多。据统计,民国时期,山东移民东北的人数即达1836.4万人。

时至今日,东北到底有多少闯关东的后代,恐怕无人计算清楚。
第4个回答  2020-05-06

东北人大部分都是

当年闯关东的后代

你有不少是新中国成立后

为了支援东北建设

从南方各省抽调来的

建设者,还有不少,是当年知青下乡

留在东北的

再有一部分都是满族的后代了

还有一部分是朝鲜族

你去蒙古族

共同组成了东北的

人口构成,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