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小红书上关于女权主义所出现的“激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2
在小红书上,关于女权主义的讨论中,一种被称为“激女”的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strong>“激女”一词似乎与传统认知中的“只打女的”形象有所区别,它涉及的不仅仅是性别对立,而是一种更为复杂且多维度的论述方式。strong>

激女不仅将自身置于维护女性权益的立场,但她们的行动范围已扩展至“服美役”、“服弱役”和“服礼貌役”,甚至在文字表达上设下严格规范,如禁止使用“父母”一词,而需用“母父”,“雄壮”则要替换为“雌壮”,“且”字的使用则源于郭沫若,但激女们似乎并未统一采纳“懦夫”变“懦妇”的提议。她们还自创了“6B4T”的规则,尽管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做到完全遵循,却成为了一种自我标榜的准则。

亲激派与激女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亲激派虽然用激女的理论在ACG和娱乐圈发声,但并未真正实践激女的“6B4T”,形成了一种讽刺的对比。激女们热衷于理论辩论,而亲激派则在行动上靠近,两者似乎在互相影响,使得区分变得困难。激女们坚持“因信称义”,仿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但这种理论上的追求往往与实际行为相去甚远,引人深思。

关于激女的文化水平,有人用一则笑话调侃:在激女眼中,秦始皇、扁鹊和刘邦都被视为女性。这反映出她们对于历史和现实社会的理解,往往基于一种理想化和理想社会的追求,却忽视了现实的复杂性。

激女对待男性的态度则颇为独特,她们将男性视为“都男的”,认为男性无需过多关注,甚至将支持者的女性视为“已变男人”。这种观点背后的逻辑,正如另一则笑话所言,激女认为反对她们的人越强烈,她们的行动就越正确,而女性的支持则被视为认同,这种逻辑将性别对立推向极端。

尽管激女声称没有她们,中间派无法存在,但讽刺的是,这种激进的态度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极端主义的表现。波波(此处应为谐音或比喻,具体含义未明)——这既是激进派的象征,也揭示了激女理论在实践中所具有的某种矛盾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小红书上的“激女”现象,不仅是对女权理念的探讨,也揭示了社会上对于性别平等理解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引发了对于性别议题的深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