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必备考点】教育的概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那么,教育是什么呢?这是教育学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的问题。在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大纲中教育的概念这一考点也要求考生掌握教育的日常用法、教育的词源、教育的定义等内容,为了方便考生备考,江西教师招聘考试网的我整理了一份关于教育的概念的相关知识点,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教育”一词。这些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像“我从这部影片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中的“教育”;一类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像“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的”中的“教育”;再一类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如“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中的。对于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来讲,仅有教育的一个感性概念是远远不够的。

二、教育的词源

由于教育本身在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因而关于教育的含义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一般把“教”和“学”着两个词看成是教育的词源。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教”为“”,下方表示作为教育对象的孩子,左下方表示作为教的内容的占卜活动,右下方表示手,右上方表示鞭子或棍子,是教的过程和手段,整个字就像有人在旁执鞭督促小孩学习;“学”为“”,左上方和右上方表示两只手,上方中间表示占卜的活动,中间表示学习的地方----房间,下方表示孩子,整个字就是孩子在房子里学习有关知识。“教”和“学”是从不同角度对教育进行描述。从文字上看,“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但在古代汉语中,人们很少把这两个字当成一个词来使用。在先秦古籍中,大多只用一个“教”字,如《中庸》说“修道之谓教”,《荀子·修身》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这里的“教”相伴出现的许多的字多为“学”,并且常常以“学”论“教”或“教育”,如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著述《学记》,实则“教记”或“教育论”,清末设置的“学部”即“教育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一词在中文中取代了“教”和“学”。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对教育进行词源考察,可以看到,在西文中,英文、法文、德文中的教育一词均由拉丁文“educare”演化而来,而拉丁文“educare”表示“引出”的意思。可见,西文中“教育”一词表示把受教育者内在的东西引导出来。具体地说,教育是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途径、媒介,把受教育者内在的天资、禀赋、能力、智慧、美德等引导出来的一种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与其他人类社会活动相比,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是社会活动。它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广义的教育的定义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其形式包含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有计划的和无计划的、有系统的和无系统的、外在灌输的和自我提升等各种形式。如课堂教学、书刊阅读、影视观赏、听报告、“行万里路”等。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才出现的教育形式,涵盖古今中外所有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广义的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专门化和制度化特点。与“学校教育”并列的同位种概念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中国有句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