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诱发与捕捉灵感?

如题所述

1.主动求索灵感产生于显意识与潜意识的信息接通,所以如何调动起潜意识是产生灵感的关键。调动潜意识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积极求索,加强显意识的制导作用。正所谓“人不求灵感,灵感也不会来”,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普遍调动起潜意识,把潜意识激活,“得灵感的人总是要经过苦心思索来做准备的”。一旦有用的潜意识信息接通显意识,灵感就会出现。但由于灵感的不可控性,有可能在积极求索时接通,也有可能接不通。实际上即刻接通的例子并不鲜见。诸葛亮的空城计就是“急中生智”的例子。
在主动求索中也包括暂时的搁置。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灵感往往是在经过长期的紧张思维之后的松弛状态下产生的,比如在临睡前或醒来后,在散步时或在轻松活动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沿着一条单调的思路思考时特别容易疲乏,大脑运转就会失灵,反而不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暂时搁置不是放弃思索,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战术,在轻松中寻求灵感的出现。古人很懂得这层道理,说:“用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
主动求索时应注意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烦躁不安状态下很难有潜意识的接通。问题一时解决不了也不要悲观失望,不要钻牛角尖。保持一个必胜的信念和乐观的情绪,也许离灵感的出现就不远了。
2.积极诱发调动起来潜意识后,灵感不一定跟着来到,需要等待,也需要诱发。有时候灵感完全是由于意想不到的偶然因素诱发的。诱发灵感的途径很多,主要有:
(1)转移法:转移法就是换一个角度去审视,俗话说“旁观者清”。科学家和艺术家都会使用这种方法。如果问题总是悬而未决,那就像上面所说的需要暂时搁置一下,去研究另外的问题,或者进行一些其他活动或运动,这是调整思维的一种方法,有时也能起到触景生情、触类旁通的效果。
(2)静悟法:身心进入虚静的状态,有助于灵感的到来。正如刘勰所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虚静要达到虚心静气,自觉地排除内心一切杂念,使精神全部高度集中在创造构思之中,人的身心处于非常和谐的状态,这是诱发灵感的好办法。许多专家能把自己沉入到凝神静思中,以至于达到忘却周围环境的地步。
(3)梦幻法:追求的是一种幻梦境界,或叫寻梦。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有一次坐在马车上打盹;倏忽间一首全新的音乐曲调涌现在他的头脑中。印象派大师凡·高说他的画构思多在梦与醒之间出现。科学家在梦中解题的例子也不少。
(4)联想法:学会联想很有好处,古诗中几乎离不开联想与比喻。达尔文在读马尔萨斯《人口论》时,忽然联想到生物进化与马尔萨斯讲的“适者生存”同一道理。达尔文此前致力于生物进化的研究已有十多年,是马尔萨斯的论点启发了进化论学说。
(5)暗示法:暗示法早已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课题,用暗示法启发儿童的智力很有成效。有时从一件极不相关的事情上得到启发是依靠暗示。与暗示相仿的还有错觉和曲解,这些都能造成一种暗示,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歪打正着”。
3.及时捕捉灵感属稀有之物,因而也弥足珍贵。灵感一旦出现应及时捕捉。有一次爱迪生在商店购物时忽然来了灵感,急忙跑出门外,急切之中竟然在一辆马车的箱板上演算起来。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也有过“一只秀腿”的故事。有一次他构思一对情人表达爱情的情节,苦苦思索仍找不到恰当的诗句。一直到夜晚琢磨了许久弄得头昏眼花,只好上床睡觉。睡到半夜,在迷迷糊糊之中,他的脑子里突然闪过了苦索的诗句。于是赶紧跳下床,在黑暗中摸到一根烧焦了的火柴棒,在香烟盒上匆匆写下了“一只秀腿”几个字,然后又去睡了。第二天早上醒来,他借助这几个字,终于回忆出那梦里得到的几句诗。
许多科学家与艺术家都有及时捕捉灵感的好习惯。华罗庚把随时涌现的灵感都顺手记下,他有一把扇子,扇面上全都是他随手记下的数学公式。《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在自己的住所到处放有纸笔,甚至在鸡窝猪舍旁也常备笔砚,无论他在家里干什么,一有佳句立即抓起笔记下来。舒伯特为了捕捉乐思,睡觉时常常不摘眼镜,以便灵感一旦涌现爬起来立即谱写。
只有养成及时捕捉灵感的好习惯,才能形成习惯性的灵感发生,灵感就会频频地光顾他,俗语说得好“习惯成自然”。杨振宁说:“我的灵感常常在刷牙时。”在习惯性的作用下,本来不可控的灵感就向可控性发生着转变。转变一旦形成,他就超乎了常人的思维能力,才思敏捷而富于奇思遐想。李白似乎找到了灵感可控性的钥匙:“斗酒诗百篇”,举杯即来灵感。李白是艺术家的例子,杨振宁是科学家的例子。
恩格斯说:“偶然的东西是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从现象上看灵感突发属于偶然,但在偶然中隐藏着必然。我们有理由指望人的思维能力也在与时俱进,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人们会逐渐地控制灵感,从而使人的思维更加美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